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认知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15-12-09黄燕红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量表康复症状

黎 梅 李 翠 黄燕红

早期认知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黎 梅 李 翠 黄燕红

目的 探讨早期认知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神经内科治疗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20例,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脑卒中后肢体康复治疗及抗抑郁治疗,干预组在其基础上早期应用认知护理干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和SCL-90症状自量表评分指标。结果 干预组患者HAMD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患者SCL-90症状自量表中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早期认知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认知护理干预;脑卒中后抑郁;应用效果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临床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发生率在40%~50%,患有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不由自主的紧张强迫症状等[1],脑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事件相关,

还与脑部情绪功能部位受损有关 。临床常见治疗方式是在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但此方法治疗周期较长,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积极性和依从性降低,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认知行为干预是指为了改变患者不良的行为方式,比如强迫心理、抑郁症状、对医嘱的依从性差等,医生及护理人员通过说教、沟通、监督等方式改变患者的思维定势,从而达到强化治疗效果的目的。本研究就早期认知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神经内科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均明确诊断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3]。排除其他严重疾病、脑卒中后意识障碍以及患脑卒中前有精神异常疾病和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干预组60例患者中,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0±7)岁;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龄(60±6)岁。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均有自助行为判断能力并知情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入院检查,并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案,包括降颅压、血压控制、改善微循环和神经调节营养及服用抗抑郁药物等治疗,积极治疗病因及诱因,并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是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等。干预组患者在其基础上早期加行认知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①评估患者的抑郁状况及核心问题,在干预前、干预中积极与患者沟通,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评估;②认知干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脑卒中后抑郁疾病的详细情况,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调动患者及家属参与的积极性,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和担忧;③放松训练,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康复治疗环境,与患者建立和谐亲切的关系,使其紧张、抑郁情绪得到缓解,积极参与康复治疗,增强患者的依从性[4-5]。

1.3 观察指标 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价,量表评分由主治以上康复医生担任且均经正规的培训。采用SCL-90症状自量表评分,量表主要包括强迫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恐怖症状因素,分数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6]。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整理后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AMD、ADL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 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HAMD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HAMD、ADL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HAMD、ADL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HAMD评分 ADL评分对照组 60 26±3 21±5 27±5 45.1±4.0干预组 60 25±6 17±7 26±6 67.4±2.6

2.2 SCL-90症状自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组患者SCL-90症状自量表中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CL-90症状自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SCL-90症状自量表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强迫 抑郁 焦虑 恐怖对照组 60 3.2±1.4 3.4±1.3 4.8±1.4 5.1±3.6干预组 60 2.4±1.2 2.3±1.1 2.2±1.2 3.7±2.9 t值 12.55 13.45 7.32 14.23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类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的疾病,发病急、预后差[7]。脑卒中后遗症中比较常见的是脑卒中后抑郁。在脑卒中后短期内患者出现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和性格发生改变,睡眠状况变差,有严重的悲观情绪,情况严重者可有轻生行为。脑卒中后患者短期内不能生活自理,与外界沟通减少以及与亲属之间关系淡漠等,这些均是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的外界因素[8]。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抑郁的内源性机制可能包括:患者体内去甲肾上腺素下降,激素水平失衡影响并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而大脑的长时间缺血也可能导致一些区域永久性的损伤,且功能失调[1]。

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抑郁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极大地降低了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等康复训练的效果,可明显延缓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9]。传统治疗方案主要是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但效果往往不佳。早期认知护理干预是指医生和护士在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过与患者充分的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并及时做出心理疏导等处理,从而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行为方式的一种治疗方式[10]。本研究中,应用早期认知护理干预治疗与常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HAMD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患者 SCL-90症状自量表中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早期认知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1]老桂诗,张胜强.脑卒中后抑郁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2):22-24.

[2]刘红,郭春杰.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4,3(3):239-239.

[3]钟美容,马秋平,朱秀丽.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的影响[J].广西医学,2009,31(10):1553-1555.

[4]王恒飞,陈丽萍.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痴呆患者照料者心理状况影响的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4(2):156-157.

[5]秦发伟,解晨,杨丽娟,等.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焦虑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7,14(9):81-82.

[6]高学琴,姜晶,赵振娟,等.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Ⅳ期药物临床试验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25(13):56-57.

[7]智粉香,张玉香,高春娥,等.卒中偏瘫病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06,20(33):3036-3036.

[8]雷艳,李平,项安凤,等.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与护理[J].广东医学,2009,30(12):1940-1942.

[9]陈瑞香,官志君,卢远新,等.医院社区家居联合照护模式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 18(15):2166-2168.

[10]许瑞香,余明杰,谢书芬.护理干预改善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8):121-124.

R473.74

A

1673-5846(2015)07-0142-03

广东省阳春市中医院内三科,广东阳江 529600

阳江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060)

黎梅(1974-),大专学历,主管护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量表康复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