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年敢举炸药包回乡藏起功臣包

2015-12-02吕民松

雷锋 2015年7期
关键词:范县

文/吕民松

当年敢举炸药包回乡藏起功臣包

文/吕民松

自从河南省委卢展工书记在范县调研发现李文祥以来,5年时间过去了,他的事迹仍不时在互联网上发酵。最近一位网民看了他的故事激动地说:“当年敢举炸药包,回乡藏起功臣包;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工事,小布包包住了共产党人信仰的堡垒。”

2010年初,卢展工提出要看望和慰问几位老复转军人,范县顺便选了距离公路较近的两户人家,其中一户是白衣阁乡北街村87岁高龄的老复转军人李文祥家。

在李文祥家,卢书记盯着条案上方挂着的一幅胸前挂满军功奖章的青年军官画像,向他提出看看他的军功章。老人拄着拐杖走进里屋,从老式桌子的抽屉里拿出一串钥匙,打开一个陈旧的木箱,摸出了一个已经泛黄的小布包,颤巍巍地放在卢书记面前。

看着那一枚枚虽已褪色、但依然闪着亮光的军功章、纪念章,省委书记动情地说:“这就是我们的英雄啊!”

李文祥老人的故事就这样传遍了中原大地。

李文祥1947年参军,1949年入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和平潭岛等10多次战役。

1948年9月20日凌晨,济南战役发起总攻,济南城西的永镇门是李文祥所在83师247团2营6连的主攻方向。战斗打得异常艰苦,6连伤亡很大,担任该连“敢死队员”的李文祥推着装有炸药的独轮车,冒着密集的炮火,机智迂回到城门下,拉响炸药包炸开了城门,我军7个主力纵队从这里冲进城内,攻下了济南城。

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李文祥无比珍视地将一枚枚军功章悄悄包进了小布包收藏起来,这一包就是半个世纪。

1956年,李文祥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总公司当保卫干部。那时的李文祥,雪白的上装,笔挺的裤子,手腕上带着闪亮的手表,每月66.2元的高工资,是令人羡慕的国家干部。在福建,李文祥与闽南农村姑娘陈宝珍喜结连理。

1962年,党和国家发出党员干部回乡支农的号召。回乡支农,就意味着脱离干部身份,变成农民。当时,3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农村生活条件艰苦。李文祥有点犹豫。

他结婚不久的妻子没有北方农村的生活习惯,坐在床边上悄悄的抹起泪来。尽管不愿意,但她心里清楚,回乡支农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是大事。她抹一把眼泪,对李文祥说:“回去吧,你走到哪里俺就跟到哪里!”

李文祥第一个报了名。领导对他说:“你是国家的有功之臣,又是单位业务骨干,可以留在单位。”可李文祥态度坚决,他毅然咬破手指,按下了鲜红的指印。

当年7月,李文祥带着妻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

当年的北街村,到处都是一片片盐碱地。“春冬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村里的老少爷们,认为李文祥打过仗,走南闯北见识多,就推选他当了村党支部书记。

面对这片贫瘠的土地,面对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的父老乡亲,这位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汉子横下一条心:“我就不信,改变贫穷比打仗攻山头还难!”李文祥顶酷暑冒严寒,带领乡亲辛勤劳作,引进新品种,改良盐碱地。

这时,恰逢政府号召推广水稻种植,李文祥得知后异常兴奋:北街村地处背河洼地,适宜水稻种植。为了掌握水稻种植技术,他三下信阳寻访水稻专家,在县技术人员指导下,制订了稻改方案,并主动担任“稻改队长”,带领群众全力推行稻改工程。

种植水稻,水源是个大问题。李文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开挖渠道引黄河水。在当时缺少机械设备的情况下,这可是个浩大工程,也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乡亲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李文祥带领众乡亲用锨铲镢刨,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口凉水,困了就在河堤上打个盹儿。经过一个冬春苦战,引水渠修成了,黄河水流进了那片嗷嗷待垦的土地。

水源解决了,新的难题又来了。当时的北街村村民们根本就不知道水稻是个啥东西,更别说种稻了。李文祥的妻子陈宝珍在南方稻乡长大,育秧、插秧样样在行,她被推选为妇女队长。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乡亲们很快掌握了育秧、插秧技能。

在大伙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两年时间,原本亩产只有一二百斤小麦的低产田,全部种上了水稻,产量也增长到400多斤。村民们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结束了全村吃救济粮的历史。如今,这里的优质水稻全国驰名,范县也成了“国家优质水稻示范区”。

坐落在济南市英雄山下的济南战役纪念馆

稻改成功后,李文祥又带领大伙把村前村后的路修平了、拓宽了,还从村里修了一条通省道的宽马路,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还领着大伙种西瓜、改良玉米、发展小麦加工,经济农业也撒着欢儿往上窜,村民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兜里的钱包也鼓起来了,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可是直到1983年,李文祥才盖起了自己的3

间瓦房。

后来,大家联名推荐他连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文祥婉言谢绝:“我年龄大,文化低,还是让年轻人干吧,我做好配合就行啦。”就这样,他由村支书到副支书,由民兵连长再到生产队长,最后成为社员,“官”越做越小。

妻子陈宝珍,这位当年美丽清纯的闽南姑娘,如今已经年近八旬,50年过去了,因为拿不起路费,她只回过一次南方老家,还是卖了一头猪换来的路费!

李文祥53岁上才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叫李金英。

李金英初中毕业时,父亲已经70岁了,播种时,父亲弓着腰,一步一步艰难地拉着犁,肩膀都被绳子勒破了。母亲在后面吃力地扶着耧,因为力气小扶不稳,一次一次被带倒在地。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李金英决定不再上学了。

李金英出去打工,年纪小没人用,只好跟着父亲下地干活。邻居帮她找了个卖咸菜的活儿。每天,她步行几十里路卖咸菜,脸被晒的通红,手被盐水泡得裂了一道道口子。父亲看在眼里,啥也说不出,只是每天天一亮就把女儿送到大门外,天黑后再站到村口等她回来。

李文祥外出干活,有时会挣个白馒头,就把它揣在怀里,热乎乎的带回家给女儿吃。他说他不喜欢吃白馒头,就喜欢吃窝窝头。女儿知道,父亲说的是假话。

李金英上小学到初中毕业,除了书和文具,父亲几乎没给她买过其他东西,哪怕是一块糖、一个玩具。父亲自己除了剃头和买几盒便宜的烟,几乎不怎么花钱。过年时,人家的大人换了新钱是给孩子们压岁的,可李文祥换来的新钱,除了只给女儿一块钱,其余的是用来交党费的。他说,当年他火线入党时部队领导告诉他,党费都是用在紧急的大事上,新钱好花。61年来,李文祥总是把新钱交给组织,把旧钱留给自己用。

李文祥一年到头就两件衣服:冬天一件黑棉大衣,夏天一件短袖布衫。黑大衣穿了多半辈子,后来破得实在不能再补了,才用它给孩子改成了一条棉裤。李金英利用农闲时去县城打工,学会缝纫技术,挣了点钱,做的第一件衣服,是花20块钱给李文祥做了一件蓝色中山装。尽管做工粗糙,布料也不好,李文祥还是把这件衣服看得很珍贵,只有逢年过节、走亲戚时,他才舍得拿出来穿一穿。

2000年底,邻居的儿子打算春节结婚,可是手头钱紧巴。李文祥听说后,二话没说就把家里仅有的200块钱给了他家。女儿问父亲,你把钱都给了人家,咱家咋过年?他说,咱过年不当紧,人家娶媳妇是大事,遇到难处了咱一定要帮。这年春节,全家没买一斤肉,吃的饺子是纯萝卜馅的。

2005年,李金英表姐夫告诉她说,老复员军人可以到民政局领钱。李金英知道爹的脾气,没敢跟他说,趁他不在家,找出他的复员证,和表姐夫一起到民政局领了钱。腊月二十五那天赶集,她破例多买了几斤肉。父亲看见后就问钱是从哪里来的,女儿只好说了实话。父亲一听,气得指着李金英说:“你咋能这样?!你咋能这样?!”

李金英从来没见过父亲发这么大的火,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就一声不吭地站在那里,任凭父亲数落。娘看不下去了,站起来说:“你发那么大脾气干啥?平时咱家仨俩月不沾肉腥,过年了,

孩子多买几斤肉,过份啦?再说,孩子领的钱也是按照国家规定,该咱领的。当初,咱要是留在城里不回来,咋能这么苦?咱就这一个闺女,看看咱村里的孩子,哪个不比英子过得好……”说着抹起了眼泪。李文祥口气软了下来,他说,“这么大的事,也不给我说一声,咱家不是在福建领着钱吗,咋能领两份?做人要讲良心,不能给党和政府添麻烦呐!”

李文祥老人出名后,很多人都在追问:为什么几十年来他的事迹一直没有被发现?为什么他能够安贫乐道50年?记者们发现,他们翻阅县民政和组织部门的历史档案,涉及老党员、老退伍军人的登记统计,李文祥名字的下面,几乎都是空白。

建国后,党和国家十分牵挂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的生活和待遇,先后于1979年和2001年两次对优抚对象进行全国性普查。几十年来,为了掌握准确情况,县民政局对优抚对象曾进行过12次核查。在这些普查、核查中,李文祥的那段历史始终没有任何记载。

1993年,范县对全县建国前的老党员进行排查,寻访人员到李文祥家里了解情况,李文祥拿出的却是建国后的党费证。2005年,李文祥已年过八旬,家境依然不宽裕。这一年,国家对建国前的老党员再次进行普查,为他们发放生活补助费。组织部门找到李文祥时,他拿出的仍旧是建国后交党费的小册子。

2009年,范县民政局开展“红色记忆、追忆英烈”活动,广泛收集建国前后的英模资料,筹建县“英烈纪念馆”。当时组织力量对全县的优抚对象做了详细摸底调查,内容涉及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工作情况以及战斗经历等。李文祥老人在他填报的表格中,只填了本人的基本情况,对参加的各种战役和家里的困难,却只字没填。

十几年来,范县先后多次遭受旱、涝等自然灾害,为了做好救济、救助工作,民政部门对前来反映生活困难的每一名优抚对象,都进行了登记。在这些登记册里,一次也没有出现过李文祥的名字。

历史档案的空白,往往意味着档案主人的简单与平凡,可李文祥老人的空白,却书写着无言的非凡,无声的震撼!

就是那次省委书记的偶然造访,人们才从李文祥的一摞证书中,找到了他确切的入党时间——1949年2月火线入党。看到一枚枚军功章和解放前的入党证明,民政局的同志不解地问李文祥老人:“您老为什么不早点说出那些真实的情况啊?那可以早点享受到应得的待遇啊!”

老人回答很平静:“想想死去的战友,我很知足,不需要什么特殊待遇。”

“文革”结束不久,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辗转来到范县,专门为李文祥落实待遇。当时,他家只有两间破草房,一张床、一张桌子和最基本的生活用品。看到昔日的同事家境如此清贫,福建的两位同志眼睛湿润了,他们紧紧抓住李文祥的手:“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组织已经决定恢复你的干部身份,请你回福建工作。” 李文祥十分激动:“没想到,真没想到,这么多年了,组织还惦记着我呢。”随后又平静地说:“我在农村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再说,我是生产队长,村里的群众也需要我。要是大家都去富的地方,穷地方没人来,那不就更穷啦?!”

1984年,民政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退职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工作。为了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落到实处,福建的同志再次专程来到范县,为李文祥发放了生活补助费,以后每季度给他寄一次。时隔不久,范县民政局也根据相关政策,给李文祥办理了定期生活补助。他知道后,立马拿出福建方面给他寄来的生活补助费凭证,找到民政部门说:“福建给我发着钱呢,咱不能昧着良心拿双份,让国家吃亏啊。”

浮躁的社会,因为你,变得清澈而宁静。

(责任编辑:申明鑫)

猜你喜欢

范县
《郑板桥与范县旧知书札》民本思想之探析
刘勇作品赏鉴
范县
阵痛迎重生 风雨见彩虹
——范县老城至新区定线微客转型升级记
以学识说话 让专业领航
课改佳言录
“范式课改”带给我们的思考
范县总投资57.8亿元 32个项目集中开工
精准定位,助力精准扶贫
省科协调研组深入范县进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