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中见长”乃极致

2015-12-02姚志华

政工学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刘亚楼暗室司令员

☉姚志华

“短中见长”乃极致

☉姚志华

近日,偶读一则毛泽东用人的故事,很有感触。1949年4月,解放军靠着木船、舢板,百万雄师过大江,展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毛泽东认为,大无畏的精神不可少,拥有一支正规的海军更重要。于是他火线征调时任四野12兵团司令员的肖劲光入京,担任海军司令员筹建新中国海军。肖劲光虽带兵打仗多年,却跟海军没什么瓜葛,甚至还是一只“旱鸭子”,连坐船都晕。同样的事,还发生在时任四野参谋长的刘亚楼身上。刘亚楼从军几十年从未跟空军打过交道,甚至还有晕飞机的毛病,每次坐飞机都吐得不行,但毛泽东仍然任命他为新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员。结果,肖劲光和刘亚楼也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短短几年时间,就让新中国海空军的力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迅速壮大。

看完故事,不禁为毛泽东“短中见长”的用人胆识和才能称奇叫绝。毛泽东为什么非要让晕船的肖劲光担任海军司令员、让晕飞机的刘亚楼担任空军司令员呢?“挽弓挽强,用人用长”本是用人之常理,毛泽东为什么偏偏要反用其短呢?后来,毛泽东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当一个人把他最大的弱点克服了,这个弱点就会反过来成为他最强的一点,而且在转变的过程中,有了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以后对任何困难,他都会游刃有余。”

作为领导者,能用人所长,已经不易;会用人之“短”,更难能可贵,更能彰显领导者的智慧与魄力。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说过:发现并运用一个人的优点,你只能得60分;如果你想得100分的话,就必须容忍一个人的缺点,发现并合理利用他的缺点和不足。但长期以来,扬长避短的用人方略已在众多领导者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在这种思维定势下,领导者常常把下属的短处看成是“出了窑的砖——定型了”。其实,长与短并不是绝对的,没有静止不变的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短。长与短都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向对立面转化,长的可以变短,短的可以变长。这种长与短互换的规律,是长短辩证关系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部分,而且有些短处恰恰蕴含着某些长处。比如,有人性格倔强,固执己见,但他往往同时颇有主见,不会随波逐流,轻易附和;有人办事舒缓,手里出活慢,但他同时往往办事有条有理,踏实细致;有人性格不合群,经常我行我素,但他同时可能有诸多发明创造,甚至硕果累累。领导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短中见长,善用其短。

善用人短者的成功例子自古不鲜见。清代的孙嘉淦,性情古怪,行事固执,人皆见其短,以为不可录用。雍正帝却任命他为御史,并且说我用的就是他的短处——固执、不懂人情世故。孙嘉淦之短果然发挥作用,被誉为敢言直谏、匡正时弊的一代名臣。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犹如司机驾驶着失控的车辆一样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让盲人来干这种工作,柯达公司感到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便将暗室职员全部换作盲人。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盲人带来了就业机遇,还给公司增加了可观的利润,真可谓一举数得。

人非全才,必有短处,有短之存必有用短之术。部队官兵来自天南海北,性格特点各异,能力特长不同。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看问题、用人才,尤其要摆脱用人理念僵化死板、用人标准封闭单一的羁绊,不能总是用老眼光、旧模式,过于挑剔、求全责备,不能因为某人身上存在短处就把人“看死”。要善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用人,以对事业负责、对官兵负责的态度,准确、辩证、客观地分析每一个人的长和短,善于短中见长,敢于用人之短。唯有从善用人长发展到会用人短、化短为长,才能达到用人的高境界,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单位呈现人才辈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刘亚楼暗室司令员
刚柔相济的刘亚楼
超高耐受功率暗室性能分析与设计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纪实
1965年开国上将刘亚楼的葬礼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纪实
一光可破
刘亚楼摆迷魂阵智取天津
卫星导航专用暗室测试环境建设研究
传奇上将杨成武
暗室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