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近远期疗效

2015-12-18黄钦辉阙镇如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内镜

黄钦辉 阙镇如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0医院 泉州 362000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症[1]。目前,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因其具有视野清晰、切断神经准确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一定应用[2]。为观察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近远期临床效果,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07—2013-07于我院就诊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68例为观察组,男36例,女32例;年龄16~46岁,平均(31.7±4.2)岁;病程1~22a。另选取同期持续性变应性鼻炎68例作为对照组,男39例,女29例;年龄17~50岁,平均(32.5±3.9)岁;病程1~20a。2 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符合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症状评分9分以上。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术前全身麻醉,采用1%肾上腺素收缩双侧鼻黏膜。采取Wigand术式开放患者的筛窦及蝶窦前壁后,钻磨切削蝶窦前壁,充分暴露蝶窦外下壁后定位翼管,清除翼管表面黏膜,金刚砂钻将翼管打开,暴露其内的神经并切除,最后骨蜡封堵翼管。对照组采用抗组胺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保守治疗,疗程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评估标准:参照兰州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对患者症状及体征计分以评价手术效果,计算公式:[(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其中≥66%为显效,26%~65%为有效,≤25%为无效。

1.3.2 RQLQ 评分: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1a和3a行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调查问卷,对比2组的RQLQ 评分;并观察对比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对比 [n(%)]

2.2 RQLQ 评分结果 术前2组RQLQ 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在术后6个月、1a、3a后的RQLQ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同期RQLQ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a相比术后6个月的RQLQ 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1a、3a的RQLQ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RQLQ 评分对比 (±s)

表2 2组RQLQ 评分对比 (±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手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后1a 术后3a观察组 2.44±0.51 0.57±0.48* 0.94±0.53* 1.16±0.60*对照组2.48±0.49 1.74±0.50 1.85±0.55 2.01±0.49

2.3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7例发生上颚麻木、轻度眼干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0.3%,无大出血及外展神经受损等严重并发症,患者不适症状在术后半年内基本消失;对照组15例发生头昏流涕、眼干症状,发生率为2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由免疫系统参与的鼻黏膜炎症反应性疾病,指过敏原刺激机体血清中的IgE 介质大量释放,可诱导促进免疫细胞的合成和释放,发生过敏反应,变应性鼻炎在年轻人中多发,变应性鼻炎的典型症状表现为鼻痒、鼻塞、流涕及连续打喷嚏,其发作特点具有阵发性、季节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症状严重,治愈率低且易复发,困扰、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且能诱发支气管哮喘、鼻窦炎、变应性结膜炎等并发症。临床上对变应性鼻炎的常见治疗方式包括减少或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保守治疗及特异性免疫治疗[4]。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逐渐应用于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手术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变应性鼻炎的严重不适症状。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手术,视野清晰直观,能够准确切断翼管神经,且为微创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少。翼管神经是由副交感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纤维两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神经,副交感神经纤维自脑桥上涎核发出,交感神经纤维是由颈内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所发出,两种神经纤维在破裂孔处汇合成翼管神经。翼管神经是鼻黏膜植物神经纤维的主要组成,破坏翼管神经能够阻断鼻腔黏膜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从而有效减少腺体的分泌,抑制血管的扩张,能够显著缓解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塞流涕等症状。本文结果表明,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除术具有良好的近远期治疗效果,但近期效果优于远期。

翼管神经切断术只是将神经细胞的轴突切断,并未完全破坏神经细胞的胞体,神经细胞轴突可能再生吻合,造成术后远期疗效不甚理想,但神经细胞轴突再生是需要切口两端的神经鞘细胞形成带状的合体细胞将断端连接,且两端未形成创伤性神经瘤,即使如此,其再生愈合完成也需要数月乃至更久的时间。此外,虽然手术中切断翼管神经阻断神经反射,但鼻腔内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来源可能并非唯一只有翼管神经,鼻黏膜中还存在感觉-副交感反射,鼻腔内的气流异常也可能会刺激感觉神经促使副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引起或加重变应性鼻炎症状。另外,患者及家属期望值过高及变应性鼻炎病因的复杂多元性等,都是可能造成翼管神经切断术远期疗效被认为不够理想的原因。

本文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3%和22.1%,翼管神经切断术是微创手术,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且无大出血及外展神经受损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不适症状在术后半年内基本消失。

综上所诉,翼管神经切断术对于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相对药物保守治疗治疗有效率高,具有良好近期临床疗效,且并发症少,可作为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手段。

[1]陈仁辉,王豪,钟燕青.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神经营养因子mRNA 的表达[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3):1-3.

[2]高士杰.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变应性鼻炎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9):108-109.

[3]谭岭,王天生.翼管神经切断+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173-174.

[4]陈水安.鼻中隔矫正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2,12(1):59-60.

猜你喜欢

变应性鼻炎内镜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万物复苏话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长蛇灸联合四逆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验案1则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