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电影改编与小说原著的叙事差异

2015-12-10刘春光

电影评介 2015年23期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戏中戏中尉

刘春光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电影改编与小说原著的叙事差异

刘春光

根据小说改编电影剧本,再搬上荧幕上映的做法一直以来是非常流行的。从近现代电影发展史的过程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欧洲等国家地都有很多优秀的“小说改编电影”的成功例子。《法国中尉的女人》从1969年小说面世再到1981年改编成电影,至今已经有数十年历史。从问世伊始,这篇小说就在读者圈和评论界引起了重大的反响,也引起了很多编剧和导演的兴趣。但是在很多编剧和导演尝试改编后,纷纷以失败告终,使这部传奇小说被冠上了“无法改编成电影”的名号。究其原因,难点就在于小说运用了后现代的叙述方式以及小说所体现的主题思想和表现出的存在主义自由思想,这些原因都给小说的改编过程增添了许多困难。直至十多年后,在英国著名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和捷克导演卡洛尔·赖兹的共同努力之下,小说终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

一、从文本到荧幕的历程

(一)转换的历程

《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小说出版12年后才被搬上荧幕,并不是其对电影界的吸引力不够,而是因为要将这一后现代风格的元小说改编成剧本再拍成电影的难度极大,之前很多人不乏电影界中的佼佼者面对这种高难度的改编都不得不放弃。小说的作者福尔斯是享誉世界的英国作家,从他本身的创作历程来看,他的作品总是与电影息息相关。在此之前,福尔斯的前四部长篇小说都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直到1981年英国著名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和捷克导演卡洛尔·赖兹的共同努力之下,小说终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而《法国中尉的女人》电影的上映再次将福尔斯推向公众的视野。福尔斯本人也承认,在创作之初就已经有将其改编为电影的想法,而小说的颠覆性叙述手法也使他的梦想推迟了十多年才实现。从电影本身的叙述传统来看,改编这种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对于电影原有的叙述方式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虽然在公众看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尤其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后,电影文化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电影的画面感与声音感让大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内涵,但从大部分改编的小说文本来看,现实主义小说基本上占据了叙事艺术的主要阵地,而在电影的改编史中,对现实主义小说的改编也是最常见的。但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现实主义的浪潮逐步衰退,而人们对艺术感官的追求却节节高涨,电影界对于自身形式的创新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浪潮,电影改编不再单一注重外在的表象特征,而是更加从宏观转向微观,注重展示人物和情节的内在世界,叙事表达方式也不断创新。《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地对小说进行了改编,最主要的在于电影在叙事手法上巧妙设置了“戏中戏”的结构,通过这种建构方式才展现出小说内涵与精华。因此,这部电影也获得了第54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项。

(二)电影叙述的主题内涵

对于每一本畅销小说来说,都希望被改编成电影上映,不仅可以扩大小说和作者的影响力,更能够让小说所要表达的内涵更加深刻地展现给观众。《法国中尉的女人》改编自同名小说,叙述了两段分别处于古代与现代的不同的爱情故事,而影片中现代爱情部分是原著中没有的。现代爱情部分中的男女主角虽然相爱,但是双方都已有家室,他们虽然纠结相爱但依然以分手告终。而古代部分中的男女主角,男主角爱上了被称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主角,并且为了她而放弃了本身与自己门当户对的婚约,还因此使自己的名誉受损。故事的尾声虽然女主角不辞而别,但3年后女主角终于再次现身,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也是观众所喜爱的大团圆。从《法国中尉的女人》原著看,小说中的结局设置了三种,这种书写方式颠覆了传统的维多利亚小说故事的单一形式,元叙述的技巧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内部有更多的可能性存在。改编成电影后,要想在电影中展现三种结局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所看到的电影于原著实际上是有很大改动的。但这种改动是为了更好地凸显故事结局,推动情节发展。从“戏中戏”的手法来看,这种改编无疑非常成功。改编后的电影在主题内涵上同样表现出小说中所反映出对自由的追寻和个人的解放以及爱情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电影的画面处理也是非常成功的,观众还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的转变,因此也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度。但是电影播放的时间是有限的,叙述的技巧也受到很多主观、客观因素的限制必将会减少传统上叙述视角的功效,因此在故事内涵的展现上电影是远远比不上小说的。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剧照

二、电影与小说的叙事差异

电影与小说是两种表现方式完全不同的艺术展现形式,由于依托和传播的媒介存在差异,小说和电影在情节的展现上会使用不同的叙事手段,以此达到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情感的功效。将小说改编为电影,不仅仅是文本内容的保留与转换,更核心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两种有差异的叙事符号的转换与生成。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电影还是文本,叙述的方式和叙述的内容都显得同等重要,并且很多时候尤其在电影中,叙述的方式更为重要。《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一电影在对原有文本的改编基础之上,除了最基本的尊重小说原著主旨外,又增加了新的情节,并且在叙述技巧上也有了创新,而这些对于我们解读电影背后的主体思想和文化内涵都有更进一步的要求。从传统叙事理论的角度来看,叙事由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大基本元素构成,因此,叙事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也应当是所要反映故事的主要内容,而这所有的一起构成了叙事的基本形态。而从叙事差异的角度来研究《法国中尉的女人》电影和小说的差异,也就需要从这些基本形态的角度来进行深层的挖掘与研究。

(一)戏中戏对元小说的展现

“戏中戏”是现代电影中常常运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套层结构。在《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中,“戏中”表现的是小说中查尔斯与萨拉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古典爱情故事,“戏外”则表现的是查尔斯与萨拉的扮演者迈克和安娜的爱情故事。作为主体的古典爱情故事占据了电影半数以上的篇幅,现代的爱情则穿插在故事中呈现,原著中的现代视角叙述者在电影中就是以现代爱情部分的方式呈现。这种呈现方式虽然改变了小说原有情节,但为了使电影更加连贯,这也不失为一种非常巧妙而成功的做法。

同样,情节作为构成电影的重要部分,是一个以不同人物为中心的事件演变过程,具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性。福尔斯构建的是一个看似传统的小说世界,讲述的是在一百多年前贵族查尔斯和富家女斯蒂娜已有婚约,二人在来到莱姆小镇度假的过程中遇见了女人萨拉,萨拉在这个镇子上的名声并不好,还有着“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头衔,因此萨拉也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查尔斯在多次与萨拉的接触中,发现这个女人身上仿佛拥有一种魔力,她并非见识浅薄之人,反而魅力非凡且拥有深刻的思想,因此查尔斯被萨拉深深的吸引了。小说的结局并不确定,引人无限遐想。改编成电影后,电影与小说拥有不同的叙事载体,因此电影相对于原有的小说情节来说作出了相当大的改动。这种情节上的大变动虽然使得电影看上去和小说有了一定的区别,但也让电影内涵得到了更大的升华,使得电影不至于沦为小说的附庸,相得益彰。小说中构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相对电影中则设置了“戏中戏”的构造,这就与原有的古典爱情共同发展,电影中自然而然就出现两种叙事思路。而电影中两种叙事思路也拥有不同的结局,即符合小说中不确定结局的设置,也符合了开放性结局的要旨,即“在一起”和“没有在一起”。

(二)开放性的结局构建

《法国中尉的女人》故事构建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古典爱情故事,在传统的维多利亚小说中单一结局是约定俗成的。但在后现代主义浪潮的影响之下,这种传统固有的结局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挑战。《法国中尉的女人》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打破了传统维多利亚式的单一结局风格,而是构建了多种结局。在小说中,福尔斯构建了三个结局。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结局处理上为了与小说原著相呼应,在设置戏中戏结构的前提下构建出两条叙事思路,古典与现代爱情互相穿插出现。电影中结局首先是“戏内”的古典爱情以大团圆结局杀青,画面浪漫温馨,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观众乐于看到的。但在现代爱情中,随着拍摄的结束,迈克与安娜的结局却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但结局的基调基本处于忧伤抑郁,仿佛暗示了一个不完整的结局,这种双重结局的模式基本也和原著中的三种结局相呼应。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电影的结局遵从了小说的结局设置,虽然在整个叙事方式上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但仍然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差异性的特质。

(三)人物的塑造差异

由于电影和小说在叙事方面的差异,因此电影中人物的构造也必然和小说中的人物设置有一定的区别。剧本化后的小说,虽然影片和小说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也最终会成为一种与小说存在差异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萨拉在作者的笔下是风格多变的,思想深刻而又十分聪明。但在电影中,由于涉及到“戏中戏”的缘故,角色的塑造相对于原著来说显得略微扁平。同样,在男主人公角色的塑造上也是如此。改编后的电影受到戏中戏结构的影响,同样的人物在戏中戏外的角色不断转换,而这也是影片的精彩之处,这种成功的转换使得影片看上去更加充满魅力,也令影片的情节环环相扣,引人深思。

三、元小说与电影改编后的双向交流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元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成功案例,元小说改编成电影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如何将元小说中所涉及到的虚构与真实相交互的特点呈现在荧幕之上。这就需要编剧和导演需要运用巧妙的编排和拍摄手法来将传统的小说叙事形式影像化,最终使得两种不同的媒介成功转换交接,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点就在于元小说与电影之间的双向交流。

对于电影改编和原著文本之间的关系,传统上大部分理论都倾向于单向流动理论。虽然各个学派对此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甚至有人认为电影改编小说就应该原封不动的把小说搬到荧幕上,否则就是不忠诚的改编。这种说法在现代电影学界来看无疑是可笑的,但也不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一本维多利亚时代的古典爱情小说,在文本的创作上本身就与传统意义上的维多利亚式有着根本上的区别。改编成电影后,导演和编剧需要将文本媒介转换成影像媒介,不同的媒介方式也决定了改编后的电影在叙事方式是必然和原著有着区别。但是在导演、编剧、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看到的电影虽然和小说有一定出入,也许电影的人物塑造并没有小说中那样深刻,但电影带给观众的感官刺激是小说难以达到的。

刘春光,女,内蒙古赤峰市人,赤峰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文化、外国文学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法国中尉的女人戏中戏中尉
“戏中戏” 里的爱情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元小说叙事策略
傲慢的军官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特征分析
《法国中尉的女人》电影改编中的叙事转换
追求独立、平等和自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一半戏梦,一半现实——探析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戏中戏”
中尉的微笑
毛岸英曾被授予苏军中尉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