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往今来图书馆

2015-12-30苗连贵

侨园 2015年8期
关键词:兰台藏书图书馆

文 苗连贵

古往今来图书馆

文 苗连贵

中国古代没有图书馆,但有藏书室。早在西周社会官府就设有“藏室”,秦朝皇家藏书室称为“石室”,汉代以文治天下,建有颇具规模的“兰台”,由是“石室”、“兰台”成为历代皇家藏书室的代称。私家藏书亦不乏人,宋有司马光的独乐园,元有胡三省的石窟、赵孟頫的松雪斋,明代则有藏书丰饶而名甲天下、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天一阁,但无论皇室、官府或私家藏书,都不对外开放。

20世纪来临之际,维新派人士提出开设公共性质的藏书楼,浙江绍兴的徐树兰即筹建了古越藏书楼,但图书只在文人中传阅,与公共图书馆性质相去尚远。其后的近代大学附设有图书馆,如京师大学堂,上海圣约翰大学,然而其读者群也仅限于大学校园内,并不接纳公众。

直到1904年,中国内地才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图书馆,不在京师,也不在开埠较早的上海,而在中部省份湖北,创办者是“敢为天下先”的晚清重臣张之洞。湖北图书馆先建在武昌长街闹市,后移址蛇山南麓,这里绿树葱茏,环境清幽,绝好的读书胜地。图书馆建筑规模宏丽,绿琉璃瓦,青灰色墙,汉白玉石阶,中西合璧风格,为国内仅见。上世纪50年代曾易名中南图书馆。那时,我正读小学,放学后常奔其中的少儿阅览室,沉浸在“娃娃书”的海洋,乐而忘归。

张之洞不仅在湖北兴办图书馆,还推动了湖南图书馆的建立,1909年他晋京入阁,又与教育家、考古学家罗振玉等创建了京师图书馆。此后,各地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至1936年全国已有5196所之多。

近代思想、文化大家康有为、梁启超、张元济、李大钊、蔡元培、鲁迅、陶行知、陈寅恪等人,几乎无不与图书馆情谊深厚:或参与创建,或攻读研习而成就斐然者。

毛泽东更是善于利用图书馆的典范。他曾向友人说:“我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当时他才19岁,精力充沛,风华正茂,看到图书馆楼上楼下,满柜满架都是书,“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 此后他又在北京图书馆作助理员,更如入书海。毛泽东一生与图书馆结缘,解放后读书仍孜孜不倦,向北京图书馆借阅各类书籍数以千计。

公共图书馆在创办之初,开宗明义,就是为大众服务的。欧美国家的平民取向似更为鲜明,英国早在1850年就有《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凡入馆者,人人平等,人格不受歧视。加拿大温哥华的图书馆规定:不论你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是王子还是乞丐,都不需要任何证件、任何费用即可进入任何一个图书馆阅读,甚至休憩。前些年,杭州有人对乞丐、捡破烂的入馆 持异议,馆长褚树青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或曰换个区域)。”这句闪耀着忠实于图书馆管理理念光辉的名言感动了所有平民大众读者。

当下,图书馆在全国遍地开花(包括不计其数的图书室),其中,“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不设任何门槛为普通大众服务,这是图书馆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它历经百年、长盛不衰的基石。

侨园

猜你喜欢

兰台藏书图书馆
吉林省各地驰援长春工作队
——兰台人名录
宝鸡市:档案局(馆)“兰台讲堂”正式开讲
天一阁藏徐时栋藏书题跋考释
图书馆
四季兰台
珍惜每一本藏书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去图书馆
奉献兰台 无怨无悔
我国人均藏书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