APP下载

漫漫扶贫路 拳拳闽宁情—福建扶贫人物速写

2015-12-31刘静

新商务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西吉闽宁西吉县

本刊记者 刘静

十九年风雨兼程,三千里云和月,六千多个日日夜夜,一批又一批的来自福建的扶贫干部和技术人员,用他们的智慧和辛劳,谱写了扶贫攻坚的美丽画卷,在大西北的沟沟坎坎留下了许多属于他们的感人故事

当你翻开这期封面专题的时候,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已经近十九年了,作为1996年全国“八七”扶贫攻坚战的一角,19年时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国人民的关心中,为自己,也为全国扶贫工程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而这其中,除了有政策的扶持、有领导的决策,还有2000多名福建人六千多个日日夜夜无怨无悔的奉献。在这十九年里,他们不远千里来到了西海固这片贫穷但对幸福充满期望的土地,将青春岁月,甚至是生命浇注到了闽宁协作这个神圣而光荣的重大事业上,书写了一段又一段感人的故事。

截至目前,福建省已先后选派119名援宁挂职干部、205名菌草技术人员、917人次支教教师、204名医疗技术人员和政法干警、5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宁夏工作。

走在银川繁华热闹的市中心,有人头攒动的“福州街”,到宁南山区,有质朴的老乡告诉你“这里的学校是福建人建的,娃儿上学的钱是福建人给的,蘑菇是福建人教俺种的,医院是福建人援建的,你看,广场、篮球架,还有巷道两旁的绿化都是他们的功劳”。提起福建来的干部,你会发现一串又一串的名字从宁夏乡亲们的口中蹦出来,他们有被誉为“闽宁协作友好使者”的林月婵,有牵来闽宁产业园的陈永共,有为扶贫拼命的林国荣,有在西吉忍病带痛工作的陈玉鹏,有坚守岗位未能为病重母亲尽孝的盐池县挂职干部林承祥……

走出大山的女娃亲切地称她为“林大妈”

1999年春天,从福建回来的第一批走出大山的女青年出现在了银川和固原市的街头巷尾,她们落落大方,目光坚毅自信,向同伴讲述着远在三千里以外的精彩世界。

如果不说,没人知道她们就是在林月婵帮助下走出大山才一年的山村女娃。

看到这,被女孩子们亲切称为“林大妈”的林月婵,哭了。

故事要从1997年说起,那一年,林月婵作为作为福建省扶贫办常务副主任来到宁夏考察,看到山里女娃勤劳质朴的样子时,她动起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到沿海地区赚钱学技术的念头。

然而,要想改变像大山一样执拗的山民们的观念,并非易事。为此,心细如丝的林月婵走村串户开导老乡,还搬来了自己的妹妹和侄女一道来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把每一个有可能动摇山区群众信心的细节,都安排得滴水不漏。同时,她还向福建新威电子公司的老板谈宁南山区的贫穷,谈待遇,谈稳住这些女孩子的岗位对改变山区千万个家庭生活的作用。

终于,1997年3月中旬,西吉县山区93名女孩挥泪告别父母,踏上了福建务工之路,成为山区第一批走出山门的女青年。

一年后,昔日见到生人连头都不敢抬的山村女娃,用勤劳的双手赚到了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钱,为父母看病,帮助辍学的兄妹重返校园,学电脑、学技术,像城市的同龄人那样憧憬缤纷的未来。

如果说,当初林月婵的良苦用心开启了大山深处老乡的观念之门,那么如今宁夏3万人的劳务大军涌入福建,不能不说是缘于福建人民的真诚与善待。闽宁协作19年来,宁夏在福建的务工者20998人,其中有组织地输出19528人,劳务收入3.15亿元,相当于当年山区八县地方财政收入的2倍。

在从事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8年里,林月婵先后40多次来宁夏,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奔走呼吁、牵线搭桥,她递交给省政府的一份份详实严谨的第一手资料和建议,成为“井窖工程”“坡改梯工程”、闽宁村、“吸纳宁夏劳务人员”等百余个项目的重要决策依据。

为筹资金,愿当红娘不嫌苦

“我以前根本不知道干旱山区的‘干旱’是什么样子的,也想象不到当地群众是如何生活的,来到同心我才知道什么叫‘干旱’,也体会到什么叫‘战天斗地’”。

2008年8月,当傅子评第一次来到宁夏同心县时,他被这里严重的旱情深深地触动了。同心县已出苗返青的66.6万亩旱地冬春小麦全部折苗,70万亩耕地因干旱缺墒无法下种,全县缺粮人口逼近1.2万人,缺水人口达8.2万人,5.7万头大家畜、13.2万只羊不同程度地缺草缺水。

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取生态移民资金,傅子评和戴江华专门收集和拍摄了一些同心山区群众的生活照片,制作了DVD光盘,回到福建走到哪里,就展示到哪里……他们很快就争取到550万元资金。傅子评和戴江华决定把资金和精力都集中用在同心东部下马关镇和南部援建南安新村和南安社区。

南安新村和南安社区两个施工点相距90公里,沿途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傅子评和戴江华整日徒步奔波于两个建设工地上。搬迁群众看见他们脸被晒得黝黑,满身是灰,说他们来同心真是受苦了。傅子评说:“这里的条件是差些,但我们不怕,怕吃苦我们就不会来。”

为争取更多援助,傅子评和戴江华利用乡情亲情友情牵线搭桥,为各种捐助项目当“红娘”。当打听到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主席是南安籍香港同胞时,他俩三次前去拜访,用真心和实意感动了他,终于争取到了25万元援建兴隆镇王大套希望小学的项目。就连“五一”回家休息的几天时间,傅子评和戴江华还在召集南安企业家开座谈会,企业家为他俩的精神感动,捐款180万元,用于援建学校和资助贫困大学生。

宁南山区蔬菜大棚建设

仅一个月的时间,傅子评和戴江华就办妥了四件事:为下马关镇五里墩和丁塘镇张家滩两个村争取到40万元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争取10万元设立南安村计划生育关爱基金;争取10万元建设同心义乌劳动力培训中心;争取10万元支持文化下乡活动。

还有:争取20万元依托同心县农业局设立“设施农业发展基金”,为发展设施油桃、葡萄种植大户提供低息贷款;设立10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扶持南安村移民发展设施农业和庭院经济;利用130万元闽宁协作发展资金,扶持16个村的群众种植红枣1.4万亩、红葱2100亩和中药材500亩。

在同心的365天里,他们共争取资金1215万元,涉及28个帮扶项目,项目捆绑资金上亿元……

筑巢引凤,开启工业园区的梦想

西吉闽宁产业园占地面积2157.3亩,投资近10亿元,预计年产值20亿元。如今,西吉闽宁产业园里,已有9家企业入驻。未来3年到5年,园区将完成6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提供2万多个就业岗位。

而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

2010年7月,林珍发、林超雄作为福建省第七批援宁干部的成员来到西吉县,一到县城,他们就马不停蹄地开始调研项目,足迹遍布西吉县19个乡镇。

随后,便提出了突出项目帮扶和招商引资、拓展帮扶领域和注重两地协作、多渠道筹集帮扶资金,以及招商引进项目等“两个重点”“两个注重”“两个增加”的对口协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改变了过去“帮多扶少”的协作方式及单一式的资金扶贫,试图通过项目带动,推进西吉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但如何招商引资,确非易事。林珍发、林超雄背着宣传材料、样品奔波于福建与宁夏之间,召开一场又一场招商推介会,拜访了一位又一位企业家。2010年11月,得知肯德基在哈尔滨的一个加工厂需要马铃薯加工薯条,他们几经辗转把马铃薯样品送到对方的技术员手中。他们的行为,感动了东北企业,更感动了西吉人民:有“背着马铃薯上东北”的两位福建援宁干部,产业园区岂有建不成的道理?10月,他们每人都背着10多公斤的西吉马铃薯样品,开始了“推销”之旅。整整两个月,刚下飞机,又上汽车,开推介会,访企业家,最终说动136人到西吉考察。

陈玉明和严国圣就是其中的两个。2011年,这两位身价过亿的老总和林珍发、林超雄在经常缺水、缺电的简陋办公楼里一起啃馒头、喝稀饭,以企业抱团投资的方式,开始建设宁夏首个“闽宁产业园”。

一年多的时间,援助20万元续建西吉县闽宁劳务合作信息中心,实现与福建省的劳务市场信息联网;联系福建50多家企业捐助113万元,建设闽宁莆田希望小学;引进莆田市秀屿区一家医疗投资公司,在西吉县建设一所200个床位的民营医院;吸引中国驰名商标“国圣酱菜”的生产商、中国体育器材品牌“万年青”的生产商等38批福建企业家到西吉县考察……

2013年,“建设闽宁产业城,在建立产业扶贫‘造血’机制上实现新突破”被写入闽宁协作第17次联席会议纪要。

随后,望远闽宁产业园,闽宁镇扶贫产业园,西吉、盐池、隆德闽宁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相继建成或开建,在更广阔的平台上通过闽商集结更强大的力量。

行走在闽宁扶贫路上的福建人

写不完的案例,讲不完的故事,同样感动着乡亲们的还有支教队伍、青年医疗者队伍。

陈永共,福建省第七批援宁挂职干部领队,他先后组织了多次福建农业龙头企业宁夏行活动,把福建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到宁夏考察交流,促成有关企业在宁夏西海固投资兴业。他积极协调宁夏有关部门,在西吉县建立了闽宁产业园,引入7家福建企业入园,投资过5亿元,结束了西吉县没有工业的历史。

林国荣,厦门市优秀检察官,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固原检察分院挂职一年中,先后办理多起重大疑难案件,接待群众来访申诉、解答疑难问题100多件。2001年9月17日,就在他圆满完成任务返回福建途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9岁。根据他生前的表现,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为他追记一等功。而他的爱人却把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发的慰问金悉数捐给了六盘山区的“希望工程”。她饱含深情地说:“我知道国荣的心思,这笔钱捐给山区的孩子们,国荣在九泉之下也就安心了。”

第三批医疗队员林金忠、徐杰在接诊急需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回族女孩马新时,了解到她父母有病在身,哥哥骨折残疾,家境十分贫苦。两位志愿者一边给予资助,一边多方求援。在林金忠的护送下,马新前往福建省立医院免费接受治疗,术后不久恢复了健康。她哥哥也在县医院由徐杰主刀进行了手术治疗。让马新一家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万头黄牛养殖业成为闽宁镇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邓祥云挂职的隆德县年财政收入只有1760万元,政府帮扶资金有限,无法解决山里孩子“读书难”的问题。邓祥云想到了一个办法—拍一部关于隆德山区教育的专题片。虽然拍得很艰难,但这部名为《路》的专题片终于面世,并在八闽大地广为播放。看着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不畏艰苦、执著求学的镜头,许多人伸出了援助之手。福州市仓山区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主,动员社会各界与隆德县906名贫困大、中、小学生结对帮扶,这种帮扶形式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

每当福建挂职干部离任返闽时,当地老乡常常会自发地敲锣打鼓,为他们披红戴花。在泾源县挂职的干部汪成旺临行前,很多男女老少闻讯赶来,站在山间小路上与他惜别。老乡们泪流满面,把自家的鸡蛋、水果往他怀里塞。一位回族老阿訇激动地说:“回汉一家亲,闽宁一家亲啊!”

还有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像珍珠一样,洒落于大山的沟沟坎坎。我们无法估算这19年扶贫协作的绩效。

行走在闽宁扶贫路上的福建人,就像篝火在大山的沟沟坎坎中闪烁,即使你能算出曾经在这篝火旁取暖的人群,也注定量不出他们在群众心中的那分量……

猜你喜欢

西吉闽宁西吉县
《1999-闽宁镇》油画190cm×190cm 2019年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山西吉县:建设基层动物防疫队伍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山顶上的足球场》
精准扶贫·海归先行——江苏省欧美同学会与西吉硝河乡的故事
虹鳟鱼
记闽宁教育发展之路
宁夏西吉 山色撩人
西吉县实施胡麻高产创建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