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夕格羌人的第五次迁徙

2015-12-02高屯子文图

四川文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永顺羌寨耕牛

○ 高屯子/文图

2009年4月18日,我静坐在永顺家的火塘边,用手机向远在都市的几位朋友发出这样一则短信:

山寨通讯社消息:岷江上游高山之上的汶川县龙溪乡夕格、直台两个羌寨的七百多位村民,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到来之前,将尽数迁往成都以西约一百公里的邛崃南宝山原劳改农场。男女老幼一同前往,牛马牲畜不得内迁。今日,两寨青年人己开始变卖家畜、耕牛、粮食,老人们则纷纷陷入即将永远离别旧居、祖坟、家神的伤痛,三位老年释比注视着世代相传的释比法器,沉默不语。

在此之前的十多年间,我在高原放浪久了有些寂寞了,便喜欢用手机给身处都市的朋友们,发送一些空灵静寂的文字。这些文字,总能唤起大家对远离尘嚣的山野和自由之旅的向往与回应。而现在书写这则文字平淡且有点“搞笑”的“山寨新闻”,书写者与阅读者的感受,想必都非同以往。

从垮坡到夕格,在陡峭的山路上爬行两个多小时,在永顺家的火塘边坐下,便觉双腿隐隐作痛。永顺的父亲贵生,将长长的烟杆伸向噼啪燃烧的火塘,点燃他自种的兰花烟。兰花烟浓烈的气味与松枝燃烧的清香,以及烟火熏烤下的腊肉气息又一次混合着,在火塘四周弥散开来。

看见暖色的火苗在贵生不断鼓腮抽烟的脸上跳动闪烁,不禁想起两个多月前,“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第一个除夕之夜,也是在这个火塘边,也是这样静静地注视着闪烁的火苗轻舔在贵生沧桑的脸上,听释比贵生娓娓讲述着关于夕格,关于夕格羌人的故事——

“听说我们的祖先,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西北草原。后来由于战争,迁到了岷江上游的深山峡谷。我们夕格这支人来到龙溪沟,就在崴孤这个地方定居下来了。在这里居住了几辈人,战争渐渐少了,雀鸟乌鸦又多了起来,比人还多。我们每年辛苦劳作的庄稼地,都被那些雀鸟乌鸦糟践得不成样子。吃不饱肚子,我们就迁到了东路的石泉、油溪、白岩。可能就是现在的北川、土门这些地方。但这些地方的猴子又很凶,比崴孤的乌鸦还多还凶。后来有人回夕格打猎,子弹袋里的青稞籽掉在了野猪拱过的地里,下半年再来时,发现青稞长出了一柞长的吊吊(穗)。夕格的土地变得肥沃乌鸦也少了,我们就又迁回了夕格,大家分散居住在了崴孤、大寨子、牛场这几个地方。在这里生活了两代人后,靠近树林的崴孤、牛场这两个地方的野猪、老熊又凶起来了,每年的庄稼不等你去收,那些野猪、老熊早帮你收得差不多了。所以你看崴孤和牛场现在是个空寨子,都迁到了现在的乱石窖、麻地头、新寨子了。我们家是几年前才从牛场迁到现在这个乱石窖的。”

“总共迁了四次!第一次是战争,第二次是雀鸟乌鸦,第三次是猴子,第四次是野猪老熊……”

“经历这么大一场地震,才过半年,我们就又可以在家安安心心过年了。这要感谢我们的政府,感谢那么多的好心人,我们也不忘我们的神。昨天,我们到崴孤神树林去敬了神,你看这次这么大的地震我们夕格只死了一个人,就是我的大女婿,他是在山下的路上……今天,我们又在楼顶纳萨敬了天神,到房前房后去敬了水神、羊神,在家里敬了家神,家里十二尊神都敬了。正月初八全寨子人一起敬天神点天灯。天灯点在一根三丈三尺高的杉木杆上。”

“春天你们再来吧!那时整个山沟都是歌声,春耕时犁地的牵牛的人一起给耕牛唱歌。你看这里的地都就巴掌那么大,又陡,要给它唱歌它才会好好给你耕啊!用心唱,耕牛会听得泪流满面的。”

“春分这天大家在家休息,都不上山,不进树林。这天是所有雀鸟、野兽恋爱交配的日子,不能去打扰的。”

…………

两个月之后,春天依旧来临,整个龙溪山谷的山花依然如期绽放,但高山之上的夕格、直台两个寨子,耕者唱给耕牛的歌声,却在2009年4月18日这天,戛然而止。弥漫在鲜花与歌声中的春播景象,现在只能在想象中一次次展放。

夕格不通公路,但几年前已有了电视。通过被村民们称为“锅盖”的卫星信号接收器,通过电视屏幕,夕格村民目睹并感受了这个世界的种种纷争、灾难、便捷与享乐。每个人面对灾难的反应与感触千差万别,但对便捷与享乐的向往,却大抵相同。对于大多数夕格人来说,满世界都是汽车、火车、高速公路……,而夕格至今连机耕道都没有一条,日常所需的一切卖出买进都得靠人背马驮,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但现在要永远离开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山寨,所有夕格人,特别是老年人都面色凝重,沉默不语。对我而言,记录夕格羌人经历大地震之后恢复元气,重归田园牧歌生活的拍摄计划,也将随着这片山野春耕歌声的止歇,而转向他们再一次的迁徙历程。

图片的故事:

一、2009年5月6日,离"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还有6天,汶川县龙溪乡夕格羌寨的杨永顺全家,就要和世代居住的羌寨,和这座长年相守的房屋告别了。现在,全家人到去山下的东门口与夕格、直台两寨的七百多名男女老幼会合,然后一同乘车前往他们新的居住地:邛崃南宝山。前排右二就是永顺,他的身边是弟弟杨永学。永学腿有残疾,先前在家放羊,“5·12”地震后经人介绍,去了郫县一家工厂打工,现在请假回来帮助家里收拾东西。后排是永顺61岁的父亲杨贵生,和比父亲大16岁的大伯杨德才,两位老人背上的麻袋里装的,是杨家世代相传的各种释比法器。前排左边是永顺的母亲余秋珍,和妻子王彩文。永顺母亲脚下和手中口袋里装的,是他家那只每日准时打鸣的公鸡,和终日蜷伏在火塘边或贵生怀里的那只小猫。永顺7岁的儿子杨有理,已经跑下山看汽车去了。永顺右手牵着的是五岁的女儿杨群星。在小姑娘稚嫩的脸上,我们还读不出关于迁徙、离别的滋味。

二、2009年4月18日,我静坐在永顺家的火塘边,用手机向远在都市的几位朋友发出这样一则短信:山寨通讯社消息:岷江上游高山之上的汶川县龙溪乡夕格、直台两个羌寨的七百多位村民,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到来之前,将尽数迁往成都以西约一百公里的邛崃南宝山原劳改农场。男女老幼一同前往,牛马牲畜不得内迁。今在沉重的鼓点恭敬的颂辞深情的吟唱中,全寨人向蒙受世代生养之恩的山神与祖先庄严告别。

三、永顺从山下上来,说在周乡长和陈组长那里得到了确切消息,政府己作出了最后决定:将夕格和与夕格隔山相望的直台村700多位村民,尽数迁往成都以西约一百公里的邛崃南宝山,男女老幼一同前往,牛马牲畜不得随迁。贵生正要出门去做法事,永顺就带回了这个不知是好还是坏的消息。不再爬坡上坎,肩扛背驮,出门一招手就能乘车的生活人人向往,但要永远离别夕格的山神、水神、树神、羊神、家神,离别深眠在山野间的祖宗,真是让人难以割舍。

四、在沉重的鼓点恭敬的颂辞深情的吟唱中,全寨人向蒙受世代生养之恩的山神与祖先庄严告别。从崴孤山头回到家里,贵生从神龛里恭恭敬敬地请出了一具象征释比祖师的金丝猴头骨。每次特别重要的祭祀完成之后,作为祭祀主持者的释比,都要向头骨供献作为牺牲的牛或羊的内脏,并用一层红纸,围绕头骨仔细包裹。贵生此生是第一次给头骨包纸。从纸的厚度来看,这具金丝猴头骨,在贵生这一系释比传承中,可能已历经好几代人了。我问贵生:“杨伯,这个头骨是不是最早来到夕格的那位祖师传下的?”贵生并不言语,只是点点头,一脸肃穆。

五、这是2009年5月7日,我在茫茫群山之上的直台羌寨拍下的最后两个镜头:陈玉香终于说服了她的婆婆和大家一起迁往邛崃。现在,她怀抱一只公鸡,身背整个地球,离开了她生活了43年的祖屋。在她身后,是最后离别村寨的马群香母女。看见女儿从己空无一人的寨中走来,马群香停下脚步,抹一把离别的泪,向世代居住的直台羌寨,投下最后一眸。第二章[羌寨深谷高山]

六、大地震对于深山之中的陈家坝乡平沟村的伤害,与不远处的陈家坝相比,就要轻一些了。所以震后不久,朱文全老两口又和其他左邻右舍一样,很快就又回到了往日的平静生活。劳作之余,老两口喜欢做一些诸如逗逗小狗、帮助猪啊羊啊寻找伴侣、繁衍后代这样的事情。

七、中国民间有句话叫“鳌鱼眨眼地翻身”。认为地球是被一条巨大的鳌鱼支撑着的,如果鳌鱼的心里或身体哪儿不舒服,眨眨眼,地震就发生了。为了不让鳌鱼眨眼地翻身,茂县三龙乡合心坝村的村民,邀请了一位神女,坐在鳌鱼背上压住鳌鱼;安排了一名壮汉,手握绳索牵着鳌鱼。但2008年5月12日这天,神女和壮汉也许稍一走神,鳌鱼便趋机眨了眨眼,大地也因此翻了个身。就是鳌鱼的这一眨眼,让66岁的杨正贵和他的妻子杨有富,和这个世界的许多人一样,领略到了什么叫天崩地裂,九死一生。从经历地震的汶川县雁门乡回到老家合心坝,夫妻俩首先便来祭拜观音庙,和庙旁的神女镇鳌鱼。夫妇俩坚定地认为,这次大地震,并非无缘无故,并非和我们日常的所作所为没有关联。两人相信“一切法从心想生”,相信万事皆有因果。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夫妻俩向我讲述了一段亲眼所见,就发生在观音庙前的一段故事:1958年农历6月19日观音会这天,本村“大跃进”运动的青年积极分子张天全(小名火生),带人冲进观音庙,把观音菩萨塑像打翻在地并抛下山崖,自己还穿上从菩萨身上撕下的红衣嬉笑怒骂。到了第二年农历6月19日这天,村民们正在观音庙前山崖下的玉米地里除草,忽然有人发现一只形如豹子,通体红毛的走兽,在观音庙附近的青杆林中行走。火生见了豹形红兽,说声“豹子腰杆麻腰杆”,便操起一把锄头追打上去。追到观音庙前,红兽忽然回身迎上前来抱起火生,前肢一展,将火生扔下山崖。众人跑到崖下看时,火生已仰面暴亡。

八、我的好友毛明军(克木杰)终于出场了。但他一出场就愁容满面、忧心忡忡。因为他刚陪我回到老家,便发现原本恭敬放置在房屋高层的耕牛头骨、避邪面具,现在被弃置在了墙角野地。政府施行退耕还林和灾后重建政策,为高山之上的埃溪五寨,在河谷地带的原松潘林业局住地附近,安排了重建新居的土地。村民们忙于去河坝建房,忙于向山下搬运沙发、电视等东西,便顾不得这些耕牛头骨和避邪面具了。毛明军现在世界自然遗产黄龙风景区工作,十多年来,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到羌文字的创制、多声部音乐的搜集整理等羌文化的发掘与建构中。但被他视为珍贵"羌"文化遗产的,比如这栋明代羊部落土房;比如“力莎”这样的多声部古歌;比如对耕牛、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感恩情怀……,眼下都不如电视、手机和都市消费生活,更让乡亲们着迷。毛明军很希望自己的父老乡亲,在适当享受现代文明的便捷时,也能享受到古老文化对身心的照顾。但现实与理想很难牵手并行,自己所能做的,仿佛只能是写点东西,婉转地发出一些充满真情,却又极其微弱的声音。

猜你喜欢

永顺羌寨耕牛
耕牛和农民
寒池
戒烟
九九歌
马永顺永远守护大自然
有趣的羌寨婚礼
冬去春来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包公巧断牛舌案
守望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