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日葵》中绘画色彩与电影艺术的深度融合

2015-12-10邹大力

电影评介 2015年23期
关键词:向日葵色彩绘画

邹大力

《向日葵》中绘画色彩与电影艺术的深度融合

邹大力

真正的色彩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电影从此也走向了彩色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影视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电影对色彩的应用成为电影艺术表现的重要渠道,色彩也为电影带来了一道道灿烂的光环,而随着影视的日益繁华,色彩自身也变得美丽耀眼。色彩是电影意识的重要表达形式,是电影造型的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电影中场景的布局、画面的构图、画面色彩的变化以及视觉气氛的渲染,可以让观察感受到超出电影故事情节以外的内容。绘画艺术是电影的一种母体艺术,其以特有的构图原则和色彩语言丰富了电影语言。

电影《向日葵》海报

一、电影《向日葵》的表现主题

电影《向日葵》是导演张扬2005年的作品,探讨了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一对父子在几十年之间的争执和谅解,随着时代变迁而衍生出来的紧张但又偶有温情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价值的隔阂和不断变化。导演张扬对影片打出了“献给我们的父亲”的题记,将1976年、1987年以及1999年作为影片总体布局的三个年代断点,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在特殊年代里北京一对普通父子一路走来的复杂关系,电影的成功背后让人们不得不对现代社会父子主题进行思考和深度挖掘。电影《向日葵》是一部典型的表现父子关系的家庭伦理片,整体思路延续了导演张扬在电影《昨天》以及电影《洗澡》中中国式父子的冲突与和解,但当对影片细细品味的时候,你又可以发现父子关系主题以外的其他主题意义,那就是影片《向日葵》对历史、现在以及未来的承载和贯穿。影片《向日葵》在对三个不同时代变迁的表现中做了大量工作,除了叙事部分的表现,同时在镜头画面上通过构图与色彩的变化进行着力渲染,使影片的表达效果更为突出。

《向日葵》影片以“向日葵”为标题,而且影片中多次将镜头移向几株向日葵,可以说向日葵从头到尾贯穿了整个影片,是对人们的一种引导和暗示。向日葵就是太阳花,其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其花序始终随着太阳转动,其花语代表着光辉、仰慕、爱慕、高傲。导演张扬之所以采用向日葵是有着特别意义的,影片的背景是中国上个世纪的50到70年代,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就象征着那火红的太阳,而人们群众就是那一柱柱向日葵,就像太阳花一直随着太阳转动一样,中国人民始终会向着中国共产党生长。在当时特殊的年代里,向日葵就象征着光明和未来,还出现了很多印有向日葵图案的物品,向日葵就是时代的标志。导演张扬在新时期的影片作品中引用向日葵,就是为了提示人们幸福生活在新时期环境下要记住那些火红的岁月,虽然有痛苦和折磨,但我们也不能遗忘历史,而是要时刻牢记,因为历史不仅只是过去,同时也是一面镜子,指导着我们的未来。

二、电影《向日葵》中的色彩应用

影片《向日葵》是一个画家的真实经历,它不仅有完整的叙事结构,而且将一个人的成长贯穿了一个时代变迁,中国当时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影片中都有所反映,就像主人公的成长标记。人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谈资和着装都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在影片中有黑白电视机到小彩电再到大彩电的更替,也有从广播毛主席的新闻到邓小平主席接待外宾再到江泽民总书记的变迁。影片虽然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三个时代的变化,但重点不是家庭的不同时代的断代史,因为影片中设计了很多能够起到衔接呼应的因子,例如向阳学画的历程是延接三个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从童年用铅笔涂鸦到少年在溜冰场的速写再到成年之后的油画展,随着时代的迁移,这对父子的关系也随着不断变化。

影片《向日葵》的色彩应用是表达电影作品艺术的一大亮点,影片中主要表现了时代变迁中三个时代的场景,即70年代、80年代以及90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画面的色彩应用越来越鲜艳,布局变得越来越洁净,但让人感受到的温暖却越来越少。影片对70年代场景的描写中,镜头里的画面是灰色暗淡的,虽然没有现在可以看到的丰富色彩,却能表达出一种暖色调,总能让人感到温暖。在到了90年代,影片中的画面显得格外鲜艳,包括布局陈设都是现代崭新的,却表达出一种冷色调,让人感到空空荡荡的清冷。影片中对油画展的表现中,镜头里呈现出空旷的展厅,并对展厅中央一对并肩而坐的父子给予特写镜头,记录下儿子的悔意还有父亲的衰老,最后父亲和儿子缓慢的握手,表示对彼此的相互理解。

导演在油画展中引用了当代知名画家张晓刚的作品《大家族》,画中的人物肖像以炭精画法塑造,人物神情呆板、严谨,单眼皮、瓜子脸,面目雷同,色彩灰冷,是对集体记忆的符号,是过往岁月中社会、家庭、集体的呈现和再演绎,是对那个时代所有老照片的提炼,每家都有类似的照片,相似的构图、相似的着装,还有相似的成长历程。但在众多的相似里,同时要有着无数的差异,所以才形成一个个性格不同的个体,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例如画家、公务员等。电影在叙事方面带有淡淡的抒情,在影片最后阶段对父亲的呈现将抒情发挥地纯粹极致。住了几十年的房子要拆了,房子没了,街道没了,风景也没了,父亲站在老房子里看着失去的风景,多年未动过笔的手拿起了画笔在最后一刻记录了即将失去的四合院,父亲笔下对残垣的构图此刻是那么美,美得让人禁不住感慨。父亲一生倔强、单纯,没有如此这般怀旧过,但仍然阻止不了推土机的滚动,更阻止不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看完整个影片,我们会为人生之苦感动,而且贯穿电影的背景音乐也会让人陷入沉思,如黄昏时候天边的夕阳,散发着浓酽般的怀旧情绪,将人们引入哀而不伤的静谧中去。电影艺术可以捕捉到我们生命中触摸不到的美好诗意,当我们被那种凝固的瞬间一定会为自己的感同身受而泪流满面,却又感到是如此温暖。

三、绘画色彩与电影色彩

电影是视觉、音乐以及故事的综合表现,一部优质电影中三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电影的视像性是屏幕上能够看到的画面,电影的视觉元素包括人物、构图、光线以及色彩的塑造。电影称为第七艺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明确诞生日时间的艺术,同时于其他六门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绘画艺术在电影视觉表现中的应用对塑造电影语言发挥了重要作用。绘画元素又可称为绘画语言,主要包括构图、色彩、色调、光影、空间、密度等等,如果说在绘画艺术中构图是绘画的框架,光影是绘画的精神,那么色彩就是就是绘画艺术的灵魂,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不论是在绘画艺术中还是在其他艺术形式中,色彩都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今随着电影表现力的不断提高,色彩在电影中的应用发挥的造型和表意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将绘画艺术中的色彩运用于电影画面的表现当中。

(一)电影中由绘画色彩营造出来的视觉基调

在绘画艺术中,色彩基调是指绘画作品中因为色彩产生的风格和情感基调,在电影艺术中,色彩基调是主导色彩的一种或者几种相近的颜色组成,有色彩构成的视觉效果经视觉神经传导大脑即可形成一种风格、一种氛围、一种情绪。例如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中,其应用较多的是中性色的明度和色彩纯度,将明度较高的色彩形成对比,使整个电影画面更有表现张力。《大红灯笼高高挂》是运用绘画色彩比较成功的一部电影,影片中老宅应用的色调较暗,色彩基调是灰暗的、沉重的,借此将老宅隐喻成紧固女性的封建思想。当红灯笼被点燃时,红色成为晦暗色调中唯一的色彩,看上去很浓烈、很刺眼。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庄重,是中国传统崇尚的颜色,在西方国家代表热烈、喜悦,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表达出一种对女性的压抑。影片中晦暗基调下的一两种浓艳、高亮色彩的画面隐喻着封建思想对女性的压迫,另外也象征着女性想要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

(二)电影中绘画色彩的构图

印象派是色彩运用的新纪元,并对其他画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主义的画家以主观感受为中心,将内心对事物的喜悦和不满感受转移到对事物形态的变形、夸张,而色彩的应用则是以画家的形态来决定,所以色彩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主要就是传达自我感情。这样以色彩为主轴的画面不仅画面元素丰富,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视觉震撼。因此,画派的作品的色彩丰富且富有变化,并形成强烈的对比节奏。表现主义的这种用色心理同样被很多导演运用到电影作品中,例如在电影《辛德勒名单》中,导演以主观思想来定位电影画面的色彩基调,该影片不受当时科学技术的影响,在彩色电影盛行的时代采用黑白,这是一种壮观的思想创作,突破了人们对电影的普遍认识,通过视觉传达晦暗、恐怖的时代背景。影片画面中的黑白色彩表现出一种视觉震撼,同时也塑造出一种悲鸿的气氛,可以让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影片中最后阶段当二战结束后,侥幸存活的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整个画面突然呈现出高亮、灿烂的色彩,让观众体验到从漫长黑暗走向光明的感受,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影片中犹太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

结语

绘画艺术与电影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迅速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其他形式艺术,同时也会逐渐影响着绘画艺术。很多画家将传统绘画艺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并运用了电影画面艺术的表现手法,这将是绘画艺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邹大力,女,山东烟台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西方绘画语言研究及创作。

猜你喜欢

向日葵色彩绘画
向日葵
神奇的色彩(上)
向日葵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