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群体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调查

2015-12-21张玉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认同度辅导员职业

张玉新

摘 要:基于河南省6所高校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高校群体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虽然高校群体普遍认为辅导员岗位非常重要,但内心深处凸显出辅导员职业青春流水岗、核心职能体现不足、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社会认同依然艰难的现实。此调查为加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高校群体; 辅导员; 职业; 认同度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5.035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5-0129-03

一、高校群体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的调查背景和调查目的

目前,关于辅导员自我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比较多,认为女性更喜欢辅导员职业;随着年龄、工龄、月收入、行政级别、职称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逐步提高;省重点高校的辅导员职业认同度最高,其它依次为省普通高校,省民办高校,省大专院校等结论[1]。Wan-Huggins等通过对组织认同模型的纵向对比,发现外部形象(如员工所感知到的顾客以及同行对所在组织工作环境的评价)是员工对组织认同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2]。组织环境(组织内部环境)对教师组织认同的影响大于其对职业认同的影响,对非常看重职业认同的教师,当处于挑战职业认同的组织环境下,可能会做出更加强烈的倾向性选择,即选择其他组织继续当教师。可见,当高校教师面临环境未能达到期望感知时,将会选择更加有利于其职业发展的其他组织,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抱负[3]。本研究就是拟议高校的管理干部、专业教师、辅导员、大学生、学生家长为被试,调查高校内部不同群体对辅导员职业的看法和认同度情况。

二、高校群体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的调查方法和问卷情况

2014年9月-12月我们就高校群体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度问题,在河南省的6所高校进行了分类问卷调查,选取的研究样本,统筹考虑了样本高校的层次和类别,对个体样本则在各类高校中随机抽取。在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通过专访、座谈、电话访谈、QQ聊天等形式,了解和掌握了一些重要信息资料。调查样本的具体情况如表1:

三、高校群体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高校群体不接地气,凸显辅导员最了解大学生心理

在“您认为学生上大学的首要理由”的调查中,62.64%的管理干部、56%的专业教师、75.26%的辅导员选择的都是“为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而在此项的选择上,大学生只有7.53%,学生家长只有12.88%;44.98%的大学生、52.27%的学生家长第一选择是“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在“您认为实现上述目标最主要依靠什么”的调查中,62.64%的管理干部选择的是“国家的好政策”,41.14%的专业教师选择的是“教师教育服务与管理”,56.32%的辅导员选择的是“学生个人努力奋斗”,77.51%的大学生选择的是“自己努力奋斗”,38.85%的学生家长选择的是“孩子努力奋斗”。说明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高校群体有点“高大上”,大学生和学生家长“接地气”;在依靠谁实现培养目标上就出现“屁股决定脑袋”,不同的视角就得出不同的结论,相对而言,辅导员视角与大学生最接近,表明辅导员是能够深入了解、掌握大学生思想的。可见,辅导员在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非常重要。

2.高校群体对辅导员岗位的矛盾心态,凸显辅导员职业青春流水岗的现实

在“辅导员岗位是可以从事一辈子的职业”问题上,75.82%的管理干部、67.43%的专业教师、56.32%的辅导员、59.39%的大学生、61.36%的学生家长都认为“可以,辅导员工作需要职业化、专业化”。但在“多大年龄从事辅导员工作最合适”问题上,87.36%的管理干部、53.14%的专业教师、48.61%的大学生、61.36%的学生家长均认为“30-40岁之间最合适”;而74.74%的辅导员则认为“30岁以下”最合适。说明近几年国家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大家普遍意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也都认为辅导员队伍需要职业化、专业化,需要有人为之奋斗终生。但在具体问题上,依然认为辅导员岗位是年轻人的岗位,中老年不适合这一岗位。令人意外的是辅导员自身不仅认为它是一个青春岗位,而且希望30岁之前能够尽快转岗。可见,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岗位任务重、头绪多、可控性差、难有成就感的弊端仍然没能解决,辅导员岗位留人难的问题依然客观存在。

3.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千头万绪,凸显辅导员核心职能体现不足

在“辅导员工作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哪些事项”的问题上,48.9%的管理干部认为是“安全稳定”,41.14%的专业教师认为是“学风建设”,56.32%的辅导员认为是“为人处事”,67.47%的大学生认为是“提供发展平台”,43.18%的学生家长认为是“身心健康”。上述结果说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大学生数量成倍增加,生源成分愈显复杂,高校在学生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层出不穷,组织、宣传、团学、教务、后勤、保卫等各个部门为应对新情况,不断地向辅导员部署各种各样工作任务,为促进工作,制定各种各样的考核指标体系,甚至要求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进家庭、进网络等[4],期望辅导员能够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事实上,辅导员的核心职能是“育人”,育人不仅是指培育遵纪守法的人、尊师重教的人、为人处事的人、心理健康的人,其更高层次应该是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这是辅导员的政治属性决定的。因而,辅导员的职业价值核心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处境尴尬,凸显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不畅

在“您对辅导员具有干部和教师双重身份的态度”上,64.84%的管理干部“不赞同,认为人的精力有限,不利于学生管理”,44.57%的专业教师则“赞同,认为双重身份有利于辅导员全面发展”,53.16%的辅导员“不赞成,认为双重身份,反而不利于职业发展”,77.51%的大学生、68.94%的学生家长则表示“无所谓”。说明国家在辅导员双重身份的本意上,是为了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但在高校内部实际操作上却遇到了许多障碍。表面上看,辅导员既可以走行政职务晋升之路;也可以走专业教师职称评聘之路。但现实是,辅导员职务晋升之路,竞争不过机关干部,因为工作性质使得他们与领导干部接触较少,造成他们人脉匮乏;职称评聘之路,竞争不过专业教师,因为繁杂的事务工作,学识上的先天不足,科研平台的现实匮乏,使他们难以与高学历的专业教师一比高低。如果一个职业的发展不能与个人的事业进步紧密结合,就很难留得住拔尖人才。再伟大的事业无人肝脑涂地努力奋斗,也就难有起色与辉煌。

5.高校群体职业观念陈旧,凸显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道路漫长

在“假如让您再次选择高校工作,您最想选择哪项工作”的问题上,72.53%的管理干部、79.43%的专业教师、68.95%的辅导员、54.28%的大学生、61.36%的学生家长都选择的都是“专业教师”;不仅管理干部、专业教师没有一个人选择“辅导员”岗位,而且辅导员自身也只有11.05%选择“辅导员”岗位。在“您上一题中没有选择辅导员职业的原因”问题上,37.36%的管理干部、56%的专业教师、41.05%的辅导员、66.45%大学生、56.06%的学生家长都选择了“辅导员职业没有出路”。说明中国传统职业有尊卑、身份有贵贱的等级观念在高校群体的内心深处依然存在。辅导员待遇低,工作琐碎,身份“边缘”,在中国传统等级观念视角下,辅导员职业属于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力者”,因而社会地位微不足道。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度,就必须破除“官本位”等级观念,建立和谐宽容的师生关系,平等互助的同事关系,理解包容的上下级关系,在和睦静气的氛围中消除辅导员的自卑感,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

四、高校群体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度调查的结论与启示

1.高校的重视程度是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前提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办好高校的首要前提就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的完成,需要准确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任务的完成,辅导员的作用不言而喻。因而,在高校内部,辅导员职业理应受到高度重视,也只有看重辅导员职业,高校群体才能逐步认知辅导员职业,辅导员才能心无杂念地潜心工作,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2.改变高校群体职业观念是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基础

高校群体的等级职业观念,对辅导员岗位的“不重视”、“不认同”的负面影响易导致辅导员对自身职业地位产生怀疑和动摇。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不仅需要加强辅导员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教育,而且需要改变高校各个群体的职业观念,特别是他们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的认可,辅导员工作才会有信心和勇气,大学生和学生家长认可,辅导员工作才会有自豪感和成就感,大家的一致认可,辅导员才会真正体会到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

3.明确职业出路是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关键

辅导员教育和管理的“二元”身份是针对辅导员群体,具体到每一个个体则需要明确“一元”身份。因而,高校不能简单地把辅导员双重身份理解为只是多了一个机会而已,而是要针对辅导员职业特点、工作性质制定具体的职务晋升或职称评聘办法。目前迫切需要国家层次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建章立制,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保驾护航,真正让辅导员“留得住、升的起、上得去”。

4.专业模块整合是明确辅导员核心职能的核心

教育学家顾明远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5]。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一般都是校院两级管理,学校一级只有少数辅导员钻研某一专业领域,参与指导学院相关工作,绝大多数辅导员则在学院一级,以年级为单位,负责所管学生的全部工作,“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这种分工模式需要辅导员具备“多面手”的能力,与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相去甚远。因而,在辅导员管理机制上,必须打破“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局面,逐步建立起“条块分割,以条为主”的格局[6],依据辅导员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专业特长分工,让辅导员工作职责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钻研某一专业方向的工作任务,提升业务素质,实现专业化。

总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高校群体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针对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辅导员队伍校本体系,扎实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徐莉.江苏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调查[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14-117.

[2] 朱伏平,张宁俊.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关系研究[J].商业研究,2010(1):68-71.

[3] 张宁俊,朱伏平,张斌.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53-59.

[4] 步秋艳.数十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112-115.

[5] 郑金鹏,邵晓波.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96-100.

[6] 吴荷平,顾现朋.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的成因及路径优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2):128-131.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认同度辅导员职业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我爱的职业
浅析提升航海类专业认同度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大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调查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