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课程文化管理”的基本策略

2015-12-08邓格枝

成才 2015年8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策略评价

■邓格枝

学校“课程文化管理”的基本策略

■邓格枝

学校文化管理是利用学校优质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来管理学校,来引领、熏染、感化和激励广大师生,促进师生精神品位、文化追求不断提升,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品牌发展的全新管理模式。其强大的文化感召力,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课程文化管理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它承载着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促进师生个性发展的重任,是当前乃至今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结合学校管理工作实际,探讨基于学校文化管理背景下的“课程文化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课程文化与课程文化管理

“课程”,从字面上讲,即学校教学的科目及进行学习实践的一种进程。从广义上讲,课程是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理念,借助育人媒体,促进师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课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知识的建构者。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践行学校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的有效载体。课程文化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也包括学校浓厚的育人环境及各类教育活动,是传承学校历史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科学素养、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课程文化管理则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基于学校文化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学校课程文化的基本内涵,对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监控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管理的一种课程管理模式。通过课程文化管理,促进学生人格秉性完善,文化素养提升,个性特长突出,身心健康发展。

课程文化是学校课程文化管理的目标和导向。同时,课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依赖于学校课程文化管理,这是一个二者缺一不可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完善,共推学校文化走向成熟和完善。

二、课程文化管理的基本策略

基于以上对课程文化管理的理性认识,通过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我们初步探究出学校课程文化管理的基本策略。

下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课程目标设置策略

课程是一个多元主体的多维互动过程,凡参与课程设计、执行、评价的人员都应该成为课程的主体,如:教育行政领导、教育专家、普通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因此,课程目标设置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协调各方力量,利用多方资源,全面把握总体目标,具体设置阶段目标,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最终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目标。

1.理念导向策略

课程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课程得以传承。因此,课程目标的设置,必须以“文化育人”的基本理念为导向,高度重视“文化”对课程的引领。设置的目标不仅要反映传授文化知识的达成度,而且要反映课程建构的文化价值取向,体现学生个性张扬、素养提升的阶段性、联结性与整体性。特别是纵向要考虑学校历史、文化积淀、现实状态、未来方向、特色项目等,横向要把课程文化管理与教师、学生、管理团队、家长等文化联系起来。通过纵横之联系,全面确定课程实施目标,完善学校发展目标。

2.多元设计策略

全面实施三级课程管理,必须探究多维课程目标,其目标的设置,需要多个主体参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广泛吸纳各级各类人群对课程目标的意见和建议,让课程目标确保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效益最大化。

一是领悟专家设计目标。国家和地方课程目标是集各级教育专家智慧于一身,经过多方论证形成的,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专业性、指导性的教育教学的规范性标准。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握好标准,设计实现标准的策略,而且要通过对专家制定的课程目标的解读,领悟专家设计意图,掌握设计思路,学习设计方法,为准确定位学校课程目标指明方向,奠定基础。

二是组建学校规划小组。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是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快捷采集信息、利用信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学校要组建课程规划专班,制定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目标。校长亲自挂帅,分管副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等多方人士参加设计,中层领导负责收集相关资料,分管校长亲自撰文,形成校本课程方案、课程目标初稿。

三是群体参与研讨验证。课程目标雏形完成,需组织校内外多方群体进行讨论验证。首先需交由教师讨论,可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提出不合理的地方或好的建议;其次是组织学生讨论,参加对象主要是中高年级学生,由班主任解读课程目标内容,让学生发表对课程内容目标的意见,学校收集好相关数据材料;其三是组织校外人员讨论,学校要邀请教研部门研究人员、家长委员会和热衷于学校课程建设的社区代表,对学校课程目标进行研讨,以趋完善课程目标。

3.系统梳理策略

通过专家引领、课程规划小组策划和多元研讨后,学校主要负责人要将收集到的课程目标素材进行有效整合,系统梳理,并分条分块呈现,形成一个方案。然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反复斟酌修改,不断征求意见,再修改,再完善。最后形成较为成熟的课程目标,既包括总目标,也包括阶段性三维目标,达到课程目标设置系统完整的目的。

(二)课程过程管理策略

课程实施要全面关注过程,要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构建一种尊重、民主、平等、开放、互动的和谐氛围,让师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课程目标顺利实现。

1.课程领导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因此,学校便拥有了课程自主开发和管理的权利,领导者要调动中层人员、教师、家长、社区人士、专家学者力量,集众家之智慧,依据纲要精神,实施课程管理。

校长是学校文化的第一责任人,更是课程文化管理的核心人物。在学校,校长不仅要树立“行政权威”,更要树立“学术权威”,处理好与教师的融洽关系,实施课程管理权利分享。在课程管理中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文化的发展方向,理清课程的丰厚内涵及教育价值,规划课程实施纲要,增强教师课程意识,引领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先锋,推动学校内部教师的课程领导,促进学生品质发展。校长在学校课程文化管理中要真正成为优秀的课程领导者。

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不仅要增强课程意识和专业能力,更要培养课程领导力。实现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途径主要包括其专业领导力和人格领导力。一是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提升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增强其在课程开发中的责任感,调动其探求课程实施策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精神,从而提升教师专业领导力。二是在教育活动中,通过示范引领、学习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融洽关系,在各类学习教育活动中提升教师人格领导力。

2.主体实践策略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程开发、课程研究、课程交流等活动中。广辟途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一是要创造优良条件,激发教师主动研发课程的热情。课程开发是体现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动态过程。一方面学校要鼓励每位教师上好国家课程内容,同时,要指导教师遵循教育基本原则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使用的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处理,或拓展补充新的内容,或整合相关教学内容,或删减改变无意义的内容。另一方面,学校要引导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可通过专家讲座、名校访学、实地观摩、小组共研等多种方式,引导教师挖掘本校、本地区丰厚的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是要营造和谐的研究氛围,让教师自觉参与课程学习与研讨活动。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学校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研氛围,让教师不仅扎实地做好常规工作,而且自觉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教研组论坛、教学反思等,在活动中平等对话,加强沟通,增进凝聚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为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程教育质量奠定坚实根基。

三是要搭建广阔平台,让教师展示交流课程研究成果。学校要尽可能多地给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比武与展示、优秀论文评比与发表、课程二度开发成果汇报等机会,让教师全方位立体地展示自己,增强其开展课程研究实践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是要创设多种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诸如,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大胆发表自己独到见解,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积极锻炼,张扬个性,培养艺术素养;在德育课程学习中,主动践行思想修养理念,夯实道德根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精神。

3.机制建设策略

课程文化管理,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如果没有科学的长效机制作保障,它将不可能顺利推进。同时,科学完善的机制建设也可促进学校课程文化的形成、完善和传承。一是要完善系列制度。如:领导参与课程学习培训制度、教师参加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开展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制度、学生校本课程选课规定、课程互动交流方案等。二是要建立区域交流机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有全局观念,不仅要为学校进行课程实践给予强力支持,而且要在所辖范围内建立起多维互动的交流群,让骨干教师的课改经验被大家分享,让先进学校的优质资源得到更加广泛的利用。三是要建设课程评价体系。对于三类课程的落实情况要有规可依,学校要全面制定课程实施总的评价方案,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并具化评价标准,细化操作办法,确保课程评价不走形式,不搞花架子。要让评价有利于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断改进。

(三)课程效果评价策略

学校课程实施效果如何,需要进行科学评价。通过评价不仅可以衡量课程建设的水平,而且能发现课程改革中的特色与亮点,同时,也能发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提出改进策略,促进课程建设健康稳步发展。

1.阶段检测策略

每学期,我们必须对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阶段评价,其评价主体涉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管理层、学生、家长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组织一次质量检测,包括文化知识检测、音体美信息技术能力测试等,全方位评价学校课程实施效果;学校则可通过期中和期末两次测评,评价教师课程实践效果,如:课堂观察、卷面测试、口头表达、问卷调查、家长访谈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通过第三方测评方式来评价学校课程实施效果。

2.展示推广策略

在一定范围内,对学校课程实践取得的丰厚成果进行推广,也是课程效果评价的重要策略。一是可以召开现场推介会,通过课堂观摩、特色展示、互动交流活动等,向兄弟学校或家长汇报学校课程改革创新成果与经验;二是可以通过视频媒体宣传推介,如:制作课改专题片、新闻短片在电视台播放,或是上传视频资源到教育云平台,广为宣传;三是整理固化成果集子,如《课程指南》、《校本课程纲要》、《课改案例集锦》、《课程设计方案》等,分发到教师、家长手中,或赠送给其他兄弟学校,进行大力宣传。还可将教师课程实践的感悟、体会等刊登在校刊上,让教师享受亲历课程设计与实践的成功喜悦。

课程文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管理工程,需要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实际进程中,不断研究策略,不断完善机制,不断追求创新,真正发挥其在学校文化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影响力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持久生命力。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成弘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策略评价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