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案例反思

2015-12-12武俊红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学生主体

武俊红

摘 要 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水平,就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古典诗歌 鉴赏教学 案例反思 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52-03

古语有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少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期许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到好处,“吐纳之际有清泉潺潺,挥洒之间有行云奔走”,课堂上教师闲庭信步,学生从容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然而可悲的是,长期以来,我们苦心孤诣地追求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规范化,使得教学成了例行公事;每节课我们孜孜追求的教学流程的标准化、模式化使得学生远离了课堂,失掉了个性。先看我的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公开教学——比较鉴赏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与王维《归嵩山作》

教学目标: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走进作者,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步骤:

1.复习了解两首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2.比较两首诗歌的诗境有何异同。

3.知人论世走进作者,深入探究了解成因。

教学结果: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学生发言人数较少,参与性不高,课堂沉闷。

案例二:公开教学——姜夔《扬州慢》

教学目的: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4.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教学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讨、点拨法

教学结果: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性强,课堂气氛活跃。

两节公开课的教学步骤基本相似,可是教学结果却大相径庭。经过教学反思,我总结出如下原因:

(1)案例一中课前我自认为学生对两首诗歌已经掌握和了解,教学时便直接提问“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学生一听被吓呆了,无从思考,这样就造成了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和自己之间出现了距离。在讲解姜夔的《扬州慢》之前,由于我摸不清楚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哪种程度,所以在讲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并及时记录下来,看了他们摘录的对作者以及词作的笔记,我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有了一定的了解,做到了心中有数。教学过程中我提问了三个问题:词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词眼是哪一个词语?如此简单的提问,学生们反应活跃,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2)案例一中我把学生的能力想得过高,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真正关注学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真正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要给学生一把猎枪,而不是给学生一袋干粮,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

判断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为准则。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内在的能力情感等等应出现的变化,为促使学生发生这些变化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这其实就是一个备课问题。目前状况下,多数老师的教学目标陈述的是老师做些什么,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也就是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我认为这是需要改进的。教案与学案必须合一设计,但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相长。一个教学设计成功的标志之一就应该是环环相扣,密切衔接。教授学生有规律、条理化的、有完整结构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的框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处理知识的这种思想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的影响,他们将以这种严谨的态度、严密的思维来处理其他的知识,学生将会获得知识以外的更重要的品质。教学设计应以问题为中心,重点突出,难点层层展开,层层深入。首先问题应该具有悬念性,以悬念的形式向学生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将这一个大的、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子问题,使难度降低,以利学生将问题和现有知识进行联系;再次,所设置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梯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沿着逐个问题层层深入,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1.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实现四个转变: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②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③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态度的多方面的学习;④侧重基础学为形式的学习转变成基础学力、发展型学力、创造型学力相结合的学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行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判断一个教师的优劣应以是否启发学生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为标准,而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那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问题都没有,这样的教师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过程评价即指学生作出相应的反应后,教师要及时评价,重视师生情感交流,逐步建立师生情感纽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的评价对于学生是一种正强化,以后他们将会出现更多的我们所期望的行为。重视过程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产生兴趣,使学生乐其业、钻其业,精其业。此外,教师应把评价权适时地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为什么?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通过学生进行争议,相互评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思辩能力。

2.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给他们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创设教学情境和活动,适时设置问题,激起参与欲望,提高参与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而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激情参与,这就是一种态度的转变,其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育。这些都十分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课堂的深化改革。

(1)教师要利用课堂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俗称开场白,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短则一两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导入语虽然简短,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导入语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尽快从宏观上把握学习目标;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等。

我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曾这样导入:公元1079年,在黄州,在赤壁,一代中国文化名人苏东坡向我们走来。他是在突破了官场上四面受敌的重围之后向我们走来的,也是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向我们走来的。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他一路狼狈,浑身疲倦,由此,黄州这个昔日的古战场便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次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和人生探讨,文学便注定要记下这一段悲壮的吟唱,苏东坡这位披枷带锁的文人,在苦难中,以其内心的高贵和屈辱的身体为我们诠释了‘大江东去式的雄奇奔放的生命。今天,让我们共同来领略东坡居士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结果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这种用描写性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既给学生以或优美、或壮美、或悲剧美、或情感美、或意境美的陶冶,还可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审美享受。

(2)教学过程中提问方式要多样化

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这种以问题为载体贯穿阅读教学的设疑方式,使学生在追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伊瑟尔认为,阅读不是被动地反应,不是教师外在的灌输,而是主动的参与,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对话,而这样的对话往往需要在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因此,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优化设计尤为重要,它是有效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精心设计的问题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理解、质疑、辨析的阅读水平和筛选、归纳、比较、点评的阅读技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鉴赏诗词、提高审美能力以及真正成为课堂主人、体会到创造感、成就感的一个过程。当然也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和点拨精析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

有效的提问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养成注意力集中的习惯。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有时候有效的提问教学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教与学的和谐。显然,有效而巧妙地提问对成功的教学意义重大。

在诗歌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紧扣教学内容,有一定难度(诗人的形象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其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失去兴趣;问题过难,学生会产生畏惧感,甚至失去信心。因此提问一定要难易适中。传统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要想分析的点很多,但是想要学生清晰地梳理出思路那就要在问题设计上下一番功夫。我在讲授时设计的问题如下:(1)诗人通过什么方式向朋友告别?(2)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3)诗人因何入梦?(4)为何从瀛洲谈起?表现天姥山何特点?又为何谈到五岳、赤城和天台?(5)诗人是怎样到达天姥山的呢?(6)诗人为什么要着力塑造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7)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8)梦醒了,梦碎了,诗人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这样的问题设计浅显而且抓住了关键点难点,让学生普遍能够从设计的问题中有所思有所想。

此外,还要给学生自由提问的主动权。在教学中,通常是教师不断地提问、解析,学生极少有机会、也不太愿意向教师提问。教师的提问固然能透出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是比较被动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问”。引导学生问,是打开课堂教学实效性之门的金钥匙。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去做“监工”,应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让课堂充满开放。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通过教会学生不断地提问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仅只是听着、答着,而是自主学习的学习者,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如果学生能主动提出有创见的问题,那说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另外,当学生提出疑难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主动讨论,组织学生认真剖析,去伪存真,抓住本质,把握重点,攻克难关。“问”的方式可以自由化:可以是教师向学生、学生向教师、学生向学生提问题,并让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即使错了,教师也要鼓励和帮助,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知识水平如何,那么我们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起点;学生能力水平如何,那么我们就应该设置什么样的问题等等,这些细节都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身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以学生为主体,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中让学生乐学会学。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学生主体
新课标下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策略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