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电影《追风筝的人》中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2015-12-10郭云飞

电影评介 2015年24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郭云飞

谈电影《追风筝的人》中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郭云飞

小说《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也是第一部用英文进行创作的阿富汗小说。自2003年出版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好评,囊括多项文学新人奖,并被纽约时报评选为最佳畅销书。卡勒德·胡赛尼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战争带给人的心灵创伤,以及主人公阿米尔长大成人后对自己童年时期犯下的过错进行忏悔和心灵救赎的过程。小说表现了深沉的父爱、无私的友情、残酷的战争、无情的种族歧视等种种主题,最终落脚于人性的迷失与内心的激烈挣扎,以及罪责被爱所救赎的内容主旨。小说最打动读者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也成为2007年好莱坞梦工厂进行影视改编的中心着眼点,人与人之间的良善和美丽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一、故事梗概

电影《追风筝的人》很好地还原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和思想情感,讲述了阿富汗喀布尔市的一个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超越主仆关系的深厚情谊。阿米尔与哈桑共同成长于弥漫着羊肉串和面包香气的喀布尔,阿米尔性格温顺并带有几分懦弱,哈桑则勇敢忠诚愿意为阿米尔付出一切。阿米尔是非常出色的“风筝斗士”,能够很快地用自己的风筝线割断别人的风筝;而哈桑是优秀的“风筝追逐者”,每一次都能准确地判断风筝落下的方向,为阿米尔追逐到“战利品”。阿米尔的父亲人称“飓风先生”,是能够赤手空拳与黑熊搏斗的英雄(小说中提到,电影省略的细节),相比阿米尔,父亲更加欣赏与自己性格相像的哈桑,这激起了阿米尔强烈的嫉妒心和占有欲。在一次重要的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与哈桑配合默契,赢得冠军,阿米尔终于听到了父亲的喝彩声。可是,哈桑为了追逐到属于阿米尔的最终“战利品”被恶少们围堵并遭到强暴。阿米尔目睹了一切,却像懦夫一样躲避起来。强烈的内疚感促使阿米尔做出更加罪恶的事情:诬陷哈桑偷窃,迫使哈桑和父亲阿里离开府邸。随后,因战争而逃亡到美国的阿米尔父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阿米尔在挥之不去的阴影中成长。当阿米尔再次踏上祖国的故土,开始为洗脱自己身上的罪孽承受各种风险和折磨,人性美好善良的光芒终于战胜了丑恶和怨恨,阿米尔为自己,也为父亲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电影将战争中的喀布尔以及喀布尔人民的快乐与悲伤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个人成长心理的深刻挖掘,对个人命运在历史潮流中起伏颠簸的细致描绘都撼动人心,让观众潸然泪下。影片在客观描绘历史的真实的同时,也在让主人公践行着拉辛汗(父亲的朋友,阿米尔的精神导师)的那句“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的箴言。阿米尔对哈桑的愧疚之情,哈桑对阿米尔自始至终的忠诚,人性的善恶如何在影片人物之间体现,都是值得观众进行细细品味的地方。

二、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从小说到电影,《追风筝的人》都不仅仅是向人们讲述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而是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人性的假丑恶,呼唤人性的复归。包括从宏观上揭示战争让人丧失人性的丑恶本质,微观上展示纯洁的孩子内心不该有的自私、嫉妒、欺骗,以此批判人性的迷失与罪恶,寻唤人性的真善美,让爱重新滋润心田。

(一)忠诚与牺牲

小说《追风筝的人》中提到,哈桑出生后会说的第一个词语是“阿米尔”。虽然影片没有表现这一细节,但是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对他们之间友谊的捍卫和牺牲,影片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处理。哈桑将与阿米尔的友谊视为自己生命中最大的财富,“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纯净而坚定的眼神让万千观众为之动容。小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拿到断落的风筝而拼命奔跑,并愿意为了阿米尔“吃泥巴”,尽管他相信阿米尔不会让他那样做,他仍然准备好随时为阿米尔牺牲。当受到阿塞夫的威胁时,小哈桑挺身而出保护着阿米尔,不让他受到任何伤害。可是,阿米尔也只是在没人陪伴的时候才会和哈桑在一起,当哈桑赞美他编的故事超级完美时,阿米尔会得意洋洋,一旦哈桑机智地发现故事存在的漏洞,阿米尔就会心有不悦。哈桑一生都在做着一件事,就是忠诚于阿米尔,直至最后因为这一信念死于塔利班残暴的枪声下。从出生到死亡,阿米尔成为哈桑生命中最珍贵的情感寄托。

人性中最真挚美好的情感都在哈桑身上体现出来,这个身份低微的“哈扎拉人”不求回报地对自己的主人、自己唯一的朋友奉献终生。哈桑用全部的爱浇灌着阿米尔,纵使阿米尔偶尔会因为父亲给予哈桑过多的关爱而表现出冷漠,哈桑仍旧以赤诚之心与阿米尔坦然相对。哈桑对阿米尔的感情不掺杂丝毫功利性的杂质,这种出于内心深处的情感让观众相信了人性中永不退色的爱之本能。“为你,千千万万遍”,负载着沉重和感伤的力量,小哈桑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这是人性中最伟大的力量,轻盈地击中内心,却掀起了无比巨大的波浪。然而,儿时的阿米尔着实伤害了哈桑,他成为父亲心中的“耻辱”。

(二)背叛与宽恕

如果说哈桑一生中都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忠诚于阿米尔,那么阿米尔一生都在做的一件事则是获得父亲的认可。阿米尔羸弱文静的性格让父亲失望,母亲难产而死让阿米尔更加充满负罪感,所以他一直都在想尽办法让父亲关注自己,给自己更多的爱。机会终于来了,一年一度的风筝大赛上阿米尔表现优异,在哈桑的鼓励和配合下,阿米尔斩获佳绩,赢得了冠军。哈桑拼尽全力地奔跑,力图为阿米尔捡回被割断线的风筝。结果,哈桑经历了一生中最肮脏可怕的事情:他被阿塞夫等恶少们围堵、强暴。阿米尔躲在角落里眼睁睁地看着忠心的哈桑为了捍卫属于主人的风筝而承受痛苦和屈辱。阿米尔没有勇敢站出来阻止悲剧的发生,他是真正的懦夫,他背叛了哈桑对他的友谊。从此,对哈桑的内疚之情时刻折磨着阿米尔,鞭打着阿米尔的良心。在这件事上,身为主人的阿米尔必须承认自己的卑微、怯懦和哈桑的高贵、英勇,在心灵上,他彻彻底底地成为了哈桑的奴仆。

电影《追风筝的人》剧照

然而,哈桑宽恕了他。哈桑并不知道当时阿米尔目睹了一切,但是哈桑之后的表现说明他已经宽恕了所有人,包括恶少阿塞夫。哈桑对阿米尔的爱已经到了失去原则的地步。当阿米尔把水果砸向哈桑,试图让哈桑还手,以减轻自己对哈桑的愧疚和良心上的谴责时,哈桑没有还手,他接受阿米尔给予的一切,甚至是伤害。在哈桑的心里,阿米尔是主人,他愿意无怨无悔地付出;同时,阿米尔又是朋友,哈桑非常珍惜这份珍贵的感情。阿米尔永远无法理解哈桑的良苦用心,即使哈桑宽恕了他,他依然不能原谅自己。并且,年幼无知的阿米尔无法排遣内心的羞愧和自责,就用折磨哈桑来获得平静。哈桑在忍让和包容中绽放出人性的光芒,直至影片后面,成年的阿米尔接到已为人夫、为人父的哈桑死后留下的信件:“希望风筝能再次在空中翱翔,希望有一天,你能回到喀布尔,重游我们儿时到过的地方。如果你回来啦,你会发现,有位忠实的老朋友在等你……”感人肺腑的话语夺去了多少人的眼泪。阿米尔在与哈桑阔别20年后,终于明白哈桑对他伟大真挚的情感。

(三)罪恶与救赎

再次回到主人公小时候,会发现阿米尔身上呈现出人性的迷失,已经不仅仅是情感背叛,而上升为不可原谅的道德缺失。他为了撵走哈桑,陷害哈桑偷东西。在父亲审问哈桑的过程中,哈桑洞悉了一切,他没有戳穿阿米尔的谎言,而是选择只字未提地离开。观众一定还记得影片开头部分,阿米尔的父亲曾与阿米尔讲过“世上唯一的罪就是偷窃,它衍生出其他的罪”,这就不难理解阿米尔陷害哈桑的初衷是怎样的决绝。他让哈桑“触犯”了父亲眼中最严重的罪,以此逼走哈桑和哈桑的父亲阿里。影片至此,阿米尔已经开始让人感到生厌,这是道德缺失,是人性之恶,与选择默默承受的哈桑相比,阿米尔是多么的卑微渺小。就在阿米尔自认为可以过上坦荡的日子时,苏军入侵阿富汗,阿米尔与父亲仓皇外逃。养尊处优的富家公子辗转到达美国后,不得不过着仅仅“衣可遮体”的漂泊生活,这是影片忽略掉但小说着重描写的片段。跳蚤市场中结识了阿富汗一位将军的女儿,阿米尔在父亲去世前与将军女儿索拉雅完婚,并成为了一名作家。一切都平静如水,尽管父亲生前偶尔提到哈桑时,阿米尔仍会感动内心刺痛,但阿米尔过上了想要的生活。直到老拉辛汗的一通电话,阿米尔不得不再次面对童年时期痛苦的回忆,并开始踏上心灵救赎之路。

阿米尔要返回危机四伏的家乡,在塔利班的恐怖统治下救出哈桑留在世上的唯一亲人——儿子索拉博。同时,阿米尔从拉辛汗口中得知关于父亲的惊天秘密:父亲与阿里的妻子上床,有了私生子哈桑。童年时期陪伴自己的仆人是自己的亲生弟弟,那么索拉博就是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侄子。阿米尔毅然决然重返家乡,寻找“一条重新做回好人的路”,他是在为自己赎罪,也是在为父亲赎罪。在营救索拉博的路上,阿米尔目击了塔利班的疯狂暴戾,也看到了战争带给喀布尔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们的巨大伤害。儿时的恶少阿塞夫成为塔利班的一个头目,阿米尔为了救出索拉博与魔鬼阿塞夫展开了生死决斗,在阿塞夫变态式的殴打中,郁结在阿米尔心中的愧疚和自责终于得到释放。从当初哈桑对阿米尔坚定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到阿米尔对索拉博的“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找到了“重新做回好人的路”,他成功地为自己赎罪,也为父亲赎罪。

小说和电影中,母性缺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阿米尔的母亲在生产时死去,哈桑的母亲在生下哈桑之后便与人私奔,虽然小说里哈桑的母亲最后穷困潦倒再次回到喀布尔,但电影中阿米尔家的府邸只住着父亲、阿里、哈桑和阿米尔,还有时常光顾的朋友拉辛汗。那么,拉辛汗这个人物就显得格外特别,尤其是电影中,拉辛汗实质上一直都在充当着母亲的角色。他温情仁慈、聪明智慧,对所有人都满怀爱意。所以,在阿米尔父子的心灵救赎之路上,拉辛汗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他知道一切秘密、负疚、罪孽,并帮助每个人赎罪。拉辛汗像母亲一样爱着阿米尔以及阿米尔的父亲,他在这个家庭中永远都温暖照人,引导人走上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的形象隐现在整部影片中,他是精神导师式的人物,是他帮助阿米尔及其父亲完成了心灵救赎。

结语

小说《追风筝的人》聚焦战争与灾难,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展示了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真实生活。小说的畅销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阿富汗的苦难,了解到阿富汗的种族、宗教、政治、民俗和生活。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有着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独到的人生见解,他以史诗式的笔法记录了阿富汗的历史灾难,剖析了人性和道德问题,使这部小说得以蜚声文坛。经过马克·福斯特的影视改编,保留了原著的情节主体部分,由于时间限制而省略某些细节,但电影的情感性、深刻性、真实性都得到了很好地表现,小哈桑演员的出色表演更是让影片增色不少。从小说到电影,人性的迷失与复归问题都是值得反复探究的关键问题。

郭云飞,女,辽宁锦州人,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感恩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一样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