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语感培养的几种方法

2015-12-15杨艳

陕西教育·教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感课外阅读

■文/杨艳

谈语感培养的几种方法

■文/杨艳

语文能力的最高层次是语感能力,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小学语文教学在突出听、说、读、写基础训练的同时,不可忽视语感的培养。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发挥教师在语感培养中“言传身教”的作用

语感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我感知、自我体验出来的。但是教师对教材语言的感受与学生感受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学生是从教师的语言、神情、动作的信息传递中去感受作者的真情和意旨,引起共鸣。因而,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对学生在语感培养中“言传身教”的作用。

由于教师的情绪、情感、心境、兴趣、经验、生活积累、知识积累、个性、教养、以至偏见,都会对语感产生影响,同样一篇课文,不同教师执教,其效果会不一样。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语感修养,以便更敏锐、更深刻地感受教材语言,把正确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产生语感。

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一条必要途径

汉语言本身有着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富有鲜明的听感。加强朗读训练,能增强学生对文字的感知,使之形成鲜明的“内心视象”来引发语感。

朗读,要有轻重缓急的语气和高低强弱的声调,要有喜怒哀乐的感情。朗读的形式有个别读、齐读、自由读、轮读、引读、范读、默读、轻声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选择合适的朗读形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美的欣赏。学生在这美的欣赏中,可感受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象,体会到其中的思想与情感。如《荷花》这篇课文,可以配乐读。学生随着优美的古筝曲富有情感的朗读,陶醉了,而引发语感,形成“内心视象”: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三、通过启发想象培养语感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不能单靠翻查字典来理解,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体味,而应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进行联想和想象,把语言形成一幅幅画面,感受语言的原始信息。如《飞夺泸定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这类文章,年代较远或与学生生活有距离,教学时要抓住环境、人物神态、言行等词句的描写,引导学生联想电影、电视的有关镜头,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情景再现出来,获取语感。有些课文可利用插图、板画、多媒体等,创设情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四、加强课外阅读,增强语感

语感的强弱与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少密切相关。通过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材料是一种有效方法,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的过程中,在脑海中不断地积累各种表象。要鼓励学生就让学生阅读,以便更好地达到丰富学生语言,增强语感的目的。

积累语言材料需要记忆,需要设法让学生记忆感受到的各种表象。指导记忆,可采取多种方法,如写读书笔记,摘录好词佳句,制作读书卡片,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品评文章,鉴赏其精妙之处,使学生语感发展不断深化。

培养语感,符合语文课的特点,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的形成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于小语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小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把语感培养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并不断地研究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县第七小学

编辑张晓楠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感课外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