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农场”创新发展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2015-12-17曾艳波李世忠刘树超李立科秦嘉悦叶沈艳陶明芳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家庭农场农场家庭

曾艳波,李世忠,刘树超,李立科,高 媛,秦嘉悦,叶沈艳,陶明芳

(1.上海市闵行区动植物检测检验中心,上海 201109;2.上海市闵行区三农综合服务中心,上海 201109;3.上海市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上海 201109)



“家庭农场”创新发展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曾艳波1,李世忠1,刘树超1,李立科2,高 媛2,秦嘉悦3,叶沈艳3,陶明芳1

(1.上海市闵行区动植物检测检验中心,上海 201109;2.上海市闵行区三农综合服务中心,上海 201109;3.上海市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上海 201109)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创新发展模式具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利于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多重优势。在国家极力推广和政策倾斜的背景下,上海、浙江、湖北等地试点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更好地发展“家庭农场”创新经营模式,体现出其在农业农村创新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作用并加速全国范围内推广,从“家庭农场”模式发展现状、优势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家庭农场;优势;不足;展望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2014年2月24日,农业部出台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保证了政策的贯彻落实;2013年9月22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本市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沪府办发〔2013〕51号),对上海家庭农场发展进行了具体部署;安徽、武汉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2011年家庭农场项目指南》等相关政策。“家庭农场”新模式已得到从中央到到地方各层面的高度重视,已在全国多地展开广泛试点和探索。纵观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家庭农场”制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与旺盛的生命力[1-2],家庭农场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的劳动力,从事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农业收入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坚持了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同时,克服了农户小规模经营不足,是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效途径[3-5]。创新模式更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家庭农场”创新模式保留了农户家庭经营的本质,坚持了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适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也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同样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它被形象称为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全新思路。其实“家庭农场”虽是新提法,但上海、湖北、浙江、吉林、安徽等地早已进行过“家庭农场”的积极探索,也取得了较满意的成绩[6]。据2013年农业部官方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符合统计标准的“家庭农场”87.7万个,总体经营耕地总面积达1 173.3万hm2,平均经营规模达13.3 hm2;其中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占比高达98.2%,总数达86.1万个。如上海松江模式为例,2007年至今短短几年间,“家庭农场”创新模式发展迅猛且已初成规模,全区“家庭农场”经营户已发展到1 267个,户均经营面积达7.9 hm2,总经营土地面积达到1.0万hm2,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88%以上。上海松江模式走出了一条规模适度、集约生产、专业经营、农民增收的发展新路子,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供了经验。另外,据统计,宁波目前也已进行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687家,经营规模以3.33~13.33 hm2范围为主,其中520家以个体工商户的形式登记,占比达75.7%,167家以个人独资企业的形式登记,占比达24.3%;2012年全年共实现销售总收入13.4亿元、利润达2.8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了12.6%和19.8%[7-8]。

1 “家庭农场”模式发展优势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不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新模式,这将有利于应对日益加剧的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土地荒废化趋势的问题。截止目前,地方试点的大力探索已经初步取得成效,已经建立了几种特色模式,如上海松江模式、湖北武汉模式、吉林延边模式、浙江宁波模式、安徽郎溪模式等,“家庭农场”新模式逐渐体现其巨大的优势。

1.1 “家庭农场”新模式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达到多赢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家庭小面积耕作模式无法形成规模种植效益,已再不适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发展“家庭农场”将成为新的主导,它可以破除家庭承包模式存在的经营分散、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种种弊端,有利于农业生产向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健康发展,更适应我国未来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家庭农场”的稳定性和适度规模性更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科技需求和创新应用,带动农业科技能被积极引入,为农业的高效生产、环保生产提供技术保证。以上海松江模式为例,2013年农场户均收入达到18万元左右,呈现规模化生产效益。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更进一步推进,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被有效地吸纳并解决好了就业和收入等问题,但还有部分具有较高种植、养殖水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依然还留在农村,若他们能在政策的引导下,通过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模式的“家庭农场”平台,更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实现闲忙相济,加强种养结合、粮经结合、机农结合,定能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不断提高收入水平,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推进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进程,达到多赢的目的。

1.2 “家庭农场”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释放农业的发展潜能“家庭农场”既坚持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又克服了传统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多种不足,是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9],“家庭农场”正悄然改变着我国农业以前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导致的农民老龄化、兼业化的现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登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舞台。发展“家庭农场”能够有效破解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土地荒废化和“劳力慌”的多重困境,有利于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也有利于吸收年轻农村劳动力回乡,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空心村”、“老人村”、“留守儿童村”、“劳力慌”等现实的社会问题。通过释放农业的发展潜能,利于更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10-11]。“家庭农场”还可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机械化,利用其农业发展的规模效应,更能节约购销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能力,从而降低平均产业成本;还能针对市场需求的改变,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其相关产业[12]。

1.3 合理布局科学管理,减少耕地闲置化,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稳定性可持续性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坚守好更利用好耕地红线,应该采取开源节流,不只是放缓向工业、房地产业的土地供应做到节流,更应该提高耕地的科学使用做好开源,防止农村土地闲置化而导致耕地大量荒废,要保证土地能被高效利用,同时还要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13]。上海的种养结合模式的“家庭农场”平均化肥施用量减少30%,可以有效改善耕地质量,减少农资投入成本。“家庭农场”能够实现多业并举,可同时兼顾养殖业、加工业、经济作物种植业,让农业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从长远看“家庭农场”适合我国国情,也能最大程度保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4]。同时政府也可提高对“家庭农场”提供政策支持的针对性,进行合理有效布局,利于本区域性有特色的农业生产迅速高效健康发展。

2 “家庭农场”模式不足及解决途径

目前“家庭农场”农场模式还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依然存在部分限制性因素,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注意这些限制性因素,应该通过以下几点加强防范。

2.1 发展“家庭农场”避免急于求成,应稳步推进创新发展模式“家庭农场”创新模式的推进应根据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来多角度思考,不能在全国搞“一刀切”,“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快,城镇化水平高,可以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创新模式,其他地方可因地制宜。同时还要根据劳动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率的显示条件,来控制好土地经营规模,防止因规模过大造成资源的利用率、土地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可能危及农场存亡等不良后果,也可能会出现土地“二次转包”现象最终影响政策预期。目前上海松江“家庭农场”规模户均在8 hm2左右,专家指出:农场应从实际出发考虑土地产出和农村劳动力能力范围等因素,采取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达到价值创造最大化[10]。

2.2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服务化水平,做好“家庭农场”配套“家庭农场”作为创新模式的出现,在农业技术、疫病防控、病虫害防治、农业保险、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等方面配套并不齐全,各省、市政府基层农业机构应将“家庭农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完善的硬软件配套支撑,在填补硬件方面短板方面,如提供:农技推广及教育服务培训,动植物疫病防控指导,质量检测检验支持,便捷的农资供应,科技化机械化设备加大投入,还要为“家庭农场”提供市场需求调研及营销服务等软件支持,为“家庭农场”的有序高效运作提供有力保障。

美国“家庭农场”创新了一种CSA经营模式即“社区支持/分享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Shared Agriculture),作为一种CSA农场与CSA会员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种合作形式,通过有机农产品新鲜直销模式拉近农场与消费者模式,其包括产品线规划、会员制、O2O营销推广、盈利模式四方面内容,创新模式实现了“家庭农场”在经济、生态及社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这也为我国创新“家庭农场”发展方式提供了经验借鉴[15]。与此同时,还要为农场经营者提供形式多样的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鼓励经营者参加职业教育或继续教育,提高家庭农场主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长期培训项目积极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家庭农场”经营者,使其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迈进,提高家庭农场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使我国新型“家庭农场”经营更加科学化。

2.3 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充分的资金补贴,促进“家庭农场”的有序发展政府应加快完善“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管理办法,制定相关用地、国家财政金融税收优惠、信贷政策支持、抵押担保、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目前,江苏省、山东省已经出台了《家庭农场工商注册登记办法》,浙江省、安徽省也出台了《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政策的出台为“家庭农场”新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还要政府财政补贴向“家庭农场”倾斜并保证及时到位,为“家庭农场”新模式提供资金、技术补贴支持,据官方统计:2012年全国各地针对“家庭农场”发展提供的资金共达6.35亿元。国外针对“家庭农场”的农业补贴力度同样比较大,以法国为例:政府对家庭农场的农业补贴成为“家庭农场”主要收入来源,58% 中型“家庭农场”每年可获得3万欧元补贴,大型“家庭农场”补贴更多甚至达到5~10万欧元,这种诱人的农业补贴政策推动了法国“家庭农场”的稳步高速发展[16];同样国家还要加强金融保险服务,各级政府积极引入农业保险相关政策,通过设立风险防范基金、扩大贷款抵押范围等方式,加强对“家庭农场”提供金融保险服务,防范可潜在的巨大风险,解决其后顾之忧[17];政府还要以农业直补或项目扶持等方式支持“家庭农场”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等,为“家庭农场”发展中的困难提供必要帮助。

以美国为例,从建国之初便确定了家庭农场制度,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一直以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目标,并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同时通过扩展海外市场拓宽出口渠道扩大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实行价格收人支持政策、为家庭农场生产提供信贷支持等措施来提高农场主应对农业风险的能力,实现农场增收,这也促使美国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经济的主体和基本支撑力量,并不断表现出高度的活力推动着美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成功经验可以给我国“家庭农场”新模式提供了启示[5,18]。

2.4 创新思路打造精品特色农业,率先发展可复制的先进模式并逐步全国推广“家庭农场”作为新型模式,具有多重优势,率先试点探索的地方必然带动全国的创新模式的全面发展,才能形成全国共赢的局面。因此,在思路上要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农场”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担任农业科技示范户的职责,参与实施农业技术全国性项目,形成可全国推广的先进发展模式。要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生态精品农业、生态绿色农业”的新型发展道路,努力改进产品质量并形成特有品牌,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用全新的眼光和开拓的思路走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之路。

3 “家庭农场”的研究展望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融合现代科技、信息、农业机械、金融等现代生产因素和现代经营理念于一体,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规模化经营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模式的创新发展是对我国家庭经营制度的继承和完善,既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解决今后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也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虽然“家庭农场”处在探索试点阶段,成功案例也只占少数,但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鼓励和各项惠农措施的扶持下,“家庭农场”创新模式将会成为农业创新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通过充分发挥“家庭农场”的优势作用,定会取得多赢的效果。

[1] 伍开群. 家庭农场的理论分析[J].经济纵横,2013(6):65-69.

[2] 朱春江,SURENDRA P SINGH,马文斌,等.中国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机遇及路径选择[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1):233-237.

[3] 黄延廷. 我国农业规模经营中家庭农场优势的理论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5):81-84.

[4] 黄延廷,崔瑞. 家庭农场长期存在的原因探讨[J]. 浙江农业学报,2013,25(5):1142-1146.

[5] 周忠丽,夏英.国外“家庭农场”发展探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4(5):22-25.

[6] 楚国良. 新形势下中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3,38(3):22-26.

[7] 赵慧丽, 李海燕, 俞墨. 家庭农场:宁波模式的形成、特色与挑战[J].台湾农业探索,2012(3):14-17.

[8] 王东荣, 方志权, 章黎东. 上海家庭农场发展研究[J].科学发展, 2011(4):54-58.

[9] 何勇,张体刚,黄波,等. 中国家庭农场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 2013(10):36-39.

[10] 赵丹. 基于SWOT分析当前家庭农场的发展[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4):48-51.

[11] 刘圣维.我国发展家庭农场需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展望[J].南方农业,2014,8(10):58-60.

[12] 王玲, 王洋. 浅析家庭农场出现的必要性及发展优势[J].当代畜牧,2013(9):15-16.

[13] 聂英,韩星焕. 吉林西部土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 2013(7):35.

[14] 张绪科. 规模家庭农场的发展优势[J].农村经济学,2013(9):321-325.

[15] 周淑甄,王树进.美国家庭农场CSA经营模式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 2014,20(7):34-38.

[16] 王晶,熊然,安蒙龙.国外家庭农场发展与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对垦区的借鉴与启示[J].农场经济管理,2014(6):8-10.

[17] 房桂芝,包乌兰托亚,江文斌.家庭农场研究述评[J].世界农业,2014(10):13-17.

[18] 马雯秋.美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与技术,2013,33(7):203-205.

曾艳波(1985- ),男,重庆人,助理农艺师,硕士,从事实验室检测。

2014-12-02

S-9

A

0517-6611(2015)02-349-03

猜你喜欢

家庭农场农场家庭
农场假期
农场
家庭“煮”夫
一号农场
沂源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丰收的农场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