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盟-中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新契机

2015-12-27孔韬

关键词:国际化孔子汉语

孔韬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510507)

东盟-中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新契机

孔韬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510507)

全球教育国际化要求各高校达到国际水平。作为中国的长期合作伙伴,东盟具有很强的合作可能性。以东盟为契机,在各大学开设"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培训基地,与孔子学院开展中华文化交流活动,在各高校增加国际学生汉语教学点,推广HSK考试等手段将有利于各高校吸引更多海外留学生,走向国际化道路。

中国高校 东盟 国际化

一、我国高校发展国际化方向的必然性

(一)国际化是全球教育的发展方向

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 (www.jsj.edu.cn)和中国留学网(www. cscse.edu.cn)显示,国家教育部认可的中外合作办学学校有1万多所(见表1),合作学校有私立、国立、公立三种学校。国家教育部统计出,2013年我国到海外深造的学生有413900人,其中到美国就读研究生的学生就有103427人,就读本科的有93768人。可见,教育国际化已经是各高校中外交流的重要手段。所以,要求各高校具备国际办学理念,设置国际课程,迈向国际化道路。

表1 国家教育部认可的部分国家对应学校数量

(二)走国际化道路让高校找到新的突破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显示,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国家统计局数据提到我国高校已持续15年扩招(见图1),2014中国在校大学生有2468.1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招生699.8万人,毕业生638.7万人。但是,各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已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社会认可度不高,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匹配等问题,这无疑有碍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走国际化道路,与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校合作,使用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将是高校发展的转折点。

图1 2001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

(三)国际化是高校发展的内在需要

各高校要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生结构等达到国际标准才称得上“国际化”。它们要达到国际水平的同时,就要求他们与高水平的海外学校合作,选派教师到国外学习;与境外的公司合作,拓展更多样化的海外实习实训方式;研发与本土学生水平相符的双语教学课程,邀请外国专家进行授课。这无形是高校自身发展水平提升的过程,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过程。

(四)国际化是高校满足企业国际化需求的表现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发布海关统计数据时表示,我国在2014年进出口的总值为26.4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4.39万亿元,进口12.04万亿元,贸易顺差2.35万亿元,比2013年扩大了45.9%。境外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额不断提升(见表2)。由此可见,这要求国内的企业达到国际标准、国外的企业则要求本土化,这要求各高校培养大量具备国际视野、掌握国际先进知识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自然成为了各高校当前的主要任务。

表2 2008年以来国外企业直接投资数据(单位:亿美元)

二、高校发展国际化以东盟为契机的可行性

(一)中国-东盟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这些年来,中国与东盟已具有深厚的合作关系(见表3),双方在文化、电信、新闻、外交、交通、商务、打击犯罪、卫生、质检、海关等多方面建立了部长级会议机制。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燕发表的报告中提到,2013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4436亿美元,其中中国向东盟出口2440.7亿美元,东盟向中国出口1995.4亿美元。中国成为了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了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第四大外资来源,东盟是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因此,东盟与中国在如此深厚的合作基础上,教育合作将是水到渠成之事,2009年,双方已达成2020年前,“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

表3 中国-东盟关系进程表

(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为双方合作提供了交流平台

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1年10月的第十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上指出,为适应东盟各国高速的经济发展步伐,中国很乐意成立十个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以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库。外交部、教育部分别在黑龙江、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福建6个省区成立了10个国家级“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随后,第二批“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2015年1月13日也新增了20个承办高校。这为双方的学术研讨交流、互送长期留学生、互派教师队伍培训、学生短期培训等建立了落脚点,也为中国-东盟的高校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三)中国-东盟具有在教育上合作的软硬件

QS亚洲大学排名2014年的前200名中,中国和东盟的高校数量是总数的一半(见图2),新加坡国立大学排名第一。可见,中国和东盟中都具有不少有国际水准的高校。如果以这批高质量的高校牵头,带动两地各高校合作,将具有一定示范性和积极性。再者,全球华人比例最高的国家是新加坡,华人比例占74%,有2000万华人(全球5/6的华人)聚集在东南亚国家。因此,在文化背景、语言、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为中国与东盟的教育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软件。

图2 2014年各国占据QS亚洲大学前200名比例图

三、高校以东盟为契机的国际化战略

(一)在各高校开设“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培训点,形成汉语教学推广品牌

随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汉语的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越来越多。根据人民网的数据,目前,224个国家中有167个国家3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和汉语专业,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有五千多万人。国家汉办指出,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有1.5亿人,按照师生比例计算,至少需要500万名汉语培训教师才能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虽然孔子学院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并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学习队伍。一般一家孔子学院一学期的招生人数仅有300人左右,全球的孔子学院大约能为65.5万学生提供中文授课,教师人数仅有18000人,这个招生数量和师资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全球1.5亿的学习需求。为此,中国可面向东盟各国的教师、孔子学院志愿者、文教部的官员、中国汉语教师志愿者等,在各高校开设更多国际汉语教师的培训点,为各国考生进行考前培训,形成类似“新东方”的语言培训品牌,为我国也为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升温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在孔子学院举办中华文化活动,开设文化体验精品课程

目前,东盟已经有40多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已是国外的汉语学习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基地。中国高校可与东盟各孔子学院举办学术文化交流会议、开展中华文化展示活动,开设中华国粹文化体验课程,让孔子学院的师生泡功夫茶,创作书画,剪纸刺绣,编中国结,烹饪和品尝中国八大菜系,邀请孔子学院的师生一起唱中文歌曲、跳中国民族舞蹈。此外,还可以向孔子学院的师生开设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传统节日习俗、文化故事等专题讲座,以有趣的授课方式达到双方学习交流的效果。努力让中华文化的体验课程成为孔子学院的精品课程,通过增进孔子学院的师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引发更多东盟学生到中国各高校留学深造,增进彼此学术交流,也为将来有机会与全球122国合作开办的535所孔子学院和707个孔子课堂积累更多的合作经验。

(三) 在中国高校开设中文教学点,推广HSK考试

虽然,孔子学院给东盟的中文爱好者提供了规范的中文学习课程,然而,在师资力量、教学硬件上都没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而且,办学经费也十分高昂。开办一家孔子学院需要200万美元,中国政府已经为开设孔子学院花费了11亿美元,这无疑成本太高。把东盟学生引流到中国各高校增设的汉语教学点,在中国各高校开设汉语培训基地,以多样化的考试服务,满足东盟考生汉语水平考试(HSK)、中小学生汉语考试(YCT)、商务汉语考试(BCT)、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等考试培训需求,形成中文学习的语言品牌,无疑是另一个推广汉语教学的可选之地。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汉语考试考点超过800个,遍布108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度全球参加各种中文考试的考生超过500万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有70万的考生。目前,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已突破100万人(见表3)。各高校还可以奖学金形式鼓励通过汉语水平考试的东盟学生到中国企业进行实习,甚至申请就读中国的专科、本科、研究生等相关课程,进行学分互认,以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东盟学生到中国高校学习汉语或其他专业课程,深化中国-东盟的教育合作。

表3 2010年-2014年汉语水平考试考生人数统计

[1]王光荣,麻剑.芬兰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变革——学术集优及竞争力的提升[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

[2]张慧波、张菊霞.高职教育国际化:从多元化的国际合作开始[J].职业技术教育,2011(7).

[3]蔡文芳,韩明波.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路径[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3)

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高职院校国际化研究与实践—基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个案分析(20120101006)

孔韬,女,(1982.10-),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财务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国际化孔子汉语
聚焦港口国际化
学汉语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