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传统书院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2015-12-29方舒丽张明如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书院浙江园林

方舒丽,张明如,孟 勐,章 琳,王 欣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临安311300)

浙江传统书院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方舒丽,张明如,孟 勐,章 琳,王 欣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临安311300)

中国古代书院的环境普遍追求园林化,其中植物是书院满足学、居与游等功能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书院的自然之景、人工之景以及文化层面综合分析浙江传统书院园林植物景观,旨在还原浙江传统书院的园林实景。浙江传统书院园林植物景观以自然之趣、人工之巧、文化之雅为特征,形成了书院特有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氛围,其 “寓教于景,环境育人”的设计思想对于现代校园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图3表1参26

园林学;传统书院;浙江;植物景观

书院是古代儒家士人聚集、讲学、藏书、习艺、游息之所,是中国古代社会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肇始于中唐,雏形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模式[1]。作为与中国文人阶层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场所,书院环境营造普遍追求园林化,有一些寄身山水之间构成景点,也有一些置身市井之间自辟幽境。古有孔子杏坛讲学之说, “环植以杏”或堪称讲学环境绿化之始[2]。由植物所构成的书院环境,为读书人的学习和生活起居提供了理想环境,因此植物是书院满足学、居与游等功能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浙江传统书院作为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纵观书院史,浙江书院的发展基本与中国书院发展相始终,且数量可观。据《中国书院史》统计,浙江历代书院数量达到625处,仅次于江西、广东、四川,位居第4位。其中以南宋时期的书院发展最为突出,数量为当时全国书院总数的五分之一,领全国之先。有关浙江书院的研究多见于历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仅有杭州万松书院的研究延伸至园林领域[3-5],并以植物为重点进行研究。书院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景观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浙江传统书院园林植物景观仍有待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剖析浙江传统书院植物景观,旨在还原浙江传统书院的园林实景,从而发掘书院植物景观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内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揭示书院周边环境特征、造景特色以及文化意义;通过实地调查陈述书院植物的遗留和保护现状。基于上述资料分析与实地调查结果,作者试图从书院的自然之景、人工之景以及文化层面综合解析浙江传统书院植物景观的基本特征。

1 自然之趣

《礼记》曰: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得藏于僻静之处;修,得修于空灵之境;息,得心于宁静之所;游,得游于山水之间[6]。文人追求 “宁静致远”的心性境界,寻求幽雅的读书环境,能够满足其藏修息游、修身养性、成就人才的要求。因此,无论是书院的环境选择还是庭院景观的营造,都力求风景名胜之地,寻求自然朴素之所,并利用植物的自然习性和季相特征而使书院呈现出自然之趣。

1.1 得自然植被之胜

古代书院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讲究寄情于山川花木,强调在与自然环境的交流中陶冶情操。 “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初期的书院大多建于形胜之区,例如杭州的敷文书院、缙云的独峰书院、平阳的会文书院等均选择山水胜地作为院址。

图1 杭州敷文书院[8]Figure 1 Hangzhou Fuwen Academy

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山区地形复杂,其书院建设基于得天独厚的山水地形和植被资源,依山就势,借景生境,形成自然朴素的书院外围环境。 “地方依书院之名而昭显,书院亦得地方山水精神而愈荣”[7],置于山水之间的书院,外围环境的植物往往形成风景点,烘托书院整体氛围。杭州敷文书院又名万松书院,于凤凰山万松岭报恩寺遗址上改建而来(图1)。书院三面环山,怪石嶙峋,古藤虬结,泉水清冽,清丽静穆,因白居易《夜归》之 “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而得名[3]。早在唐代万松岭上就有许多松树,山风过时,涛声一片,著名的西湖十八景之一 “凤岭松涛”就在书院内。敷文书院利用松树四季常青这一特征,得以藏书院于满山松林之中,而声声松涛更衬托出书院环境的安静。浙江省因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降水充沛,拥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因此,浙江传统书院大多以自然植被为基底,建设在松科Pinaceae,柏科Cupressaceae,壳斗科Fag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等常绿树木繁茂的山林间,藏匿于参天树木之中,旨在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氛围,有利于潜心学习、陶冶情操。

此外,进入书院的山道也别有一番风景。山道是学子们前往书院求学的必经之路,沿途景观看似自然,其实是 “刻意”而为。山中取道于秀美之处,故山道一般蜿蜒曲折,体现书院隐逸之风。两侧植被自然成为 “引导者”,提前将人带入到书院的氛围中。例如,诸暨的笔峰书院就坐落于江南大宅千柱屋后的小山上,有一条用卵石铺成的古道通往笔峰书院。清光绪《诸暨县志·坊宅志》载: “笔峰书屋,在松啸湾之麓。襟山带水,曲折幽邃,门前曲池,红莲盈亩,夹路皆植红白杜鹃,月季玫瑰,桃杏梅柳,灿烂如锦,山上杂种松竹。”书院利用其外部自然条件,形成幽深曲折的入院通道,近似于佛教的 “香道”,引人入胜,以显书院之幽深。

从书院的选址可以看出,一开始书院为追求远离世俗而选择形胜之区,周围环境的植物以自然质朴为特色,使书院深深融入自然环境中。这种环境一直深受儒家士人的认同和钦羡,因此,后世书院的建设纷纷效仿,利用自然植被的野趣凸显书院整体环境的幽静与生机。

1.2 衬四季变化之美

书院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一部分,其植物配植同样遵循中国传统园林的风格特征,注重植物的色、香、韵。浙江书院内花草果木众多(表1):春有桃花Amygdalus persica,杏花Armeniaca vulgaris,梅花Armeniaca mume;夏有荷花Nelumbo nucifera,睡莲Nymphaea tetragon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秋有芙蓉Hibiscus mutabilis,桂花Osmanthus fragrans,银杏Ginkgo biloba;冬有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山茶Camellia japonica等。随着季节的变化,垂柳Salix babylonica展其形,荷花展其色,桂花展其味,雨打芭蕉Musa basjoo展其声,书院植物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演绎着自然与生命之美。

表1 文献所记载的浙江传统书院植物Table 1 List of plants in Zhejiang traditional academies recorded in the literatures

《题子侄书院双松》提到: “自种双松费几钱,顿令院落似秋天。”可见,植物的花开花落、叶展叶落、叶色变化、盛衰枯荣等不同的季相景观特色,使原本单调的书院呈现出不同的四季之美,表现出季节性特征。正是四季所赋予植物的特征变化,造就了兰溪仁山书院的 “老梅欺雪” “半堵秋山”,使书院富有诗意;而书院中的人们,通过观察植物的季相变化来感知四季。

植物作为书院内唯一有生命的构园要素,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得书院充满着生机和变化。因此,浙江传统书院注重植物的春华秋实、四季变化,并以此来呈现书院色彩绚烂而富有变化的园林景象。

2 人工之巧

浙江传统书院在建造过程中,不仅从大环境角度寻求绝俗的自然美,同时也在小环境上力求重塑自然的美。《全唐诗》中,题咏书院的诗文不少,多称颂其松、竹、泉、石之美,反映出士人对于读书环境的重视,对于自然的钦慕之情。这一特征与私家园林的造园思想较为类似,通过营造近似自然的环境,以人造的自然弥补天然环境的不足,为学子提供游憩之所。

书院以建筑为主体,在由建筑围合的院落内部,庭院或天井空间自成一个个内部小环境,常借助植物形成过渡空间,使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相互交融、契合,形成具有书香气质的景致,使整个书院焕发生机。海宁的仰山书院,盛时规模颇大,内庭院中蜡梅繁茂,修廊环绕;过桃李门,左为小狮林,湖石玲珑,植丛竹Bambusa multiplex,紫藤Wisteria sinensis和连理细叶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等;讲堂院内植桂花、梧桐Firmiana simplex等[24]。整个书院周以修廊,中辟小园,以植物景观布置由建筑所围合的空间,颇具园林之胜。例如桂花,因其花香气扑鼻与叶四季常青而倍受青睐,常孤植或对植于书院庭院中。天香书院庭院植有桂花, “高可六七仞,色赤于丹”[17],且每到秋天香气浓郁,书院也因此命名为 “天香”。此外,浙江地区夏季素来降雨充沛,书院中多有泉、池、井等水体,如杭州紫阳书院的春草池、衢州正谊书院的白莲池,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为书院中的水体增添几分生机,更富自然之趣、更显书院之雅。

书院围墙内的花园被称为 “园地”,或处于书院建筑轴线的末端,或平行于建筑轴线位于一侧,紧邻讲堂或学舍,面积不大,却另有一番天地。在这小小天地中,栽花、植木、移竹、运湖石以改善书院环境,塑造层次分明的书院空间环境。例如永嘉的中山书院就于讲堂之后开辟一片园地, “后筑亭池,长松椻盖,绕径阴森,以为息游等眺之地”[23]。书院的建造者运用松、柳、竹等植物结合园林假山、亭子等园林要素塑造庭院空间,为书院内休憩、游玩之所(图2)。其景致精巧如私家园林,亭阁相望,古松云盖,美不胜收。永嘉的芙蓉书院则顺南墙开辟一处花园,宽约18 m,园中花木扶疏,浓荫遮天。在这原本狭小的空间内,假山与花木虽不多,但在这咫尺方寸之园中创造了意蕴丰富的自然景观,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诉求(图3)。

图2 永嘉中山书院[25]Figure 2 Yongjia Zhongshan Academy

图3 永嘉芙蓉书院复原图Figure 3 The reconstruction figure of Yongjia Furong Academy

书院庭院空间多以植物营造景观,特别是中心庭院和后庭,形成了一个个充满自然气息和生活情趣的内部小环境。浙江传统书院在有限的空间内,以小见大,塑造出丰富而精致的植物景观,不仅再现了自然的美,创造出尺度适宜的园林空间,也体现出书院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所谓 “餐翠腹可饱,饮绿身须轻”,由植物所营造的书院园林环境以赏心悦目的景色,为儒家士人们创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和游赏之处。

3 文化之雅

书院植物的选择很大程度取决于植物所被赋予的文化内涵。书院植物被赋予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来源于植物自身所表现的品格特征,另一方面是基于植物在书院这一特定环境中所蕴含的文化寓意。这两者的结合,是为求得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

3.1 抒君子比德之志

儒家思想要求士大夫在欣赏植物之美时注重发掘、领悟植物所体现的人类美德,把欣赏植物美当作修身养性的手段,借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即植物审美中的 “比德”观[26]。受到这种 “君子比德”思想的影响,书院之人观察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往往赋予了自己的某种感情和信念,这种情感追求反映在对书院植物的选配上。

松柏在书院中尤为常见,其苍劲耐寒比德于君子坚忍不拔的个性。松柏寿命极长,往往是百年书院的见证者,历经风霜雨雪,万古长青。例如在宁海石镜精舍的后山,明代方孝孺亲手种植的6株柏树Cupressus funebris至今生机盎然,姿态傲然。

竹因其竹节,被用来比喻文人的气节,又象征虚心谦卑、节高清雅的内涵。《全唐诗》中就有诗云:“此地本无竹,远从山寺移。”因爱竹 “经寒不动,静处养性”的秉性,书院主人远从山寺移来小竹,装点书院环境。永嘉的芙蓉书院、椒江的东瓯书院、桐乡的崇文书院等均以竹来布置庭院。

桂自古被视作吉祥之木,仕途得志、飞黄腾达称为 “折桂”。书院主厅前庭院对植两株,古谓:“两桂(贵)当庭”, “双桂(贵)流芳”。淳安瀛山书院双桂堂前旧有两株桂木,与 “双桂堂”之名相得益彰,寓意深远。

荷亦称为莲,亭亭玉立,香远益清,被称为 “花中之君子”。东阳的卢格于居室东凿池引水植荷,创荷亭书院[20];兰溪的池亭书院 “悠然独占闲中趣,一枕荷花午睡醒”[18],可见其最得士人喜爱。

植物的象征意义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体现。书院之人把植物之 “美”和人格之 “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植物的人格化;同时要求学子在欣赏自然花木之时,把植物的品行与自己的内在品格联系对比,从而实现人格的升华。

3.2 营书院文化之境

书院文境,指的是书院的文化意向。植物景观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而书院这一特定的环境赋予了植物特定的文化寓意,使之区别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的同一植物而蕴藏深意。

入书院者,或潜心求学,或追求功名,志存高远。湖州的爱山书院就以树明志,激励学生不断求学奋进,规定 “童生入泮者,各于书院前栽树1株,以志不忘。梅、杏、槐、桂,各从其便。”[10]自此,植物作为一种载体,被学子们寄托以远大理想,传承书院奋进与坚韧的精神。

书院虽最初从补官学不足到纠官学之弊发展而来,不以科举为主要目的,但发展到后世,书院确是因科举才得以繁荣发展而得到普及。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书院植物的选择也与科举有着密切的关系,尤以明清书院为典型。 “二月会试,八月乡试”的规制始于明代,一直传到清代,因此常有书院楹联写到 “二月杏花八月桂”。其中,二月杏花指的就是会试,而八月桂花指的是乡试。浙江书院多建池植莲,“莲”与 “连”谐音,古时科考称连续考中为 “连科”,暗祝仕途遂意。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浙江传统书院文境的营造及植物景观的塑造颇具影响。

自古以来,书院就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和良好氛围。先生所植之树有教化育人的作用,是学子们在奋发读书时最好的精神食粮和人生指引。当年朱熹亲手在桐江书院门前植下5株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蕴含孟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意,鞭策求学的学子们甘于寂寞,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现今书院前仍保留有朱熹当年手植的苦槠,其存在对古今学子来说意义非凡,于无形之中勉励万千学子,并得以流传百年。

4 小结

浙江传统书院历史积淀深厚,从书院选址到内部环境的营造都十分重视植物景观的生态性、景观性以及与建筑的协调性。其特征可归纳为以下3点:其一,书院在外围环境上多选择以常绿植物群落为主的自然环境背景,并利用植物的季节性特征体现自然变化的魅力;其二,书院胜于运用松、柏、桂、竹、荷等植物,通过植物的多种配置方式形成层次丰富的书院空间环境;其三,书院植物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寓意,因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书院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者。

也许对书院来说,植物并不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书院植物作为富有特定意义的精神符号,在物质与精神层面赋予了书院独特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氛围。浙江传统书院植物景观需要保护与传承,其 “寓教于景,环境育人”的设计思想对现代校园环境的建设有着深远影响。

[1]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2] 朱钧珍.中国近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32.

[3] 马时雍.万松书院[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

[4] 张倍倍.杭州万松书院植物景观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1.

ZHANG Beibei.Research on the Plant Landscape of Hangzhou Wansong Academy[D].Lin’an:Zhejiang A&F University,2011.

[5] 张倍倍,蔡建国,陈波.杭州万松书院植物景观浅析[J].福建林业科技,2011,38(1):132-137.

ZHANG Beibei,CAI Jianguo,CHEN Bo.The analysis on the plant landscape of Hangzhou Wansong College[J].J Fujian For Sci Technol,2011,38(1):132-137.

[6] 冯骥才.老书院[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0.

[7] 胡佳.浙江古书院[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8] 王国平.西湖文献集成[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612.

[9] 长兴县教育委员会.长兴县教育志[R].长兴:长兴县教育委员会,1995:20.

[10] 湖州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湖州市教育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41.

[11] 潘惠忠.桐乡县教育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3-64.

[12] 淳安县政协文史和教文卫体委员会.瀛山书院志[R].淳安:淳安县政协文史和教文卫体委员会,2010.

[13] 鄞县教育志编纂办公室.鄞县教育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55.

[14] 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5] 王董天.皤滩千年[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138-149.

[16] 衢州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衢州市教育志[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32.

[17] 开化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开化县教育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28-30.

[18] 兰溪教育体育志编纂委员会.兰溪教育体育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48.

[19] 浦江县教育志编纂组.浦江县教育志[R].浦江:浦江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88:17.

[20] 东阳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东阳市教育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55.

[21] 义乌教育志编纂委员会.义乌教育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2] 浙江省缙云县教育志编纂组.缙云县教育志[R].缙云:缙云县教育志编纂组,1988:24.

[23] 张宝琳修,永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永嘉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0:310-316.

[24] 海宁市政协文教卫体与文史委员会.海宁历史文化遗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104.

[25] 朱汉民,邓洪波,陈和.中国书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6] 王欣.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WANG Xin.A Study on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Planting Design Theories[D].Beijing: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5.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landscape of traditional academy gardens in Zhejiang

FANG Shuli,ZHANG Mingru,MENG Meng,ZHANG Lin,WANG Xin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Zhejiang A&F University,Lin’an 311300,Zhejiang,China)

Ancient Chinese academies tended to have garden envir onment.Plants were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for academy to meet the demands of learning,residence,travel and other functions.Combining reviewing literature with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analyzed plant landscape of traditional academies in Zhejiang from natural landscape,artificial landscape and its culture,in order to restore the real garden environment of traditional academy.Characterized by the fun of nature,ingenuity of artificiality and elegance of culture,plant landscape of traditional academy in Zhejiang created the unique space and culture environment.The design idea of ‘combining education with landscape’ also had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ampus.[Ch,3 fig.1 tab.26 ref.]

landscape architecture;traditional academy;Zhejiang;plant landscape

S731.9

A

2095-0756(2015)04-0619-06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4.019

2014-11-10;

2015-01-16

浙江省科学技术面上项目(2008C32021)

方舒丽,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E-mail:fsl5691816@126.com。通信作者:王欣,副教授,博士,从事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和乡土景观规划设计研究。E-mail:wang200166@163.com

猜你喜欢

书院浙江园林
朵云书院黄岩店
Mother
Task 2
江南书院
清代园林初探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