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非政治定位①:以第2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

2015-12-18杨欢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3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委会卡特

杨欢

(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北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所 内蒙古通辽 028000)

在冷战的对峙中,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共存于国际奥委会中,使得并利用“冷战”这种特殊的方式隐藏于国际奥委会之中,矛盾、斗争、冲突不断,且愈加激烈与深化,这种局面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极力反对苏联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美国认为奥运会具有浓厚的资本主义性质,是为维护“美欧中心论”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社会主义国家不应参与到其中。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才开始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并负责协调社会主义国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立场,以此来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梦想。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国摆脱冷战的对峙状态,使得两国体育交流才有所拓展,并在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和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同场竞技,各自显示了本国的优势。也就是从此刻开始,苏联莫斯科萌发了申办奥运会的想法。

1 苏联申办莫斯科奥运会的历史背景

1969年10月21日,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威利·勃兰特出任总理,他刚一上任便在外交部长希尔的协助下,将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外交政策的最大目标。在与西方盟友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他先后到民主德国、苏联、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进行友好访问,并与苏联签署了《莫斯科条约》,与波兰签署了《华沙条约》,在大搞军备竞赛、大搞“冷战”的东西方阵营中架起了一座缓和的桥梁。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地访问了中国,打破了长期以来中美关系的僵持。随着中美、中日的正式建交,东德与西德领导人互访,美苏开始进行限制核武器公约的谈判,各国之间的相互缓和在世界范围内压倒了“冷战”的寒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莫斯科举办奥运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苏联筹备与申办莫斯科奥运会的历程

苏联体育的骤然崛起,使苏联首都——莫斯科也逐渐萌发了申办奥运会的想法。1962年,苏联经过多方面努力和协调,获得了在莫斯科举办国际奥委会第六十届全会的机会。严格地说,承办这届全会是莫斯科为日后申办奥运会所作的重要努力,也为莫斯科申办奥运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1 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与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破纪录的对比

表2

1962年,国际奥委会第六十届全会之后,苏联开始全力以赴地筹备申办奥运会。由于苏联人擅于外交,因此他们在奥林匹克世界广交朋友。苏联人想拥有东欧各国奥委会的全力支持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能够获得西欧各国奥委会的支持。为了赢得西欧各国奥委会的选票,莫斯科在西欧各国的奥委会主席当中选择了德高望重的联邦德国奥委会主席威利·道墨作为合作对象,并与其达成如下协议:在1966年的时候,苏联及东欧的各国奥委会将一致投票慕尼黑。苏联人说话算数,慕尼黑如愿以偿地获得了197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作为回报,威利·道墨将说服西欧各国奥委会支持莫斯科申奥。

1970年莫斯科首次向国际奥委会提出了申奥的请求,在当年举行的国际奥委会阿姆斯特丹全会上,莫斯科与阿姆斯特丹两个代表团一决雌雄,最后莫斯科负于阿姆斯特丹,与1976年的奥委会失之交臂。1974年,强大的莫斯科代表团再次参加申奥的角逐,此次的竞争对手却是洛杉矶,已经担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威利·道墨投桃报李,不失时机地在西欧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之间进行斡旋,为莫斯科赢得了西欧的支持。

由于有东欧和第三世界的全力支持,再加上西欧委员的倾斜,使得莫斯科几乎获得了全票,大胜洛杉矶。这样,有着70多年历史的奥运会将首次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召开!莫斯科人格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们将以一流的组织、全新的面貌来迎接世界体育精英的大聚会。

3 莫斯科为奥运会所做的努力

莫斯科赢得奥运会的主办权后,就开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当中。莫斯科当时就已经拥有了足以承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体育设施,但为了办好这百年不遇的奥运会,还是决定修建包括基辅共和国体育场(能容纳10万人)、列宁格勒基洛夫体育场(能容纳8万人)等在内的20余个体育场馆。另外,莫斯科还新建一大批高质量、高服务的酒店、餐厅和咖啡厅。为了能够迅速地接纳和疏散来自各地的奥运观众,苏联民航也采取了特别措施,并制定了一些应急预案。

为了迎接世界各国的奥运健儿,多才多艺的苏联艺术家向莫斯科奥运会奉献了一个造型极为可爱的奥运吉祥物——小熊米莎。另外,莫斯科还在全苏联调配并培训了1500名会讲各国语言的招待员和6000名会做各国菜式的厨师,以备为各国运动员和观看奥运会的各国人民服务。

为了筹办莫斯科奥运会,苏联共耗资90多亿美元,这已创历史最高纪录。组委会通过出售电视转播权、出售体育彩票、奥运会彩票、奥运会纪念邮票及抛售黄金、白银、卢布等措施,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以弥补筹办奥运会带来的巨大财政亏空。

莫斯科奥运会定于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举行,这恰好与赫尔辛基奥运会会期完全吻合。两届奥运会举办日期完全一致,这也是奥运历史上仅有的一次,这是奥委会特意安排的。第十五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苏联首次参加的奥运会,它标志着苏联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进入一个全新时期。为了使本届奥运会能够顺利召开,莫斯科以极大的热情进行着精心的准备,所有的苏联人民正热烈地期待着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到来!

4 美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

自苏联申办奥运会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向世界提出反对和抵制的想法。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更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反对和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为借口。1974年12月31日,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六国召开紧急会议,首次提出集体抵制莫斯科奥运会。

卡特在1980年1月18日宣布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后,担心美国的抵制能否得到盟国和其他国家的响应,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各国都把奥运会看作是国与国之间实力的一次较量,各国人民都给予很大的期待。卡特认为,美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必然会给苏联在政治上以致命地打击。因为在苏联看来,奥运会在莫斯科召开的意义非凡,苏联把此次奥运会看作是“共产主义的一次胜利”,郑重地向世界上其他国家表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应该具有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向往的和平与友谊。不论美国奥委会如何反对,卡特都决定美国退出这次奥运会,并派人游说其他国家效仿美国,对苏联的侵略行为进行道义上和精神上的报复。

1980年1月28日,美国总统顾问卡特向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2]表达了美国的立场和观点,要求国际奥委会推迟或取消莫斯科奥运会,并密谋在非洲的科特迪瓦举办类似于奥运会的体育比赛,以达到与苏联对抗的目的。美国认为,通过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可以达到作为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惩罚和向世界表明美国坚决反对苏联的入侵行为这样两个目的。但是美国的这一要求严重遭到国际奥委会的拒绝,从此拉开了奥林匹克运动史上最大规模抵制活动的序幕。

2月9日,国际奥委会召开全体会议,美国总统卡特拒绝出席。在会议中,美国虽然受到了各方政治压力的影响,但其仍然希望第22届奥运会由其他国家来主办或取消本届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基拉宁主席及其同事通过各种方式一再提醒卡特,由于1984年的第23届奥运会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如果美国一再抵制奥运会,那么苏联很有可能用同样的手段来抵制洛杉矶奥运会。然而,国际奥运会的用心良苦和再三劝阻并没有对卡特产生多大的作用,相反,美国奥委会却遭到了来自政府、民众、国会等众多机构的压力。3月19日,卡特正式宣布:如果苏联不能在一个月内从阿富汗撤离,那么美国奥委会将提议取消或转移本届奥运会,如果国际奥运会不同意,美国将正式撤回运动员。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于2月19日致信于英国奥委会主席丹尼斯·福洛斯,要求英国运动员不去参加莫斯科奥运会,信中她指出:如果英国运动员在这种情况下参加莫斯科奥运会,很有可能被误认为英国宽恕了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一国际罪行。英国上院及广大英国人民在汹涌的抵制浪潮中都表示反对英国派队前往莫斯科参赛,但是英国奥运会经投票同意参加莫斯科奥运会。

这样一来,联邦德国奥委会的态度就成为美苏关注的焦点。一方面美国政府不断向联邦德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其协同行动;另一方面苏联政府要求联邦德国政府不要对该国奥运会施加压力,以便运动员能够去莫斯科参赛。联邦德国奥委会当时是极大支持莫斯科申办奥运会的,并为莫斯科申办奥运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一时举棋不定,最后决定投票决定,投票结果显示59票对40票,决定抵制。

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一直对苏联持怀疑态度,接到卡特电话之后迅速将“如果苏联不从阿富汗撤军,就将这届奥运会更换地点或取消本届奥运会”的想法告知澳大利亚国家奥委会。国家奥委会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但他们一致认为政治不应干预体育,应该参加奥运会,可是他们又急需政府的资金赞助,又不得不考虑政府的立场与态度。1980年2月13日,弗雷泽发表强硬讲话,并向国家奥委会施加压力,要求国家奥委会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但最终投票决定参加本届奥运会[3]。由于澳大利亚国家奥委会没有采取政府的意见——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因此,政府决定一分钱也不能用于运动员到莫斯科参加比赛。

中国奥委会早已开始积极备战莫斯科奥运会,参加奥运会也是中国运动员自建国以来一直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随着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政府认为苏联的入侵已经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并提出了苏联尽快从阿富汗撤军的要求。经研究,中国政府决定为了维护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奥委会决定放弃参加莫斯科奥运会。尽管中国的抵制行动与西方的抵制行动出于同样的原因,但中国政府的抵制行为是独立的,不受卡特的干涉,更没有加入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共同抵制行为当中。

美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抵制此次奥运会的决心,并将抵制行为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针对不断升级的局势,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多次做美国奥运会的工作,认为他们不应该受政府的干涉和影响,这是有违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在莫斯科奥运会开幕前夕,基拉宁主席分别同苏联和美国的领导人在莫斯科和华盛顿举行了会谈,然而这最后的努力还是以失败告终。

针对美国发起的抵制运动,苏联政府并没有无动于衷,其政府及国家奥委会也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第一,苏联认为体育和政治完全是两件事情,不能让体育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政府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奥委会的工作,并重申“体育无国界”;第二,争取国际奥委会的支持,尤其是现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和下届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工作;第三,争取第三世界国家的参与;第四,指责美国的抵制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赫尔辛基协议和《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

美国总统卡特虽然在抵制第22届奥运会中作了极大的努力,但是美国发起的抵制运动并没有取得成功!当81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最终决定出席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时,奥林匹克运动渡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重危机。

5 莫斯科奥运会的召开

第22届奥运会没有受到美国抵制的影响,并于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如期在莫斯科举行。美国、联邦德国、加拿大、中国、日本等63个国家由于抵制本届奥运会没有参加;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等14个国家虽然参加了本届奥运会,但没有使用本国国旗和国歌;新西兰、西班牙代表团的旗手手持特制旗帜入场;只有苏联、阿富汗、希腊等65个国家打出本国国旗。本届奥运会共有5217名运动员参加,其中女运动员1124人[4],本届奥运会是自1960年罗马奥运会以来参赛国家和地区数量最少的一次。参与报道本届奥运会的新闻记者共有5615名,其中文字记者2685名,广播记者2930名。在奥林匹克会旗交接仪式中,因加拿大在抵制国家行列,第21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蒙特利尔市长只派了两名年轻的运动员与莫斯科市长进行了会旗交接。

本届比赛仍由21个大项组成,但小项由上届的198项增至203项,分别增加了男子50公里竞走、女子曲棍球和柔道的几个级别,其中个人项目150项,团体项目53项。由于抵制,本届奥运会的比赛成绩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上届奥运会奖牌榜上前十名的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拒绝参加本届奥运会,田径、游泳、体操、柔道等项目所受影响尤为严重,有的甚至没有反映出当时的世界实际水平。如在男子游泳比赛中,上届奥运会全部13个项目中破12项世界纪录,而本届只打破1项世界纪录;另外在马术比赛中,上届奥运会进入前6名的14个队中,有13个队由于抵制没有代表参加;再如在曲棍球比赛中,上届奥运会位居前5名的澳大利亚、巴勒斯坦、荷兰、联邦德国没有出席。在田径比赛中,由于美国、联邦德国、肯尼亚等一些强手缺席,男子部分的项目如跨栏、长跑等径赛项目受到影响,但总的成绩还算差强人意。但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受到抵制的影响,如在女子曲棍球比赛中,独立不久的津巴布韦成了奥运会第一个女子曲棍球冠军,当时轰动了整个体坛,也是本届奥运会的爆炸性新闻。

从表1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抵制给第22届奥运会的比赛成绩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无法与第21届奥运会相提并论,但就破纪录情况来看,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一次较高水平的较量。

根据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在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将升起下届奥运会主办国的国旗[5],但是由于美国的抵制行动,总统卡特坚决反对美国国旗在列宁体育场内升起,无奈之下,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利用空运的方式将洛杉矶市旗运送到莫斯科奥运会闭幕式的现场,并将洛杉矶市旗升起。很多人都预感到苏联将采取同样的方式报复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从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我们可以看出,不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有多么强大,都不能因为政治原因而干涉体育,尤其不能干涉国际空前盛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就体现了当年顾拜旦恢复奥运会的宗旨——公平竞争、奋勇拼搏、身心和谐发展。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奥林匹克运动会与政治的关系,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地位定格于政治之上,才能够为奥林匹克运动树状立高大的形象,从而为世界的和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1]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刘德斌.国际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汪世林.奥林匹克运动的背后[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4][澳]凯文·高斯帕,格琳达·科波拉尔.奥运人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刘晓非.从雅典到北京——奥运风云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96286.htm.

[7]覃明贵,孙淑华.奥运轶闻·礼俗——历届奥运会与东道主[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8]赵长杰.奥林匹克进展——从雅典到雅典[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9]曹婷婷.论奥林匹克运动的非政治定位与政治性[D].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委会卡特
卡特智讽记者
曾担任过12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雅克·罗格逝世,享年79岁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目眩神迷的色彩表达——贝尔纳·卡特林
遵守时间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两届奥运主办权同时揭晓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老鼠卡特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