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武术教学中师生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

2015-12-13许可

体育师友 2015年6期
关键词:客体武术个体

□许可

论高校武术教学中师生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

□许可

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从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个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出发,针对高校武术教学中师生个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缺失的现象,提出了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应注意师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合作交流,师生探索创新等解决武术教学中师生个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统一的措施。

武术教学;个体主体性;主体间性

1 研究目的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教育已从以往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了当今社会生活的中心。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高校学科教学活动已从同样化、单一化走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同样,高校武术教学应以培养具有积极运动个性、富有创新精神和武术运动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但长期以来,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体现师生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真正展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本文从高校武术教学中师生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问题为出发点,力图解决其统一性问题,提高武术教育教学质量。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搜集整理了近、现代对个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资料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个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成果。

2.2 逻辑分析法

根据近、现代对个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资料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个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成果,分析研究高校武术教学中师生个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性问题。

3 结果与分析

3.1 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3.1.1 近、现代对个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

由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先驱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认为:人通过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而成为主体,当人被确立为主体后,被思之物就成为客体。这种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经过洛克、贝克莱和休谟而到康德等哲学大师的探讨,人的主体性不断地得以张扬。

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主体性哲学出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际性”的转向。例如胡塞尔以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交互主体性哲学”[1]、海德格尔的“此在的共在”的主体际性理论、马丁·布伯基以“对话主义”为核心的主体际性理论、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和“交往行动理论”等[2]。主体间性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并不否认和排斥主、客体关系中的个体主体性,而是表明了人们对主体性认识的深化,人不成为主体,不具有主体性,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主体间性[3]。

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结构,主、客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和统一性。“任何单一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即‘主体—客体’关系,都不过是‘主体—客体—主体’结构的一个片断和环节;主体在作用客体的同时就载负着、实现着‘主体—主体’交往关系,并受其牵引和制约”[4]。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展现的是个体的主体性,在“主体”和“主体”的关系中展现的是主体间性。

3.1.2 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个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教学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之一,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各自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和实践能力。教学活动的客体主要是指师生所上的课程和采用的教材等。一方面,教学主体与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另一方面,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认识关系。因此,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各自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并进行交往和合作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个体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对教学内容选择和加工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间性表现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合作交往的交互性、平

等性、宽容性、合作性等等”[5]。教师的个体主体性是表现在教师自我发展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的,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身心的关注,对教学的反思和创新等。教师的主体间性表现在:与学生和同事的合作交往中的的交互性、平等性、宽容性、合作性等等。

在武术教学活动中,师生以语言、动作等符号为媒介,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而进行的武术知识与技术的传授与学习,以及情感、信息的交流而形成的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共识,师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武术教学活动中,只有确立师生的双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师生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在教学活动中的统一。

3.2 高校武术教学中师生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缺失

3.2.1 武术教学中师生自主活动的缺失

一方面,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局外人”编写、强加实施的教学计划、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因此被排斥于所授课程之外,只能考虑“如何教”学生的问题,忠实地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从而被剥夺了自主的、创造性教学的权力。长此以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意识被磨灭得一干二净,因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缺乏个性,难有创新。

3.2.2 武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客两极模式

3.2.2.1 单一的主体观

在“主体—客体”之间的对象化活动观念的影响下,传统的武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单一的主体观理念。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赫尔巴特、赞可夫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其观点是将学生的可塑性作为教育预设,在武术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是权威和主宰,把学生看做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容器,是教师实现其教学目标和完成其教学任务的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说”,它以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主体,教师应围绕着学生转,把教师看做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工具,这种观点实际上取消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2.2.2 片面的教育关系

由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认识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因此,武术教育教学活动就成了或主要成了对武术知识掌握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是武术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方面的权威,学生是这方面的需要者和接受者,武术教育教学关系就成了武术知识的授受关系,其中的武德教育、审美教育、礼仪教育和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也简单套用了这种教育方法,造成了武术教育教学活动中严重的唯理性色彩,缺少了师生因精神碰撞而产生的非理性活动。因而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无法追求师生在武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性价值追求,只能停留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外在价值层面上,这种片面的教育关系,使学生沦为武术知识和技能的奴隶,教师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传递的工具。

3.2.2.3 师生关系的异化

3.2.2.3.1 师生关系客体化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充分吸收科学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自我调节与自我更新,这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发展、走向自信的机制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与“世界共性”相辅相成,“中国特色”是蕴涵“世界共性”的“中国特色”,它们之间的融通之道就是科学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更不是西方主义的中国翻版;而是传承(不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大力吸收科学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而形成的“中国模式”的文化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不断刷新中国文化历史高度的同时,也将刷新世界文化历史高度。

师生关系客体化是指在师生交往中,一方不把另一方看作是与自己处于同等地位的主体,使其失去独立性而被控制和支配。师生关系客体化在武术教学中表现为:教师把学生看做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手段和工具;学生把教师看做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工具。

3.2.2.3.2 师生交往的片面化

在武术教学中师生交往的片面化表现为:一方面是师生的交往蜕变成了武术知识信息的交流,片面的围绕着武术知识和技能而交往,失去了师生人格魅力的吸引和碰撞;另一方面是武术教师所扮演角色的专门化,使教师只对学生武术方面的发展负责,从而消解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往所具有的自由和本性。

3.2.2.3.3 师生关系的疏离和抽象化

现行武术教学的授课形式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教师是以学生班集体为教育教学对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的是整体学生集体,而非具体的某个学生。“个——群”关系交往成为师生课堂交往的主要形式,使得师生关系产生疏离和抽象化。

3.2.2.4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匮乏

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主要的交往场所是课堂。在武术课堂中,他们除了和自己的教师有限的交往外,更多的应该是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协作,这是他们在学习集体中促进其自身进步的重要途径。然而受到课堂规则的控制、有效的学习小组没有形成等因素造成学生之间教育交往的匮乏。

3.3 实现武术教学中师生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相统一的措施

3.3.1 师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师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是主体参与。武术教学活动应该是以师生作为共同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以师生积极互动为教学过程,通过师生协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与进步。有学者对北京某高校19种课堂教学行为的频率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6]。研究结果表明,在一般的本科课堂中教学基本上仍未摆脱讲授式教学一统课堂的状态,教师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也很少主动参与课堂,即使参与也仅仅是被动参与、形式参与、阶段参与与无效参与。虽然有的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讲解和示范的频率很高,也不能说明教师的参与是主动的、全程的、有效的,因为武术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主动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主动的相互交流和探讨,才能真正地实现师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

在武术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也要有学生的提问和师生之间的讨论、评价;既要有教师的动作讲解,也要有师生间的交流探讨、学生自主尝试和创新。只有真正的实现师生主动地、全程地、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武术教学过程中师生个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

3.3.2 师生协作交流

协作交流是教学活动的本质属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协作交流。协作交流的实质是交往,交往的主体是师生,因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平等的,有平等才有协作。在协作交流中,武术师生建立起特殊的“主体—客体—主体”关系,围绕着教学内容主动性参与,相互影响,从而推进武术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因此,这种互动是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

在传统的武术教学中,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权威,重视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只是倾听者和被动的回答者和模仿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缺乏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然而,师生在武术教学中的协作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师生是教学中平等的主体,师生关系是以平等基础的,这有利于师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其互相提问、相互讨论,对教师和同伴的观点、看法进行批判、超越和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思维能力和拓展学生视野,也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与进步。

3.3.3 师生探索创新

探究创新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师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师生应自主地探索和创新知识、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

3.3.3.1 探索创新应成为教师教学改革中的主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研究探索教学技术和方法,创新学科知识,推动学科的发展。“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7],“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精神,没有灵魂的教育”[8]。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摆脱对他人意志的盲从,根据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兴趣,以及本人的能力、教学方式、思维方式来安排、从事教学活动。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积极、主动地参与武术教学科研,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智慧、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思想体系等。

3.3.3.2 学生应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进步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善于针对武术技战术问题与老师或同学讨论,并进行实践性研究,创新武术专业知识和动作完成技巧。传统的武术教学中教师按照教科书规定的动作套路,一招一式地教给学生,学生对教师所授动作进行机械地模仿和复制,教师认为自己所教的知识是绝对正确的,同样学生也是这样认为的,即使对教师所教的知识产生质疑,也囿于教师知识权威而不敢于从心理、生理、物理学等学科进行实验和论证。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质疑精神、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等都会受到抑制。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师生应积极进行探索创新。师生只有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实现师生个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

4 结论与建议

高校武术教学中由教师传授武术知识、技术,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师生之间关系的异化现象,使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抑制,学生也难以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只有在武术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师生间的个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高度统一,实现教学活动中主体——客体——主体之间的高度融合,才能一改过去武术教学中存在各种问题,全面提升武术教育教学效果,实现高校武术教学的真正价值。

(获奖论文: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三等奖)

[1][2]江怡.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10、490.

[3]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4]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7.

[5]曾新.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5).

[6]周作宇等.大学教学传统与变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2(1):16.

[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37.

[8]钱伟长.新技术革命与高等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3.

(岭南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

G807.3

A

10.3969/j.issn.1006-1487.2015.06.012

猜你喜欢

客体武术个体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浅议犯罪客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凡客体”之不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