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析“生彘肩”之“生”字

2015-12-02马陕

文教资料 2015年21期
关键词:鸿门宴

马陕

摘    要: 《鸿门宴》是史学巨匠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著名章节,也是影响历史演变的一次政治斗争。众人对文中“则与一生彘肩”中“生”字的理解有多种释义,本文从原文出发,结合逻辑思考,分析这些释义的得与失,认为“生”应理解为“完整的、未分割”更符合作者的意图。

关键词: 鸿门宴    生彘肩    释义    作者意图

《鸿门宴》是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一次著名宴会和政治争斗,家喻户晓,中外驰名,也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必选篇目之一。历代学者和文人对其研究颇深,甚至到了咬文嚼字的地步。其中对文中“生彘肩”中的“生”字人们看法不一,有众多理解和释义。哪种释义才最接近作者意图?是最恰当的呢?笔者尝试对“生彘肩”多种释义进行剖析,谈谈自己的理解,以资商榷。

《史记》是一部史书,也是文学巨著。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在阅读《鸿门宴》时既应该把它作为真实的历史记载看待,更应该承认司马迁高超的文学表达手法,如叙事精炼生动,写人传神如生等。基于此,笔者认为对“生彘肩”的认识应从原文出发,结合今人的逻辑逻辑思考,才可能把历史真相最大限度地还原,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现今人们对“生彘肩”的“彘肩”争论不大,主要在“生”字。“生”字理解现在主要有这样几种:(1)生的,与熟对应;(2)半生不熟;(3)熟的没加工过(加调料和切割)的。(4)做好后先留一部分待用;(5)同“胜”字,意为又肥又香;(6)系“全”字的误写等。

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笔者谈谈对这六种释义的认识。

第一种释义是把“生”字理解为全生,没进行过任何烹饪上的加工、制作。古时注疏《史记》的三家注都没做注释,可能他们都持“全生”的理解。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对“生”字的解释为:“(三)不熟的,与‘熟相对。”例句恰恰是“则与一生彘肩”。这一释义影响甚大,如后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持此说[1]。此释义的产生是由于“项羽故意用生彘肩试探樊哙,或项羽手下不满樊哙动粗闯帐故意给生的彘肩”的理解。对于“生彘肩”,最早提出疑问的是清代学者梁玉绳,他在《史记志疑》中对此描述提出怀疑,说:“生字疑误,彘肩不可生食,且此物非进自庖人,即撤自席上,何以生耶?孙侍御云:蓋故以此试之也。”[2]这里提出了“试探之意”,但有明显不妥。首先,项羽对樊哙的态度是由戒备到礼遇和赞赏,称为“壮士”,赐酒赐肉,赐酒在前赐肉在后,如果试探也应从酒开始,那么怎么会有用生肉试探樊哙呢?其次,军中纪律森严,连范增欲杀刘邦还要数次“以目请示”项羽,其他人怎么敢用“生彘肩”报复樊哙闯帐呢?三是“生”和下文的“啖”字冲突,不合逻辑。“啖”字有美味和好吃之意,给食者带来愉悦之感,吃生的肉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何况樊哙也是个烹调狗肉的高手,司马迁断不会用“啖”字描写樊哙吃生肉的情景。

第二种释义也可以找到依据。王伯祥《史记选》注:“彘,胛也。彘肩。猪蹄带肩胛者,即是一条整腿。下云‘生彘肩,那么竟是‘一条没有煮熟的生猪腿。”我们今人食肉,可以烹制八分熟、九分熟、全熟等,古代项羽、刘邦有没有这样的饮食爱好呢?无法得知。但从前文和逻辑分析宴会是早有准备的,军中庖子必然是准备充分,岂能把“半生不熟”或八、九分熟的彘肩预备给客人吃呢?除非他知道刘邦等人的食肉习惯,这近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如果当时项羽军中习俗都是食用“半生不熟”之肉,司马迁也无需在这里用“生彘肩”表达自己特定的意思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菜肴烹饪已进入精细、讲究的阶段。在《论语·乡党》中,孔子就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孟子所谓“鱼者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食指大动”的故事反映当时上层社会追求美味菜肴的高级享受。孔子还对饮食提出许多要求,如“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3]。意思是煮得半生不熟不合要求(失饪)的菜肴不吃;不是一日三餐的时候,不吃饭;肉类等如果切割不正规,不合要求,就不吃它;当时的菜肴还是以蒸煮为主,如果没有调料当然没味道,故也不吃;肉虽然很多很好吃,但不易消化,所以不要多吃,以免伤身体。孔子时代就有这样的食肉标准,可想秦末也自然不会吃不熟的“彘肩”了。鸿门宴举行时秦朝已灭,战事刚歇,项刘两军有条件讲究吃喝,是不会吃不熟的“彘肩”的,由此可见释义二是不合适的。

第三种释义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生”字有“新鲜的”意思。人们在古书中找到了证据,如《诗·小雅·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干肉为脯”。这里“生刍”和“生肉”是“鲜草”和“鲜肉”。人们经常在饮食上把食材做熟即用为“鲜”,存放一些时间为“陈”。“生彘肩”就是刚刚煮好备用、没有切割和加调料的猪前腿。第四种释义也可以找到依据。钱钟书先生《管锥篇》:“又按史绳祖《学斋占毕》卷二记成都华严阁下饭僧事,有云:‘未食先出生,盖《乡党》所谓‘必齐如也,未食而拨出少许谓之‘生,吾乡人今语称未食而先另留者曰‘生剩饭、‘生剩菜,以区别于食后残余之‘剩饭、‘剩菜。”[4]这段话常被作为“生彘肩”是“做好后先留一部分待用”证据使用,樊哙闯帐,项羽赞赏他并赐他未动食的熟猪腿(而不是残羹冷炙)。

上述两种释义看似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认为并不是历史的真相。我们依据上下文,结合逻辑可以得到这样的事实判定:刘邦听从项伯建议赴项羽军中请罪是肯定的,项羽设宴招待也很清楚,军庖得到命令,准备充分,煮了数条“彘肩”。主宾落座交谈后上酒上菜。上“彘肩”时是整条上还是分割后上呢?笔者认为“彘肩”很大,显然不可能一人一个,也不符合我们祖先就有的“食不厌精”的习惯,所以应该是分切后上的。樊哙闯帐是突然事件,项羽当然也不会“事先预留猪腿”给他了。所以三、四两种释义也不能完全说通。

作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先看《鸿门宴》中这段原文: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这段文字中“斗卮酒”和“生彘肩”中的“斗、生”字只出现了一次,可见司马迁在这里关注、强调的是事件而不是事物。司马迁是语言大师,他笔下项羽赏赐的话语都是“赐之”四字句,整齐划一。他的属下先是“与斗卮酒”。“斗卮”,据陈文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云:卮,是酒具,多用木片卷曲制成,故亦称为“圈”。《礼记·玉藻》郑玄注:“圈,屈木为之,谓卮、堎之属。”除木制的卮外,还有用铜、银、陶制成的卮,容积也因大小不同而有差别。马王堆西汉墓遣策和器物铭文记载的卮有小卮、二升卮、七升卮和斗卮等[5]。因此,“斗卮”是一特大杯之意,今人估计大约是相当于2000毫升,如果以750毫升一瓶计相当于2.7瓶啤酒[6]。樊哙能片刻间喝下这么多酒吗?日本学者泷川资言认为“斗”字蓋衍字,因为下文“斗”字不再出现了[7]。笔者认为古今不乏能喝善饮之人,秦时酒的度数很低,大概是2、3度的样子,喝2000毫升对于屠户出身的武将樊哙是不成问题的。“斗”字无论是出自史实记载还是文学描写手法,都是可以信服的。那么下文中的“一生”字恰恰与“斗卮”对应,怎么能有(3)熟的没加工过(加调料和切割)的、(4)做好后先留一部分待用、(5)同“胜”字,意为又肥又香之意呢?这里“生”字只能起到量的意义。余行达先生在《〈鸿门宴〉注释商榷》[8]中认为“生”字系“全”字之误,应作“全”解,是“整块、未分割的”意思,是非常有道理的。《鸿门宴》一文中误写的字还有别处,如张良所说“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与刘邦对项伯所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两句中,“背项王”写的是正确的“背”,“倍德”中的“倍”却是“背”的同音别字。距离如此接近的文字中司马迁用两个字表达同一意思,误写是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史记》撰写的年代,书写靠手持毛笔在竹简或木简上进行,将“全”字少写一捺而成“生”字,是完全可能的事情。除此之外,“生”字还有通假“牲”字的说法。《论语·乡党》曰:“君赐生,必畜之。”邢昺疏:“君赐生必畜之者,谓君赐以牲之未杀者,必畜养之,以待祭祀之用也。”邢昺以“牲”训“生”,可见“牲”、“生两字是可以通用的,而“牲”字,《说文》:“牲,牛完全也。”“牲彘肩”也指的是完整的、未分割的猪前腿。近来有人从别的角度释义“生彘肩”,如“但就其故事情境、人物性格和某地方言中‘生有‘很大之意来分析,‘一生彘肩中的‘生解释为‘很大更为合情合理”[9]。无论是“完整的、未分割”还是“很大”,释义都是很相近的。我们设想当时情景应该是这样的:项羽下令赐“彘肩”,整条彘肩没有合适的器物盛放,樊哙只好把彘肩放在盾上,切而啖之。司马迁用“斗卮”和“一生”既刻画出了樊哙吃喝中表现出的豪气形象,又吻合了宴会的激烈交锋,是很高明的写作手法。

蔡柏仁先生在《关于“生彘肩”》一文认为“生”与“胜”同,可解释为“又肥又香”,这里强调了肉味,与上下文并不协调,和司马迁的意图是有偏差的,故认为不是“生”字的本意。综上剖析,笔者认同余行达先生的说法,认为“生彘肩”中的“生”字应该是“全”字的误写,或是“牲”的通假字,前者的可能性最大,是“完整、未分割”的意思。

史学巨匠司马迁忍辱负重,耗费毕生心血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功绩彪炳千秋,然而口头流传颇多,史料庞杂繁芜,工作艰巨,耗费经年,纰漏之处在所难免。北宋刻本出现之前,《史记》手工抄录,一些字句与原著已经略有出入,刻本出现之后人们又增删篡改,所以传至今日,肯定有一些令人疑惑之处。所幸文人学者和大众对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非常热爱,思疑解惑,提出不少见解和释义。笔者不才,尝试剖析关于“生彘肩”的种种释义,以求尽微薄之力解开史书内容的真相,还原当时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妥之处,请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第13版:342.

[2]梁玉绳.史记志疑[M].中华书局,1981(第1版):202.

[3]论语·乡党[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第2版):157.

[4]钱钟书.管锥篇(二册).太平广记,21条.

[5]陈文华.农业考古.2008.02.

[6]刘德增.秦汉衣食住行[M].中华书局,2015(第1版):177-178.

[7]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1版):436.

[8]余行达.鸿门宴.注释商榷[J].四川师院学报,1979.03.

[9]简芳芳,刘勇.鸿门宴中“生彘肩”词义辩证浅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04.

猜你喜欢

鸿门宴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浅析《鸿门宴》中的人物个性特征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
“鸿门宴”
心太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