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醒荣华过眼烟”
——《红楼梦》给我的启示

2015-12-30潘光熙

侨园 2015年8期
关键词:红学红楼世人

文 潘光熙

“方醒荣华过眼烟”
——《红楼梦》给我的启示

文 潘光熙

《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古典小说,它精美绝伦的艺术语言,总能吸引我的眼球。在霓虹闪烁中随他步入艺术殿堂,感受五彩缤纷的绚丽;它深思哲理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在跌宕起伏的波涛中,闪现着智慧的光芒;它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催人泪下。

在这部名著中,曹雪芹采取了“暗渡陈仓”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甄士隐、贾雨村”的隐晦,深刻鞭挞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丑陋与没落,低吟浅唱之中阐述了心中的爱恨情仇,愤懑与感慨,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后人为之倾倒。

曹雪芹先生用一生心血铸就的这部旷世奇书,以小见大,他用解剖麻雀的手法,剖析世态,阐述炎凉。在清淡浓疏的笔墨中,以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府的兴衰为舞台,以宝黛的爱情为主线,以红楼女子的命运为烘托,层层剥茧,釜底抽薪,阐述了大厦将倾的必然。他用非凡的笔力,诠释着个体与社会制度兴衰的内在联系,渗透出人生理想在封建制度下的破灭以及人性的毁灭。那一幕幕,一桩桩的泪水与肮脏,无不让人震憾!围绕这一中心,将贵族的贪婪、欲望,平民奴隶的抗争、遭遇搬上了历史舞台,演绎着玄幻而真实的历史悲歌。

小说通过对比,对特权阶层和男权独大的封建糟粕给予了无情鞭挞,对弱者和女性充满了的同情与赞美。他在铺述女性美丽与善良、温柔与贤惠、庄重与淡雅、皎洁与睿智、无奈与泪眼的同时,无情揭露了官宦豪门的阴险毒辣、勾心斗角、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丑恶嘴脸。揭示了事物的本源,将真善美与假丑恶置于阳光之下,唤起读者爱憎分明的立场,震撼读者澎涌的心胸,引发读者心灵的共鸣。从而凝练成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之作,璀璨流芳。明年就是曹雪芹先生诞辰300周年,做为曹雪芹祖籍辽阳的读者和“红研者”,我们更有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深入挖掘原著的思想内涵,剖析和探索红学文化与现实文明的内在联系,从中发现和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红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红楼梦》记述的时代早已远去,但《红楼梦》的魅力却没有消逝,而且越发兴旺起来。人们研究红楼梦,既感叹它的文学价值,又注重它的社会价值。《红楼梦》既是一部经典的文学巨作,又是一部历史教科书。200多年前的史诗向我们传递着怎样的信息,又警示着什么?答案应当很明确,即:没落、腐朽、贪婪便是社会走向灭亡的根源。所以以史为鉴是我们研究红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代天骄毛泽东曾经说过,看《红楼梦》要看五遍以上才可以。可见《红楼梦》的重要性早已打破了小说的概念与范畴。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警示执政党反省执政治国的理念、公平理念以及仁政理念。纵观历史,社会总在波涛中前进,黑暗孕育着光明,腐朽必然引发革命。社会要保持先进与活力,只有不断地反省和改进,适应民意才能青春永驻。从某种意义上讲《红楼梦》就是一面镜子,可以正衣冠,视不足。《红楼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同的人看《红楼梦》有不同的注解,100人看《红楼梦》有100个不同的观点。无论是政治需要,文学需要、还是情感需要,每一个人都会从中受到启发。这便是红学的魅力所在,是其他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红楼梦》是一部挞伐之作,情感之作。它鄙视贪图名利的血腥,呼唤远离贪念的无为。一首《好了歌》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歌曰:“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以此警示后人正确对待功名利禄,勿枉索求的贪婪,善由心生,福由淡至。

贪婪是万恶之源,腐败是万祸之首,我读《红楼梦》、感悟《好了歌》,品味当今反腐风潮,深感大浪淘沙摧枯拉巧之威。一个“名利”二字怎生了得,多少个“红楼富贵”便在这“名利”二字的追逐中烟消云散。感慨之余泼墨一首以抒胸臆:“画栋雕梁天地间,金帛玉锦化冥钱。珍珠染亮乌纱帽,名利涂红鬼魅衫。昨日鸳鸯斟美酒,今朝黄土伴君眠。红楼一梦惊心语,方醒荣华过眼烟。”

侨园

猜你喜欢

红学红楼世人
无私无畏世人尊
红楼菊花会
红楼摆摊
红楼女排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新中国红学第一人——追忆李希凡老师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
红学研究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