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对策研究①

2015-12-01张嘉益安其丰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3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

张嘉益 安其丰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1 武术文化传播的涵义界定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武术文化传播即指以“武术”为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的信息传播活动和行为的总称。

2 河南省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现状

2.1 专业武术硬件设施匮乏

专业的武术场馆和器材设施,是培养武术人才的必备条件,场馆的承载能力,器材的配备设施,直接决定着了人才的质量。高校目前的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场地稀缺和器材配备不够充裕,例如:有的学校没有或者只有一个专业武术训练场所,例如:打靶,学生交替使用频繁,破坏现象严重,数量缺少,不能保证人属一套,专靶专用;器材更新周期长,每年上课都会续用许多的旧靶、烂靶,缺乏安全保障,不能激发学生上课兴趣,影响课堂质量。

2.2 师资力量薄弱限制性大

高校文化的传播以教师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一体。随着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知名的高校,越来越重视教师队伍的质量,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高校培养人才的层次,对文化传播有着主导作用。近几年来,就河南而言,也提出了对新进教师的要求,对专职教师提出了非211、非985、非博士等,更加注重了高层人才的引进。但是目前武术专业师资力量队伍仍显薄弱,其专业教师总量少、高职称教师数量少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2.3 文化传播途径开阔性低

文化传播的途径决定着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目前河南省高校武术传播的途径局限于三种模式:教学模式、比赛模式和俱乐部模式。教学模式是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而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严密的保守性,在古代主要以亲代相传为主,军队武艺训练和结社等为辅,许多武术的精华不能在社会上得以延续传承。比赛模式主要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武术比赛和学院承办的武术比赛。主要有河南省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运会,以及学院承办的全国各项武术比赛,和学院学生内部的武术比赛等。俱乐部模式是以协会的性质为主,有散打协会、跆拳道协会、太极拳协会等,据调查研究可知,高校武术文化传播途径仍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传播模式的单一,严重阻碍了武术文化传播的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1.1 引进文武兼备人才

中华武术以其健体防身、医疗保健、竞技观赏等特点,极受世界人民的青睐。中原经济区建设,进一步推动武术文化的传播,扩大国际的影响力,对培养高校武术专业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注重全面、科学的发展。高校武术发展应该引进文武兼备的武术教师人才,培养新一代综合型武术学生。

3.1.2 增设专家、大师讲座

武术的学习是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修炼、习得,方可成为有用之才。大学生缺乏对武术的了解,仅仅依靠教师上课教的远远不能满足成才的需要,高校发展需要引进高深大师、武学专家做学术报告、现场交流等,通过耳听眼见,亲临其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

3.1.3 培养年轻化教师队伍

兴趣是第一老师,教育是文化发展传播的主要途径。据调查可知,大多数学生认为,老教师虽然理论、技术扎实,但是缺乏课堂教学的活力,教学形式死板,不容易和学生近距离交流,课堂效果明显下降。中原经济区建设,让全国人民重新认识河南,吸引众多博士、专家、学者的眼球,河南高校武术文化发展,需要抓住机遇,引进年轻有实力的教师,培养一批文武兼备的年轻化教师队伍。

3.2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大学武术文化的学科发展和科学化建设是对外传播的重要保障。武术文化的学科建设需要借助大学的学术氛围,依托大学的基础学科群和现代学科理论,形成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科学化武术学科理论。现代武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对理论的培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与时俱进的文化时代,需要对古老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也需要对先进外来文化的学习、吸收。中原经济区建设为高校发展融入了丰厚的资金,高校需要对这些资金做出合理的利用。目前,在大学很少配有武术理论教室,大多使用公共教室,合理的利用资金,完善教学设施,配备专业理论教室,改变脏、乱、差的教室环境、建设一体化-多媒体现代教学场馆,为学生提供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其次是完善训练场馆迫在眉睫,众多的学生习武,需要充裕的武馆、器材,日前,武术场馆的短缺,严重影响武术教学的进行,高校需要合理利用场地,建设武术场馆,配备专业器材,满足上课、训练需求。

3.3 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对外交流

目前武术高校存在、招生学校数量少、层次低,学校招生数量少的现象。中原经济区建设增大对人才的需求,为扩大招生提供了条件,高校应该积极参与,抓住机会,争取开办武术专业,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校实力。高校的武术文化发展,也不能禁锢在固定的领域,只注重国内,忽略了国际武术文化。可以选择以孔子学院为依托,往国外输送武术人才,缓解国内就业压力;与陈家沟太极拳、嵩山少林寺合作办校,利用武院技术优势、合作互补,实现互利双赢;与国际接轨,效仿孔子文化发展模式,建立国外武术学院,合作办校、资源共享。

3.4 突破禁锢思想,敢于创新

中国武术文化重意、重正宗、重领会、重礼节、重传统,造就了武术辉煌的昨天,但是其严密的保守性,也导致了对传统的盲从、对古贤的遵循,这种教条的、保守的、泥古的文化制约着现代武术文化的传播发展,极大地削弱了武术形象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学生是文化传播的主体,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武术文化传播、民族体育国际化的过程,作为中华名族最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被国人和世界所认同,敢于创新,突破固有的家族传播模式,开启教育传承,特别是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促进武术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大众化和本土化,以大学武术文化教育为切入点,推动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

3.5 扩大传播途径,增强文化影响力

随着国际竞争趋势的加强,武术的文化传播已经开始有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开发新的传播形式,辐射文化影响的聚散性,扩大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例如以下几点。

3.5.1 教学传播

教学传播主要通过武术学院建设、学校竞技比赛、武术表演等实现。武术学院建设是国家培养武术人才平台,每年可以为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武术人才,是武术传播的主要形式。高校武术应加强与武林风、拳王争霸赛、自由搏击赛等国际国内各项体育赛事交流与联系,成立人才输送基地,输送优秀人才。

3.5.2 影视传播

中国功夫、武术明星、武侠影视风靡全球,如电视剧《霍元甲》风靡大江南北,迷踪拳名声大振,《太极宗师》出神入化,太极拳名声大噪,《少林寺传奇》受全国各地观众的追捧等等,这些影视精品对武术文化及武林人士都起到了家喻户晓的文化传播作用。

3.5.3 家族、师徒传播

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家族传承成为武术传承的重要方式,但是其限制了武术的发展,使一些优秀武术文化失传、绝迹,给武术文化代来了巨大的损失;而师徒传承的显著特点就是它的社会凝聚性比较强,保持了各种门派的独特性,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制约了本流派传播对象的扩大化,使本流派的生命力减弱。继承和发扬家族、师徒文化传播形式,防止优秀武术文化流失、绝迹。

3.5.4 网络传播

现在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据DCCI日前发布的《2013中国电子商务蓝皮书》预计,2013年中国移动网民则将达到5.2亿人,武术文化的传播也具有时代的特色,进入互联网用Google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武术”找到约49,200,000条结果,可见,因特网已成为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关博,杨兆山.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4(3):83-87.

[2]赵亮,柯昕.大学武术文化传播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8):36-37,57.

[3]张艳丽.孔子学院承载武术文化传播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310-313.

[4]蔡仲林,汤立许.武术文化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5):379-382.

[5]孙广凯.少林武术技法与文化传播理论分析及模式构建[D].郑州大学,2007.

[6]孙宏茹,袁源.对沧州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13-15.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中华武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武术的社会意义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