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家训文化视角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5-12-17林桂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

[摘要]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它具有教育对象大众化、反映内容有时代感、表现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在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倡导弘扬家训文化可以更多地发挥其文化传承、价值引领、行为激励等功能。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家训文化的理论研究、推进家训文化的实体建设、加大家训文化的宣传力度等措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家训文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6-010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训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思想精髓与高校日常管理联系起来,对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探索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途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家训文化概述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文化对于个人的个性养成、气质培养、修养提高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塑造民族文化、维护国家稳定、凝聚中国精神的重要力量。

(一)家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家训”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家训,顾名思义就是家庭内部长辈关于子孙为人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关于家庭成员的伦理道德、人伦关系的教育。家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个人对待和处理事务的原则、方式和方法;另一个是如何有效治理家族、做大做强家业。中国传统家训历史悠久,于五帝时期萌芽、西周时期产生、两汉时期成型、隋唐时期成熟,后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1]先秦时期的家训思想最初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圣贤语录的形式呈现的,这些在《礼》《易》《春秋》《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籍中均有所体现。自汉起,家训著作随历史更替渐渐丰富起来。记载于家谱中的不少关于为人处世、持家治业、修身养性的经典语录,到现在仍脍炙人口,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家训精品。[2]明清时代家训发展至顶峰,明清两代的家训在中国传统家训中数量最多,内容涉及最广,形式也最为丰富。明代家训中最有特色的当属霍韬的《家训》,它将劳动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超出了一般家训口头训诫的范畴。《朱子家训》作为清代流传最广的家训之一,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累积形成的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清代末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落败、反封建思潮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抨击,传统家训指导思想的主体地位发生了动摇。但与此同时,在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产生的洋务派则打开了家训教化的新局面,洋务运动主要发起者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就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一部家庭教育著作。[3]

(二)家训文化的特点

一是教育对象大众化。随着朝代的发展,家训慢慢从贵族发展到平民,这也体现了家族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方向。夏商周时代,家训首先产生在贵族之家,《尚书》中的“康诰”“酒诰”就是告诫周文王的儿子康叔吸取殷商暴政灭亡的教训。随着家训文化的下移,家训慢慢演变为官宦之家的家族教育方式,《颜氏家训》是最早且较为系统的官宦之家家训。至唐宋时期,家训文化逐渐走向平民化,司马光的《家范》讲的就是每个人做事做人要依据自身所处的地位。之后如赵润生的《庭训录》、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都或多或少地提及启蒙教育、孝悌人伦、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与平民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内容。

二是反映内容有时代感。从内容上看,在北宋以前家训的内容主要是“修身、勉学、治家、经世”等,主要就是为了培养适于封建统治需求的贵族及官宦子弟。如《颜氏家训》与李世民的《帝范》都是从维护贵族、王权的角度对子孙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自北宋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把做官作为生存的唯一路径,家训中开始增加关于“治生”的内容。叶梦得的《石林治生家训要略》就是比较早的以经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家训。唐代的家训内容深受科举制度的影响,其中士大夫的家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像杜甫的《元日示宗武》、颜真卿的《与绪汝书》这些都带有明显的官家色彩。被明代封建统治者钦点为学习范典的郑氏家族家训,推动了明代家训的繁荣发展。清代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这一时期的家训中增添了很多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的内容。

三是表现形式多样化。家训表现形式丰繁多样,既有长篇专著,又有庭训、家书、格言、诗歌、碑铭等简洁训示;既有道德法令式的家礼、家法、家规,又有苦口婆心的反复规劝。尤其是一些箴言、格言、诗歌对仗押韵,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如元代许衡的《训子》、西汉东方朔的《诫子诗》、南宋陆游的《示儿》、明代庞尚鹏的《训蒙歌》、清代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以及佚名的《教儿经》等等,这些形式比刻板的教条说教更能为青少年所接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2月

第31卷第6期林桂兰:基于家训文化视角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家训文化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教育。文化认同既可以是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又可以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手段。[4]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家训文化能够给高校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多、更宝贵的资源和传承的载体。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传承

家训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精神和内涵的一种通俗化的表述,它一般以长辈对晚辈的谈话、劝勉、训诫等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家书、格言、诗歌、碑铭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感染力表达出来。这些温情的文化特质、丰富的历史积淀、极高的文学造诣以及生动的认知体验,都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好地在现实的基础上体会超然于生活的文化气息。此外,它十分重视教育的方法,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颇有成效、富有特色的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以身示范、情法并用等等,这些对于我们现在思考如何将家庭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相结合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价值引领

家训文化存在的基础是家庭,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纽带,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也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细微有效、潜移默化的途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老爱幼、崇尚孝道的国家,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往往处于从属的地位,长辈对晚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长辈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5]良好的家风家教更易于带动整体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转变。传统家训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可以结合新时期要求,不断地去伪存真、去粗留精,并赋予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积极因子,成为高校宣传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三)行为激励

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的社会生活。传统的家训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和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为现代人的为人处世提供了良好的规范和参照标准,是中华文化教育史的深厚积淀。家训文化始终让人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这对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思想品德教育资源的现实转化。家训文化中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蕴含了个体对国家、民族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所提倡的“仁”“爱”看似十分朴素,实则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即将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大学生群体,正需要时刻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态度来提醒自己,将爱心、仁心放在立身处世的首要位置。

三、以家训文化为着力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庭教育与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缺一不可。家训文化关系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挖掘家训文化的德育内涵,探讨家训文化的建设途径,不仅能够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素材,也能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提供新的坚实保障。因此,高校可以以家训文化为着力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通过加强家训文化的理论研究,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动力

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而形成的,批判地继承家训文化遗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现途径。因此,应充分发挥高校在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优势与作用,加强对家训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理论研究。[6]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权威型、感染性、及时性和连续性,优秀的家训文化中包含家庭成员长期遵从的正确积极的价值内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民价值准则是相互融通的。优秀的家训文化其包含和反映的价值内涵和民族精神决定了它能成为阐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桥梁与纽带,能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是以家训、家风、家教为基础来营造国家社会管理所需要的氛围的。在当前实践中,要善于挖掘传统家训文化中关于“家天下”“孝顺”“睦亲”“勤勉”“仁爱”“立志”等与当今主流道德风尚有关的资料,不断丰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容和案例;要善于发现传统家训文化中通俗易懂、丰富多样、极具感染力且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表现形式,善用新媒体为载体,不断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要善于总结归纳传统家训文化中一系列颇有成效、富有特色的教育方法,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验活动,重视家庭与社会环境的积极教化功能,不断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应当改变“传统家训是封建说教”的偏见,对其中关于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的内容、方式、方法等认真加以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相结合,以期能最大限度地为高校的伦理道德建设服务,使之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股原动力。

(二)通过推进家训文化的实体建设,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

正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样,家训文化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发挥影响也需要一定的载体支撑,因此,传承与发展家训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需要加强家训文化的实体建设,把优秀的家庭伦理道德和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途径,通过生动的教育活动、优质的校园景观建设展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进而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

第一,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要改变以往教条主义的学习方式,以丰富多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来灌输优秀的家训文化知识。可以通过“学、写、晒、评”四个阶段来开展活动。在“学”的阶段:可以开展诸如家训经典作品诵读或演讲比赛;可以在各个专业、各个班级召开以家训为主题的班会、团会;可以以座谈的形式邀请家训文化的研究专家或家训文化的传承人走进校园;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访一些有名的家族驻地进行实地感受,如走进福州“三坊七巷”的名人故居。在“写”的阶段:可以以征文的形式鼓励大家写关于家训的所感所知;可以组织关于家风家训的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并形成调查报告;可以组织学工系统研讨会与座谈会,组织和引导学生骨干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交流。在“晒”的阶段:可以开展诸如“传美德、晒家训”的照片或书画展;可以进行以“我说我家、我唱我家、我演我家”为主题的舞台表演;可以在微博微信上进行“我为家训点赞”等互动宣传。在“评”的阶段:可以举办诸如评选“最美家庭”的微摄影大赛;可以组织家训情景剧大赛,让大学生自编自排自演自评;还可以积极推荐学生优秀作品在国家主流媒体上发表或参加各类论坛、研讨会等。

第二,融入校园景观建设。除了开展丰富多样、贴近学生生活的一系列活动,还可以将传统家训文化中的积极因子融入校园景观的建设中。这既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政策,又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古人的智慧在新载体上熠熠生辉。通过校园景观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学习感受优秀的家训文化。可以将教室、图书馆等悬挂的名人名言中的一部分替换为优秀简洁的家训名言警句;可以建设家训文化长廊用于展示收集到的校园内部优秀的家训文化作品以及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家训文化素材;要鼓励深入挖掘家训史料和故事,可以考虑选取“廉”“勤”“俭”“仁”“孝”等所蕴含的丰富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在校园内做成家训主题文化园或雕塑园。

(三)通过加大家训文化的宣传力度,扩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

加强家训文化建设不是靠行政命令和强制动员,其原动力更多地来自于个体、家庭对某种价值的自发追求和自觉行动。高校应在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上,从宣传内容、宣传客体和宣传媒介等方面不断创新家训文化的宣传,精心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平台与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习、生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内化为其自身的品质与行动,成为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精神支撑和主导力量。

从宣传内容看,一方面要加强家训文化的理论研究,不断挖掘体现当代中国精神的优秀品质与文化根基;另一方面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地引领和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并为文化强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要赋予家训文化新的时代气息,特别是要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

从宣传客体看,当代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等特点。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不同文化激烈交锋、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很多新思维、新观念不断充斥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不断与主流价值观发生碰撞,因此,应加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树立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先进典型。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开设媒介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了解其特点、属性、运行方式等实质。[7]要加强大学生的互联网伦理道德与法律教育,使其善学、善用新媒体,培养其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

从宣传媒介看,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促进优秀家训文化的有效传播。可利用校园论坛开设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宣传专栏和网络展示专栏等;利用校园电台广播,开设家训经典赏析节目;定期制作家训文化手机报简讯、开发家训文化类APP、建设专门微博平台等,邀请家训文化世家传承人、家训文化研究者、文化研究专家等建立自己的博客开展讨论,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与学生交换意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知,再由导师纠偏扬正,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辨是非、明理知,从而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诚信、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张赟.家训与宋代伦理生活——以马司光《家范》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陈志勇. 唐宋家训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3] 徐少锦.中国家训变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85.

[4] 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106109.

[5] 孙兰英,卢婉婷.家风家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8083.

[6] 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18.

[7] 任艳妮,秦燕.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2):9499.

[责任编辑:赵玲]

Research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on the Family Culture Basis

LIN Guilan

(Propaganda Department,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16,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amily culture has a distant origin and long development,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popular education objects, strong contemporaneity sense of content, and various patterns of manifest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engthening student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promoting family 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n contribute to exert functions of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guidance, and behavior motivation. To actively guide and foster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is important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universities through intensifying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family culture instructions, promoting family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enlarging the propaganda of family cultur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family culture; university;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