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性裁决损害确定性结果的蝴蝶效应

2015-12-16法人杨光

法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违约金任性裁判

◎ 文 《法人》特约撰稿 杨光

任性裁决损害确定性结果的蝴蝶效应

◎ 文 《法人》特约撰稿 杨光

一个裁决,加入了法官自身的任性价值判断与自我认知条件下的利益衡平,最终会发生对本来应该可以具有确定性的裁决结果的背离,进而可能导致同一类型案件争议再起,损害一个行业的交易惯例以及生存法则

栏目特约主持机构:兰台律师事务所

兰台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02年。秉承不断创新及追求卓越的法律理念,兰台目前已成为中国律师业中规模较大、在多业务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需求不同、品质如一”的法律服务。

兰台目前拥有200多名律师及专业辅助人员。兰台律师均毕业于境内外著名大学的法学院,70%以上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兰台的多名合伙人及律师曾在中国最高司法机关、中央机关或在境外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及学习过,部分律师还具有在美国纽约及华盛顿特区执业的资格。

兰台在高端商事争议解决领域深入实践、深度研究、深刻领悟,处于业界领先地位。

裁决一个案件,虽然诉辩双方、居中裁判者都在适用同样的法律、都在认定同一种事实的基础上来参加同一案件的庭审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不适用应该去适用的、能够去适用的、而且可以被认知的一套共同的话语系统、通过庭审活动符合逻辑地达至裁决结果,而是加入法官自身的任性价值判断与自我认知条件下的利益衡平,最终发生对本来应该可以具有确定性的裁决结果的背离,进而可能导致同一类型案件争议再起,损害一个行业的交易惯例以及生存法则。

杨光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纠纷调解员。

典当行业的一起任性裁判

在典当行业,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深刻揭示了偏离或背离确定性结果对于交易效率、鼓励守约的深深伤害。

2007年6月4日,A典当行与B签订《房(地)产典当借款合同》,B借款金额人民币300万元,抵押物为B名下的房产,双方约定月息费为借款本金的3%,逾期绝当的,除收取本合同项下继续发生的息费,并另加如万分之五的罚息,作为本合同项下的违约金。因为B名下的房产被另外的债权银行查封,要求参与抵押财产经司法拍卖处置以后的价款分配,债权银行对A典当行的息费计算方式提出异议。某中院总结的本案

焦点是:1、绝当后,典当行是否有权收取违约金,以及如何确定违约金的计算标准。2、绝当后,典当行收取每月3%的息费,应否支持?3、绝当日前,B未按时付息,典当行收取的罚息,应否支持?该中院的主要观点是:绝当后,当户对当物丧失了赎回权,典当行可依法或依约处置当物以优先受偿自身债权,不存在再为当户提供服务或管理当物的情形,故典当行无权在绝当后继续收取综合费,且本案中典当行获得的违约金已经足以弥补其损失,故典当行在绝当后继续收取3%的息费,本院不予支持。

该判决的此段论述,既没有按照合同约定,也没有参考适用部门规章所确定的行业惯例,属于一种任性的主观判断,理由如下:

该判决认定绝当后,当户丧失了赎回权。实际是,在当前的概念中,绝当仅是一个逾期不偿还借款的概念,而不是当物归债权人——典当行所有的概念;如果绝当后当物归典当行所有,就不存在其他无抵押权的债权人还能就当物变现后的剩余价款主张权利的情形存在;绝当的概念与其他有抵押担保的借款一样,就当物变现以后的价款,比较债权数额,采取“多退少补”的原则;在当物司法处置之前,当户有权随时在清偿债权以后,要求债权人解除抵押权以使当物恢复所有权的原始状态。

该判决认定,典当行不存在再为当户提供服务或管理当物的情形。实际是,绝当后,典当行需要付出更多的人、财、物去对当物进行管理和处置,以维护交易的秩序,信守契约的履行。

该判决认定,典当行无权在绝当后继续收取3%的息费。实际是,《房(地)产典当借款合同》就绝当后息费的收取非常明晰确定,当户履约状态下典当行可以按照合同约定收取息费,当户违约状态下反而不可以收取合同约定的息费,反而仅能收取较低息费水平的违约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判定呢?

该判决认定,本案中典当行获得的违约金已经足以弥补其损失。实际是,本案中,违约金的收取,仅是典当行对于违约当户的一种违约救济手段,该种违约金,远远不能够弥补典当行的损失:一方面,如果该部分当金+息费在归还之后,典当行再行运用该笔偿还的款项进行贷款,则其在此基础上(本金+收回的息费)获得的收益要高于当户不还款(仅以本金为基础计收)而收取的息费;另外一方面,违约金仅为当金息费收益的一半,何来违约金已经足以弥补其损失一说呢?

裁决结果的不确定性助长争议滋生

这种没有合同与行业惯例依据下的任性的价值判断或利益衡平,体现了裁判者不是不能对显而易见的客观事实进行清晰认定,不是不知晓合同的明确约定和部门规章的适用,而是简单地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假想出一个裁判结果,然后再根据该结果来演绎自己的裁判思维以及推理过程。该种价值判断极大地损害了司法裁决结果的确定性,使得该种思维方式更无从把握和认知,使司法裁决成为“言出法随”的产物。

本案是一个很简单的案件,也符合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思维:如果不依据本案合同《房(地)产典当借款合同》来准确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话,则本案合同或者合同中的某一个条款一定应该是无效、效力待定、可撤销可变更,或者是未生效。而事实是,这份全行业都在采用的、符合《典当管理办法》的合同文本,其中的每一个条款,全行业都在适用,符合部门规章的管理规范,不损害任何第三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毫无疑问应该被认定为有效,一份被认定为有效的合同,法官就应该按照当事人之间的最高法律——《房(地)产典当借款合同》来认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而巩固一个行业的生存法则和经营规则,并使该行业中的习惯诚信化,最终减少违约,减少争端。

本案所揭示的问题是:法官裁判案件的时候,可以不按照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行事吗?

当前的争议确实越来越多,但是,越来越多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裁决结果没有按照合同裁决,没有尊重一个行业的惯例,对于法律的理解不严肃、不严谨、不一致。而该种不严肃、不严谨、不一致,很多时候不是认知上的差异产生的,而是由于裁判者的“自由”价值判断造成的,是裁判者的非法律思维造成的。而这种裁判结果上的不确定性,使法官对于法律的理解更加不严肃、不严谨、不一致,进而影响参加裁判过程中的所有当事人,再进而影响一个行业、一个群体,进而整个社会。如此循环往复,最终成为司法不权威的一项很重要的原因。

对于一项争议解决的结果,当普通人员、当专业人士、甚至当司法者失去确定性的判断的时候,一方面守约者对于争议结果会因不确定性的恐惧、担忧以及无奈迫使其在争议解决的时候剑走偏锋,另外一方面违约者对于争议结果的侥幸、获利可能的企图以及人脉的把控而故意违约、恶意诉讼以寻租获利,最终会根本性地影响整个司法环境,污染司法环境,不信守契约者反而会大行其事。这也是当前争议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任性裁决与有效合同冲突,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本案中判决认定绝当(违约)后借款人不应再向上诉人支付利息及综合费无事实与法律依据:

猜你喜欢

违约金任性裁判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违约金约定过高,还能反悔么?
违约金与定金可以同时适用吗
任性者的搞笑
周迅:有胆,任性!
“鸭梨妈”逼急任性儿:13岁少年弑母泄愤
有才任性党
劳动合同约定违约金有没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