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导读

2015-12-03于凯黄爱梅

政工学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汉武帝司马迁史记

☉于凯黄爱梅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导读

☉于凯黄爱梅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毕一生之力,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生命写就的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全书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五部分,约526000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3000年的中国历史,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著先河。《史记》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

一、司马迁的家世与生平

司马迁(前145~前86),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出身于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建元初年为太史令,学识极其渊博,著有《论六家之要指》,对道、儒、墨、名、法和阴阳诸家学说加以系统评价;以效法《春秋》而论载“天下之史文”为平生的最大理想。这对司马迁的思想发展、人格精神和治学态度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司马迁10岁时就开始学习古代典籍,分别向今文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传》,又向古文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此外还广博地学习百家之学,兼收并蓄。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20岁的司马迁开始漫游全国,在漫游途中,司马迁广泛接触了各地民风,遍访古事,探寻古迹,为将来从事《史记》的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回到京城后不久,司马迁入仕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加深了他对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了解。之后,司马迁又长期扈从汉武帝到四方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地方。这些游历活动,大大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胸襟,也使他更真切地接触到社会生活本身,为他后来从事《史记》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其父司马谈因病去世,临终前嘱咐司马迁,要他完成自己著述历史的未竟事业。元封三年(前108),3年守孝期满的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时年38岁。任职以后,司马迁牢记父亲遗训,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太史令的工作之中,他“绝宾客之知,亡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地从事工作,在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就在司马迁潜心著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却突然降临到他头上。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汉武帝派兵出击匈奴,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孤军深入,遭遇强敌,寡不敌众,矢尽粮绝,全军覆没,被迫投降匈奴。消息传来,朝廷震惊。司马迁同情李陵的遭遇,曾替李陵向汉武帝说情,却因此受到株连,被判“诬罔”之罪,按律当诛。根据汉律,死罪可以用钱赎身,也可以请求以宫刑(腐刑)代替。因为司马迁家贫,“货贿不足以自赎”,只能在死刑和宫刑之间选择。这对司马迁的打击非常之大。为了保持名节,司马迁想到自杀,但又担心自杀之后,《史记》的写作将永无完成之日,父亲的嘱托和自己最大理想,也将无法实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为了完成这部鸿篇巨著,司马迁权衡轻重,最终选择接受宫刑,含垢忍辱,发愤著书。

二、《史记》的创作宗旨

关于《史记》的创作宗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讨并找出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总结人世间古今历史变迁、朝代兴衰过程中所反映的社会治乱之源;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要在历史著述中,体现司马迁对古今世事变迁规律的独特看法。由此可见,司马迁创作《史记》,并非单纯是为了著史,还寄托着他本人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蕴涵着他对社会历史终极规律的不懈探求。

《史记》在中国古代史书中的重要地位,是与司马迁的这一创作宗旨分不开的。正因为有了对“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大关怀,才使《史记》超出了一般的“正史”著作,成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首。而司马迁在著述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超人的“史德”“史智”和“史才”,千百年来也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与推崇,被后世奉为“良史”之楷模。

三、《史记》的体例

《史记》的基本体例,主要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其中:

本纪12篇,主要以历代帝王为中心,概括叙述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帝王政绩,其形式近于编年体,但较为简略。

表10篇,分世表、年表和月表三类,是以时间为线索,综合记录同时发生的各种事件,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以事类为纲,记录了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性质的重要史事及其发展历程,类似于后世的专门史。

世家30篇,主要叙述诸侯列国和一部分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

列传70篇,记载了汉武帝以前的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和各种专业如儒林、货殖、日者、龟策等方面的历史事迹。

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也是全书的总序。

总体来看,《史记》的五个部分,分别具有三种不同性质,即以时间为纲的“本纪”与“年表”,以事类为纲的“书”;以人物为纲的“世家”与“列传”。其中,“本纪”侧重于对整个历史发展线索的纵向梳理,“表”则重点在对历史脉络的横向分析,“书”侧重于对历代制度沿革的整体表述,“世家”和“列传”,是《史记》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以人物为纲,详细记载各类重要事件的发展过程。这五种体例,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通过多线交织的方式,全面系统地叙述了自上古至汉初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

四、《史记》的历史价值

1.《史记》的史学贡献。《史记》一书,全面系统地记载了西汉中期以前约3000年的历史,内容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技、建筑、军事、道德、宗教、民族、民俗、交通、地理、姓氏、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使《史记》成为一部带有百科全书色彩的历史巨著,为后人研究古代各类专史,提供了基础而翔实的素材。

《史记》对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基本方法的贡献,也颇值得注意:首先,《史记》注重对历史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史记》取材,范围十分广泛,既有传世文献典籍,也有当时新发现古书、文物和实物资料;既有司马迁游历天下实地调查的资料,也有来自当事人的口述,甚至包含着不少民间歌谣诗赋、俚语俗谚。其次,《史记》强调秉笔直书的实录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在叙史过程中,注重基本史实的严谨性,不溢美、不隐恶、不以圣人是非为是非,不刻意避讳史实,特别是对汉兴以来的当代历史,敢于大胆批判。另外,《史记》注重“会通”之法,也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古今之变”,“稽成败兴坏之理”,希望通过贯通性的研究,总结历代的历史经验、教训,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古鉴今,以往知来。

2.《史记》的文学贡献。《史记》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它的最高成就,是在实录史事的基础上,开创了刻画典型历史人物形象的传记文学传统。《史记》全书,大约记录了4000多个人物。这些人物,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商人、妇女、游侠、卜者,旁及农民起义领袖、少数民族首领,对3000年间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各色人等,进行了全方位描绘。在司马迁笔下,这些人物往往个性鲜明、形象生动,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人物的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项羽的叱咤风云、直率豪爽;刘邦的豁达大度、机变狡诈;屈原的志行高洁、耿介孤高;信陵君的谦恭平和、礼贤下士;蔺相如的智勇双全、顾全大局;廉颇的忠诚勇敢、敢于认错,等等。不同人物的性格面貌,呼之欲出,成为脍炙人口的典型形象。

《史记》还是一部饱蘸生命激情的作品,其中凝聚了司马迁的信仰、思想和强烈情感,蕴涵着作者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鲁迅先生赞誉司马迁著《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堪称千古不易的论断!

(倪红燕根据《国学经典导读》整理)

猜你喜欢

汉武帝司马迁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汉武帝好推理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树为何名
司马迁拒受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