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气管切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

2015-12-18付君民王立平韩艳君张玉平贺永军张宝顺陈桂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套管颅脑气管

付君民 王立平 韩艳君 张玉平 贺永军 任 凤 张宝顺 陈桂军

河北迁西县人民医院 迁西 064300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存在显著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且呼吸、体温、脉搏和血压均显著变化,多处于昏迷状态,存在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障碍和供氧困难[1-2]。2006-03—2014-03我院开展微创气管切开术(MT)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1例,并与同期行传统气管切开术(OT)患者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03-2014-03我院神经外科收治16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121例,女46例;年龄4~81岁,平均54岁。治疗期间因家属放弃治疗及病情危重死亡者45例,切口大量出血1例(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经缝扎、局部加压出血停止。以上病例失去观察研究意义,余121例按方法不同分为MT 组71例,OT 组50例。2组性别、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OT 组采取传统的气管切开术。MT 组采用新型的微创气管切开术(Minitracheotomy,MT),应用一次性气管切开包,分为旋切型及钳切型两种:颈短、肥胖、体表标志不明显患者,采用旋切法(35例);颈部较长、体型适中或较瘦、体表标志明显及急危重患者采用钳切法(36例)。(1)旋切型[3]:患者取平卧位,头、颈保持于中立位,肩部略垫高,头略后仰,常规消毒术野皮肤,2%利多卡因3~5mL 推注,麻醉效果满意后,切开皮下组织、颈前筋膜。穿刺针沿气管间隙穿刺进入,回抽为气体无阻力,证明已进入气管。然后沿穿刺针置入导丝,拔除穿刺针,沿导丝置入旋转扩张器,顺时针旋转,钝性分离颈前软组织导丝导引下进入气管。扩开气管前壁至合适大小,按标准置入合适大小气管套管,气囊充气,绷带固定松紧适度,如感觉套管置入困难,可再次置入旋切器,扩张手术通路或用血管钳适当扩张后置管。(2)钳切法:患者调整至平卧位,术野皮肤消毒,铺单,局部浸润麻醉,皮肤横向划开1.5~3cm 口子,使用尖刀切开气管前壁,置入导丝,沿导丝置入气管扩张钳,钝性扩张,将大小合适气管套管放入,气囊充气,固定气管套管。术后应用呼吸机,频繁呕吐患者应用带气囊套管。如患者呼吸功能良好,无误吸危险,可应用无气囊套管或金属套管。两种切法都无需借助气管镜的辅助。

1.3 观察与指标 观察2组手术操作时间、术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等一般手术情况,观察术后皮下气肿、切口感染、套管滑脱、切口溢痰、气管内肉芽增生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MT 组比OT 组手术所需时间短,出血量小,切口微小,切口愈合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的一般情况 (±s)

表1 2组手术的一般情况 (±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出血量(mL)切口尺寸(cm)切口愈合时间(d)MT组71 4.32±2.15 7.05±2.10 1.75±1.15 3.75±2.02 OT组 50 20.16±2.14 24.65±2.16 5.80±1.20 7.52±2.09

2.1 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MT 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8%,OT 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0%,差异有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n(%)]

3 讨论

发生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大多已意识不清,常伴有呼吸功能失常。其次吞及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外伤性出血、脑脊液漏、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均可造成呼吸道阻塞,部分患者还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及肺部损伤,严重患者会发生中枢性呼吸改变,导致患者机体缺氧窒息,使抢救工作变得更为困难。切开气管,实行机械通气是抢救过程中的常规措施,可以行微创气管切开术(MT)或传统气管切开术(OT)[4-5]。

3.1 MT 较OT 操作时间短,方便快捷 本文显示,MT 比OT 操作时间短,方便快捷。本资料显示,MT 组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min左右,小于OT 组的20min,节约了有限的抢救时间。临床实践中,我们采用钳切法置入气管套管,建立人工气道,人均不超过1min,整个操作时间<3 min。常规病人钳切法操作时间平均在5min内,旋切法平均时间不超过7min。同时,MT 易掌握,只要具备颈前局部解剖结构、气管插管术和气道管理等知识的一般医生,经过简单培训,便可在短时间内单独操作成功。

3.2 MT 较OT 操作过程中对患者的损伤小、切口小、出血量小,切口愈合时间短 MT 的切口长度仅1.5~3cm,而OT 切口长度5~7cm。MT 拔管后不需缝合,3~5d便可自行愈合,疤痕小巧美观,在颈前横切口符合皮纹方向,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曾有2例患者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机制障碍,而又急需行MT,因本文采取术前输注血小板,暂时提高其凝血功能,再行微创气管切开术;术中扩张钳扩张气管前壁时尽量小,使套管插入压迫血管,起到止血的作用,最后成功实施了该手术。MT 出血量小,可用于轻度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3.3 MT 较OT 并发症少 MT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OT 组为14.0%,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

综上所述,MT 操作对患者的体位要求相对简单,在患者颈髓受到损伤、颈部制动、不能后仰的情况下,可于颈部直立位下操作。心肺功能差、不能平卧的患者,可于半坐位下操作。而OT 对体位要求相对严格。MT 操作时间短,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过程中,尽快的疏通了患者的气道,解决供氧问题,为脑部手术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同时,该术又具备简单易掌握、术中出血量小、切口面小易愈合、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甚至可用于轻度凝血障碍患者,因此,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可被推荐优先使用。

[1]杨鹏举,李静,陈燕,等.纤维支气管镜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8):19-21.

[2]徐兰娟,李保林.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时机对老年重度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5):82-83.

[3]展思东,乐胜,秦忠宗,等.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在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1):4231-4232.

[4]陈奇翰,余秋根.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在重型颅脑外伤中的临床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09,14(6):615-616.

[5]赵宗尧,刘艳武,郑自立,等.经皮式气管切开术在急危重病人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药,2008,19(2):79.

猜你喜欢

套管颅脑气管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大宇弃置井ø244.5mm套管切割打捞作业实践与认识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民用建筑给排水预埋套管施工
浅谈地质钻探过程中套管事故的原因及处理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气管狭窄病人导管插管二例
塔河油田套管坐挂异常原因及对策分析
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