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阳县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2015-12-01陈兴旺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资源融合

陈兴旺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城市管理系,安徽 滁州 231000)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把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该文件将旅游业重新定义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政府重视旅游业的经济社会功能与作用。在国务院发布的另一份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了“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的要求,随后文化部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以融合发展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任务。

1 凤阳县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凤阳县旅游资源丰富,古时就有凤阳八景之说。1991年以来,凤阳县先后开发与开放了明皇陵、明中都鼓楼、龙兴寺、韭山洞、禅窟寺、卧牛湖、小岗村及狼巷迷谷等旅游景点,另外还有未开发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城遗址。目前凤阳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即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处,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一处(即小岗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旅游业的发展增速较快,年增长率逐年提高,下图1是近5年凤阳县接待旅游人数(曲线1)与旅游总收入(曲线2)的基本情况。

2010年~2014年间,凤阳县年接待旅游人数平均每年增长约35.1%,旅游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约43.4%。

伴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凤阳旅游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凤阳县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以下问题,制约了全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构不合理。凤阳旅游资源丰富,但以侧重文化旅游资源推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开发不足,且凤阳县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还是以依附于一个个独立、分散景点的初级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和多角度开发。

第二、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特色旅游产品及核心竞争力不足。凤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过于粗放,没有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没有打造出精品旅游路线。

凤阳县旅游产业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忽视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凤阳县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未能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事实上,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产业是否发达,关系着当地旅游产业的兴盛与衰落,能否充分而又合适地开发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产业是否繁荣有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2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可概括为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重组型融合发展模式和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三种[1]。

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是指一个产业的活动环节向另一产业不断延伸,进而模糊和打破各自产业的边界,最终实现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可将延伸型融合模式依延伸方向不同而分为两种:旅游产业向文化产业延伸融合模式和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延伸融合模式[2]。这种融合模式主要是指将各种文化基地、文化产业园等变为旅游地。

重组型融合发展模式这种融合发展模式是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原有价值链解散,打破产业间的界限,然后通过新的构造形式将两个产业各自的中心环节与重要产品重新组合,形成一条全新的产业链,生产出新的旅游产品,在产业活动重组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3]。节庆和会展是文化和旅游产业重组型融合发展模式的最佳例子,在全国各地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青岛啤酒节、绩溪家朋乡油菜花旅游节等。

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是借助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将原本属于旅游产业的价值链环节部分或完全地渗透到文化产业中(或者反过来),促使它们相互交叉融合,这样就会产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如芜湖方特、常州恐龙园、迪斯尼乐园等,就是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渗透融合发展模式的例子[4]。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利于旅游资源文化形象的推陈出新。如在几十年前,人们通过电影《刘三姐》了解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因此桂林旅游业的热度很高,闻名天下。然而在新时代新的文化背景下,全国各地许多更具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被开发出来,旅游者们的欣赏观念也有了一定变化和提升,于是桂林旅游产业又在原有刘三姐文化形象的基础上,设计采用山水实景演出的形式拍摄了《印象·刘三姐》,取得了轰动效应,为桂林山水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这正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而结出的硕果[5]。

3 凤阳县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分析

3.1 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

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有两个方向,即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旅游产业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适合凤阳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现状的主要是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这一融合模式主要适用于韭山洞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与明朝历史遗迹景区的进一步开发。

韭山国家森林公园也是国家地质公园,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狼巷迷谷、AAA级旅游景区韭山洞等著名景点,还有卧牛湖这一颗凤阳的明珠,同时公园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景区内有千年古刹禅窟寺,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如下图2所示:

韭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凤阳县县开发最早的旅游景区,也是最有名气的景区之一,但目前景区的旅游产品多为观光型,缺少文化体验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韭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凤阳县拥有地方民俗戏曲文化资源与佛教文化资源,应推动其向旅游业延伸发展,比如可以通过在韭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各景区内举办凤阳花鼓表演、大型佛教庆典及仪式等文化体验项目,增加景区的文化吸引力和内涵,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到来。

3.2 重组型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重组型融合发展模式的主要产品形式是节庆与会展,凤阳县可以着力发展节庆产品,而凤阳周边一些地区所办的各种节庆活动,可以为凤阳县提供宝贵的经验,比如淮南豆腐节、合肥龙虾节及盱眙龙虾节等。

事实上在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重组型融合发展方面,凤阳县政府也做出了一定努力,2006年,县政府创办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之后每两三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了四届,虽然还存在种种问题,但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凤阳县招商引资做出了贡献,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重组型融合发展的一个例子。此外,还可以发挥本地其他资源优势,积极举办明文化旅游节、桃花水母节等节庆活动,丰富凤阳县的节庆旅游产品体系。

3.3 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

三种类型的融合发展模式中,渗透型融合发展的程度最深,实现的难度也最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及智力支撑。现在凤阳县周边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这样的融合尝试,比如蚌埠市投资兴建了“花鼓灯嘉年华”,尝试将现代休闲旅游产业与传统非遗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凤阳县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出这样的尝试,如下图3所示:

首先,可以选择旅游产业向文化产业渗透发展的模式,同网游公司、动漫公司及影视公司等文化产业公司合作,将凤阳县的旅游资源如明初历史文化遗址及相关种种历史传说数字化,改编成网游或动漫影视等。其次,凤阳县还可以选择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渗透发展的模式,以当地古迹为依托,吸引投资,建立明文化主题公园,将花鼓文化、凤画文化等也纳入其中。通过对凤阳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得知,旅游局已经准备与浙江亮剑影视(杭州)有限公司合作,在凤阳县殷涧镇将进行凤阳县大明文化园项目,该项目包括明园、明廊、明庄、明堤、明城、明湖、明文化广场等七大区块,项目规划总占地2000亩。

4 凤阳县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改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成熟的旅游地必然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相关周边设施,如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推进凤阳县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应把改进旅游基础设施作为前提,但凤阳县在这方面的成绩却并不好。首先要改进道路交通问题,并规划建设旅游景点周边各档次的宾馆和酒店,其次对电力和通讯等设施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与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相配套。

4.2 科学规划,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凤阳县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将它们开发成富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产品,这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6]。编制具有较强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全县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在规划中要重视对凤阳文化形象的定位和塑造,以指导凤阳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凤阳县旅游信息化服务规范》,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员队伍,全面提升凤阳县的旅游形象。

4.3 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

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主要是指旅游资源以及相关旅游设施为旅游者提供的有形实体的观赏和无形服务的感受所包含的文化含量的程度和水平,其展现的文化含量的程度和水平越高,品位就越高,与之对应的,其开发价值和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因此要提高凤阳县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7]。

4.4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旅游资源和其他任何资源一样,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特别是凤阳县的重要自然旅游资源有漫长的生长周期,如韭山洞石灰岩溶洞、狼巷迷谷石灰岩溶地貌,都是经历了上亿年的地质过程才形成的,一旦破坏,几乎不可能恢复;而人文旅游资源,如明中都城遗址、明皇陵等文物古迹,则具有独一性,如果有所损失,就无法弥补了。因此对于凤阳县的旅游资源我们要把握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保护是基础和根本,我们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任何“杀鸡取卵”式的无节制的开发方式,不仅祸延子孙,也会殃及当前[8]。凤阳的一些旅游景点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并不到位,如果不引起重视,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张建刚,王新华,段治平.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述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3-78.

[2]于刃刚.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宋振春,李秋.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4]赵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

[5]王艳,崔文娟.以旅游产业融合为视角的“印象·刘三姐”研究综述[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10):127-130.

[6]许建.体验经济时代下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策略[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2):10-12.

[7]梁学成.多元化旅游产品: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J].旅游学刊,2010(5):9-10.

[8]刘敦荣.旅游文化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资源融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融合》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