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研究型课程初探

2015-12-05黄亮亮桂良英白少元刘荃李富海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6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

黄亮亮 桂良英 白少元 刘荃 李富海

摘要:以研究型课程——《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为例,从学生遴选、课题选题、前期准备、课题开展、成果汇报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该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实践证明研究型课程可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快速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值得深入探索和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研究型课程;探究式教学;教育教学改革;环境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58-03

提高质量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一直是大学教育中挑战性的问题,其中培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4]4号)以及刘延东同志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中均明确指出了高校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入手和创新学习方式等方面入手,加快教学改革。其中,高校鼓励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学生的创造思维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因此,研究性教学法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受青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2-6]。

研究性教学法一般被解释为“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中”或者“教学与研究结合”[7],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小学课程,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帮助学生在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行为。随着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在各个层次的教学活动中也相继形成了研究型课程,它是基于素质教育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而产生的,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其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课程。研究型课程目标呈现全面性、多元性;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结果具有创造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形式的灵活性和层次的多样性[8-9]。所以研究型课程的突出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做到“自由选题和主动研究”。这种课程或学习模式在发达国家得到重视,并取得长足的发展。有的学校采用独立开课的方式,有的学校并没有明确的研究型课程的概念,而是将研究型课程融到其他课程之中[9]。近年来,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探索研究中,研究型课程受到各高校教师的青睐[1,10-12]。

一、学院开设研究型课程简介

我院隶属桂林理工大学二级学院,现设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暂停招生)、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有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并于2014年开始独立招生,2014年获批准新设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我院共开设研究型课程10门(表1),占全校开设研究型课程的25.6%。所有开设研究型课程的教师须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开设的课程都具有开展教学的工作基础,而且主讲教师必须有在研或近三年内结题的科研项目。每门课程的选课学生控制在6~10人,学生可跨专业、跨学院选课,本学期我院开设的研究型课程共有76人入选,均属于学院内部跨专业选修。

二、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方法——以《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为例

研究性教学方式在我院的各个专业的专业课程上都或多或少有所采用,但开设单独的研究型课程尚属首次。我院近年来在本科生的教学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教学方法、课程建设等方面[13-16]。以下主要介绍《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型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法。

1.学生遴选。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学习基础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进行预选,然后通过组织面试来确定选课学生名单。面试过程中主要考查学生以下几方面:(1)对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兴趣或热情如何;(2)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3)是否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可供利用;(4)是否能吃苦耐劳;(5)表达能力。本门课程最终确定为7人,分别是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班)2人(二年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5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3人)。另外,要求7名同学按照不同年级参差、男女平衡的原则自行组成两个小组,每组3~4人。

2.课题选题。由于选课同学均缺乏水生生物学和生态学基本知识,在项目选题之前,利用集中上课的方式,给他们介绍水生生物学(鱼类学)和生态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介绍目前国内外有关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前沿。与此同时,教会同学们充分利用校图书馆资源,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了解目前国内外的最近研究情况,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点,选择即将开展的课题。两组同学的选题最终定为《会仙湿地农田沟渠鱼类多样性保护研究》和《桂林地区外来水生动物现状及分布研究》。

3.前期准备工作。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人均50篇以上),学生自主确定研究内容和计划,并组织开题,邀请研究生参加,为两组同学的设想及可行性出谋划策。此阶段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教师可从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湿地鱼类多样性保护和外来水生动物风险评价论文中挑选一些供学生参阅,要求完成一片文献综述,同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实施方案,最终在教师和同学的讨论下确定实验方法、分配各自研究任务,并独立开展研究工作。

开题阶段应注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研究型课程与以往学习模式最大的不同,对学生是很大的挑战。

4.课题的开展。这个部分是研究主要的展开阶段,学生根据各自负责的研究内容,主要开展野外样品采集和室内样品处理,两组同学首次采样由教师或研究生引导,之后独立开展研究工作。为各部分研究工作能很好衔接,学生之间必须保持密切的接触和交流,明晰各自工作的接口,同时交流研究过程中的心得和经验。为促进交流,教师要求每周两组分别汇报整个研究团队的阶段研究成果、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同时,每周还安排专人负责系统介绍研究内容,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并提出建议。

在此阶段,学生们除了获得第一手的野外数据之外,还需要大量查阅工具书及鱼类标本,熟悉鱼类鉴定工具书的使用及鱼类的鉴定工作。此外,学生还会用到一些数理统计方法和分析软件。因此,教师应适时地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把握研究的难度、深度、帮助学生调整实验方案等。

5.汇报与总结。这个阶段是研究的收尾,同时也是课程的结束。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研究报告,并将成果制作成PPT进行25分钟的成果汇报。要求学生整合所有组员的研究成果,不能简单地按研究过程记流水账。报告应体现科学问题的特点、采用的方法、取得的结果,易于理解,简单明确。

成果汇报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主要形式。以往学生注重学习过程,认为过程是最重要的,而成果汇报则是形式。实际上,整理过程是对研究思路的重新梳理和对成果的深入解读。我们让学生正确把握科研的目的,明确科研工作的方向,学习和掌握科研工作的方式方法,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学会运用事物的规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果的充分表达和完美展现也是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转变的关键。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成这一转变。

此外,还要求学生撰写科研报告。主要让学生们了解和把握科研报告的写作方法和要求,在参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丰富专业知识,完成知识的积累,提高专业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英语阅读水平。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和思维,为将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走上工作岗位,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教师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除强调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要点外,还应回顾整个研究过程,对研究成果、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点评,还从专业学习、技能培养、能力提升进行总结,同时广泛听取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在进行成果汇报和最终提交研究报告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已经了如指掌,无须再进行传统的卷面考核,学生的课程成绩根据在课题研究中的表现判定。

三、讨论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无可置疑的绝对权威。而研究型课程则强调师生交往与互动,倡导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研究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尝试,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多样化,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宽松气氛中得到发展[17]。

研究型课程的组织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在相关研究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在研究方法和专业知识方面有所积淀,而且还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支持。这对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及整个研究过程和形成最终研究成果非常重要。教师最好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从中抽出一小部分让学生们进行探索式研究,教师必须适时地把握研究方向,确保能够按时完成一个具有新意的成果,否则很可能导致教学失败,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将遭受严重打击。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达到无障碍交流。在整个课程开设过程中,本人建立专门建立QQ群,方便大家交流讨论;另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小组会,将近期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摆在桌面上,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对学生成果应以肯定为主,并适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学生的主动性是推动课程的关键。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教师必须时刻考虑的问题。研究型课程希望通过研究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提升,这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期望的创新成果不同。

当然,研究型课程开设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如何保证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是课题组的难点。本课程选修的同学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平时能够集中的时间只能是周末和晚上。本课题的开展消耗了学生们的绝大多数课余时间,学生们都是秉持浓厚的兴趣才能坚持到最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师方面,应该合理安排研究内容和深度,为学生顺利完成研究课题提供条件,本人还充分调动研究生,协助学生们开展相关研究;学生方面,则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尤其是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新开,李春燕,王云翠,丁锦峰,郭文善.研究性教学在高校应用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效分析——以作物栽培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43):175-177.

[2]张雪娟,李珊珊,杨研.研究性教学:大学教学改革的诉求[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4-5.

[3]王卫江,沈庭芝.研究生课程多元化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9-20.

[4]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国际向度、本土实践与现实反思[J].教育与现代化,2010,(4):29-33.

[5]王锦.大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5):21-23.

[6]谷家扬,刘为民.对高校“研究性教学”研究与探索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5):78-82.

[7]王菊,王晶.“对话式”教学与高校研究性教学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7,(1):79-81.

[8]崔小文.因地制宜开发研究型课程及课程资源——关于商洛地区研究型课程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9]孟祥林.美法日研究型课程设置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6):84-87.

[10]阮欣,石雪飞.土木工程专业研究型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120-123.

[11]张伟,唐思贤,郑晓惠,许玲,周忠良.大学研究型课程的建设理念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9,86(4):125-127.

[12]韩春鲜.基于本科生能力培养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思考——以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消费行为课程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66-68.

[13]张学洪.地方理工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4]白少元,王敦球,游少鸿.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整合[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91-92.

[15]成官文.关于环境类工程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1):270-272.

[16]张学洪,张军,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6):37-39.

[17]李子华.研究型课程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J].中国成人教育,2003,(1):78-80.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要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
在校企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