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改革对医学生实践技能的影响

2015-12-05董学峰吴玮孙祯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6期
关键词:实践技能课程改革医学生

董学峰 吴玮 孙祯

摘要:目的:探讨我校课程改革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影响。方法:对我校200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与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课程改革后学生外科换药、打结;心肺复苏术;外科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心电图、X线阅片判读;穿刺术及总成绩均优于改革前。结论:课程改革后对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技能;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40-02

根据高职高专医学生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执业助理医师平均成绩为49.8分,合格率为28.5%[1]。我校根据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的要求,制定了6站式临床技能考核制度。通过考核成绩分析,找出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一、对象和方法

2008年,对我校200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260人,进行实习前技能考核。考核内容第一站测试体格检查25分,第二站测试穿刺术20分,第三站测试心电图、X线阅片判读10分,第四站测试外科换药、打结10分,第五站测试外科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15分,第六站为心肺复苏术20分。每一站设若干考试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教师为主考官。采用随机抽题方式进行考核,根据我校制定的统一评分标准分别在评分表上打分,考试结束后由考官负责统计最后得分[2]。

考试结果分析,成绩由差到好依次是,第三站测试心电图、X线阅片判读,是考核心电图、X线阅片判断与分析能力,及格率和优秀率分别为54.21%和3.74%,与其他站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其次是第一站测试体格检查。再次是第四站测试外科换药。最后是第五站测试外科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第六站及格率和优秀率分别为100%和71.96%[2]。

原因分析,心电图、X线阅片判读,这部分内容学生反映抽象不易记忆;其次由于这部分内容学生见习课时少,平时教学训练机会少,造成考核成绩差。体格检查考核内容有190项,内容较多,学生全部熟练掌握有一定难度。外科换药是外科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学生动手机会多,容易熟练掌握,考核成绩较好。心肺复苏术是临床医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急救操作技能。我校从2005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现场心肺复苏术技能比赛。通过比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所以心肺复苏术技能考核时优秀率高达为71.96%[2]。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学生部分项目临床技能操作差、动手能力弱、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等专业能力薄弱的现象。我校进行课程改革,通过课程改革增加实践课时,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校两年总课时由1995学时减为1776学时。理论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适当减少理论课,提高实验课占总课时中的比例,可以达到总课时的20%以上。加强课间见习,第一、第二学期到教学医院见习2周,早期接触临床,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体验职业生活。第三学期到教学医院见习1周,见习内容为病历书写及常见体征。第四学期到教学医院见习1周,见习内容为病例讨论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在第四学期增设执业助理医师考核指导16学时。其中病历书写、病例讨论3学时,体格检查3学时,心电图、X线检查结果判读6学时,外科换药、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心肺复苏术4学时。按“学中做、做中学”要求合理设计教学方法。以教学医院为基地采取病房床边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推行早期接触临床的(校内实训—医院见习—实习)的教学方式;一是聘请行业专家和临床“能工巧匠”进课堂教学,医院临床一线教师通过丰富的临床实例和经验缩短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二是采用校内实训基地实践和校外教学基地临床见习、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校内实训课充分利用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的电子标准化病人、心电图机、人体穿刺模型、心肺复苏模型及其他教学器具等进行仿真训练。开放实验室,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实训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临床实习前2周,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校内实习前强化训练课。主要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常用诊疗穿刺技术;外科换药;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心肺复苏术和心电图、X线阅片判断与分析能力训练等。做到“校中院”、“院中校”,实现“学校里有病房、医院里有课堂”,使学生能真正“学中做、做中学”。

改革考核制度:近2年来,逐步改革对医学生的考核制度。重视在校实践能力的考核,占30%,理论考试占70%;毕业实习阶段实行出科考核制度,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综合评价考核制度,要求医学生从理论知识到临床操作技能逐一过关。

二、结果

采用t检验方法分析实验组(2008级)与对照组(2006级)学生实践技能考核的成绩见表1。

三、结论

从表1可见:2008级学生穿刺术;心电图、X线阅片判读;外科换药、打结;外科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心肺复苏术及总成绩均好于2006级学生,P<0.05,有统计学差异。

四、讨论

1.校院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校校院合作“1+1+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年在校本部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年在医院学习临床知识,第三年在医院实习。第二年在医院学习,采用上午在医院真实情境下进行见习,下午上理论课,边见习边上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早期更多时间接触临床,对疾病有了直观性的认识,然后回到课堂再学习,填补了相对枯燥的集中、单纯的临床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普遍存在专任教师缺乏临床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学校可通过培养、引进、培训等多种方式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3]。

3.创设一体化的实训环境。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室,每个实训室均设有教学区、工作区等功能分区。按照以“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运用情境教学、PBL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突出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4.开放实训室为学生提供更多临床实践技能训练机会。在正常的课程教学结束后,实训室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实训室开放有利于充分利用实训室的空间和资源,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安排实践技能训练时间,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4]。

5.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践技能比赛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载体,通过比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参加比赛的整个过程中的收获是任何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通过实践技能比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干来组织教学。我校探索出适合我校办学规模和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是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技术技能型的合格医学人才的有效措施和保证。

参考文献:

[1]赵卫东,武晓蓉.临床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4):516-517.

[2]董学峰,吴玮,王少清.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考核质量分析与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4):566-567.

[3]周颖,刘英.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8(3):38-40.

[4]单成明.高校实验室开放教学的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2004,(3):89-91.

猜你喜欢

实践技能课程改革医学生
行动导向教学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