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线索的诠释试探

2015-12-01范大明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3期
关键词:体育比赛儒家思想体育训练

范大明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 甘肃天水 741000)

2008年至2014年,我国举办了4次国际的大型运动会,2008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的北京奥运会(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年“激情盛会,和谐亚洲(Thrilling Games, Harmonious Asia)”的广州亚运会(亚洲第16届亚洲运动会)、2011年“从这里开始(Start Here)”的深圳大运会(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14年“分享青春、共筑未来(Share Games,Share Dreams)”的南京青奥会(第2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每次国际大型运动会的主题鲜明,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体育比赛及其体育比赛的精神,一直贯穿始终。获取金牌的数量是竞技体育的最终结局,这种现象也是每个国家、地区体育比赛精神的主导的结果。无论是地区,还是国家之间的体育比赛精神,究其根源是国家本土文化主导的体育比赛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在不同层次上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独特的结果,国家体育比赛精神中起到决定因素的是国家本土文化。表面现象是国家本土文化主导的体育比赛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出现联合性的碰撞,其现象的深层蕴含着国家本土文化主导的体育比赛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如何融合性的问题。其中国家本土文化主导的体育比赛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如何获得共赢?并且在此基础上期望国家本土文化主导的体育比赛精神与的长远发展,成为现代和未来的重中之重。儒家思想是我国本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之一,探讨儒家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性的诠释是从《论语》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1]的视觉,尝试从儒家思想的相关理念消融奥林匹克精神,为本土文化主导的体育比赛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融合进行诠释。

1 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是通过具有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以达到它的崇高目的。体育具有教育、健身和娱乐等多种功能。奥林匹克精神有2个观点,更高、更快、更强(Citius,Altius,Fortius)和重在参与。前者是借助于清晰明了的概念与层次严密的逻辑思考,实现体育运动本身的目的,后者依赖于经验事实得到验证。

1.1 奥林匹克精神目的指向的层次性

如果说更高、更快、更强能造就更健壮的人类,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体力与精神融为一体。那么达成更高、更快、更强的系列活动,服从于体育训练的方法与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体育训练方法,在西方哲学的统筹下,表现出层次分明的训练安排。每一层次的训练,能用相关的科学数据佐证,形成了现代科学指导下的体育训练研究成果。这些系列成果进一步完善了有关体育训练方面的逻辑,为以后的运动员选材及其训练提供了依据。

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是在上述基础的奠基下进行,属于经验事实具体验证的过程。从有利于人体的、适宜人体的健身方式展开,塑造真善美的体育形象。其间是以验证成果的方式,扩大、辐射体育研究成果的形式展开。中止不适合民众使用的个别成果,也是在修正,某些谬误,其具体成果只能针对特殊的个体或人群。

如上所述,西方体育精神的落实,呈现了6个层次:一是追求极致的、能造就更健壮的人类,针对于社会来说,只是少部分人或人群。二是在这个高端发展下的、支持它的基础体育人群,具有较强的体能与技能。三是奠基这个基础的社会民众的体育运动习惯,在这里指的是奥林匹克精神所言的重在参与。四是引导社会民众形成体育运动习惯的宣传与体育运动设施。五是具备培养每一项运动基础技能与体能的指导人员。六是不断完善的体育竞赛机制,之所以说完善,是它背后隐含着体育竞赛机制的改进或改变,体育竞赛机制越来越适应西方社会的发展。比如中国的武术进不了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原因也在这里。西方文化不能理解中华武术的内涵,中华武术是在道与理的基础上展开,西方的认知是在追求真理的方向下进行。两者间缺乏共同的,可以交流、沟通的共性和渠道。李金龙等学者提出,由技进道:我国学校武术教育转型发展的出路,[2]也可视为道理与真理之间交流的一种探索。

1.2 奥林匹克精神对于取胜、参与的态度

顾拜旦在1908年7月24日伦敦第4届奥运会期间由英国政府举办的招待会上发表了讲话。他提到:“……上星期天,在美国圣保罗组织的一次运动员授奖大会上,宾夕法尼亚州大主教用中肯的话语提醒大家注意:‘对奥运会来说,取胜没有参加更为重要。’先生们,请牢记这铿锵有力的名言。这个论点可以扩展到诸多领域,直至形成客观而正确的哲学基础。对于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这意味着主要不是已经获胜,而是进行战斗。传播这些格言,是为了造就更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

取胜是作为奥运会比赛的最高目标,是必须设立的。战斗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表现方式。战斗的对象是什么?它有3层涵义:一是造就更健壮的人类的方式以及途径,对事物真像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持久的历程。二是对于人生,战斗意味着一种不断充实自己,保持创新的精神。三是奥运会比赛中的同一个项目竞赛的结果,或者说这届奥运会举办时间里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现,而不是最终的结果。这3层涵义,随着对象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结果。最关键的是战斗的涵义,体现出充实自己、保持创新的精神。与儒家君子的心态达成共鸣。

2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君子没有什么可以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必定是射箭吧!相互作揖然后上场,射完后,再相互揖让而后下场,一起饮酒。这样的争,也是君子之争啊。这里可以分为3个阶段:赛前、赛中、赛后。赛前揖是己身自信心的表露,是一种心态的存在。赛中射箭的过程,即使不及对方,也能做到“见贤思齐”,坦荡荡的心态。赛后饮酒不及乱。

2.1 君子心态意指

首先在这个过程中,君子自身表现出的持续、沉浸、稳定、无倦心态,在赛事上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君子的心态,需要自身根据外界的情况做出应对,这种应对所形成的系列表达方式就是创新精神。

其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醒悟“习”对个体影响的限制,也是破除这种限制的机会,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必须把自己积极主动地“外化”出去,让自己与非我相连接,通过先把自己“外化”为非我,然后再从非我那里来反观自身,认识自我。[3]这与奥林匹克精神中培养社会民众的体育运动习惯,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的宗旨不谋而合。但是,儒家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两者之间的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各自发展的重点不同。奥林匹克精神是从已知的结果中进行培养,而儒家认为体育活动是体悟本心实存的契机。

2.2 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

赛中射箭的过程,即使不及对方,也能做到“见贤思齐”。表明儒家尊重事实,在闻见之知上,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儒家重视君子自身表现出的持续、沉浸、稳定、无倦心态,重视德性之知。闻见之知等同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体育训练方法,表现出层次分明的训练安排。每一层次的训练,都用相关的科学数据佐证。忽视闻见之知的独立性与重要性,导致缺乏严密的科学研究态度,影响自身逻辑思考的正常发挥。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出现论点、论据等理论性上的过或不及。

目前1,我们拥有众多的有关体育方面的科研成果,也具备了可行性较强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但是,指导科学研究的哲学思想的根基在哪里?短期内消化西方的科研方法、科研手段,是可以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西方的哲学及其人文对于我们的现实来说,显示出巨大的差异。参照西方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长此以往将会泯灭自己的本土文化。这点可以从我国范围内的体育特色项目在不断减少,体育活动项目逐步同化于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得到佐证。

3 融合性的线索

儒家思想从来不缺乏创新精神,由于儒家德性之知优于闻见之知的导向,局限了闻见之知的正常发展,在知识方向上发展出现欠缺。顾拜旦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战斗”,体现出充实自己、保持创新的精神,与儒家思想达成共鸣。为此,儒家思想需要提高闻见之知的重要性,达到德性之知、闻见之知同等对待,完善闻见之知的不足,高扬儒家思想的体育活动是体悟本心实存的契机。

[1]孔子.四书五经[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38.

[2]李金龙,宿继光,李梦桐.由技进道:我国学校武术教育转型发展的出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1):50-55.

[3]余卫东.“认识自己”的三面镜子[J].哲学研究,2012(12):120.

猜你喜欢

体育比赛儒家思想体育训练
老年人观看体育比赛有助于消除抑郁情绪
老人看体育比赛可减少抑郁情绪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高校体育训练中如何培养兴趣探究
体育训练中的兴趣与培养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畅聊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