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研究①

2015-12-01吴炜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3期
关键词:国际化民族技能

吴炜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2)

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不仅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还应该具备理解和运用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的能力。由此可见,民族文化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这也符合新世纪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KAQ)的培养要求。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极其丰富的人文科学内涵和底蕴,它是世界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如俄罗斯普京的少林寺之行,世界热映的中国元素美国电影《功夫熊猫》等,很多外国人是通过了解中国传统体育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就是需要强调文化素质的培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实现体育教学的共性目的,而且还能将体育与文化相结合,使体育成为一个载体,学生在增强体质和学习体育技能及培养体育精神的同时,又能受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有深刻的理解,那么对中国的文化就更会敬仰和自豪,将更加自信的投入国际活动中。成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该研究丰富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有助于开阔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视野,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保留与发展,对培育全面而具有高度民族认同感的国际化人才,从而达到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传播的目的具有现实意义。

1 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存在的不足

虽然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高校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传统的以技能传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适应国际化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在目标培养定位上没有紧跟时代步伐

目标应该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新变化。从研究成果来看,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正在经历着由单一技能目标逐渐转化为技能、知识、文化等多元目标培养过程。但是面对快速全球化的国际竞争环境,面对国际人才培养战略的迫切需求,留学生规模的日益增加,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却仍没有运用到民族传统体育目标培养中来。

1.2 以技能实践为主,忽视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

在西方竞技体育影响下,绝大部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将其作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或一种健身手段开展,注重动作技能的传授。目前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期望值有较大的差距。教师过分强调运动负荷的控制和运动技术的精雕细刻,却没有让学生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没有挖掘民族传统体育与哲学、艺术、礼仪等等的联系。课程考试是以能否比较规范地完成一套动作为标准,更多地关注运动技能的传授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而其深层的传统文化内涵很少有教师向学生传授,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和意义正在逐渐消亡丧失[1]。

1.3 “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传播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大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按固定套路按部就班教,学生被动模仿话和重复练习,每节课教学模式不变,造成学生前两节课有新鲜感,第三节课开始厌倦。每年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几个套路,教师既不能发挥自身的特长,也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会做动作,却不理解其动作的内涵和价值。整个教学过程呆板、气氛沉闷,没有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手段安排上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潜力的发挥,磨灭了学生原有对传统体育的崇敬之情。

2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路径

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应提倡“技能传授与文化传承”并重的指导思想,要摒弃单一的追求竞技的教学观念。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都应该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以此实现立德、育人、树人的功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优秀的传统文化[2]。

2.1 确定教学目标

从培养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入手,拓展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与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通过课程的学习,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营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校园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把学生培养成既了解深厚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国际化应用人才。

2.2 改革内容

2.2.1 确定教学内容

在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时,认真吸取现代体育项目、西方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成熟经验,并融会渗透到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获得全面的体育教育,包括体能的训练、身体素质的提高,符合大学年龄段学生的体质与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体育技能、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体质。如实践课:长拳、太极拳、八段锦、身体素质等;理论课: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理念;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与道德;对东西方文化体育的不同文化、不同理念进行比较;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2.2.2 改革授课形式

(1)理论与实践结合。着力构建能力本位的开放式、立体化“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等的指导下,通过体育文化节太极拳比赛、各类武术和太极拳表演、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竞赛、外出实地考察、讨论、总结等系列活动,把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相结合,把国学经典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活动中去,促使大学生体悟国学精神、提升人生境界,从广度与深度上弘扬国学文化。

在理论课教学方面,将体育理论教学有机的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如突破原有的单独设置课堂理论教学课时的做法,一方面保持少量的理论教学课时;另一方面在实践课教学时充实理论内涵,使之有机结合;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课余传统体育文化讲座;利用体育文化节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竞赛;外出实地考察、讨论、总结。

(2)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主要采用集体授课、分组练习等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多以直观教学方法为主,辅以生动形象地讲解和多媒体视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复杂的动作技术的学习,则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分组练习形式,选拔学习能力强、技术动作的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练习,并相互纠错,以更快掌握技能。

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网站,将教学内容、视频课件、体育文化知识、体育竞技、考核要求、师生互动等作为网站学习内容,此外利用大屏幕展示课件,辅助教学等等。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要注重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形成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互补运用,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还要把图画、录像、影视片段等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而直观,增强趣味性。

2.3 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采用多元的考核评价方式,采取课堂表现评价、小组探究性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察。评价内容包括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理论知识、平时成绩。对技能评价采用教考分离考试制度,有利于教学考核的公平、公正;有利于教学评价的科学、有效。身体素质采用传统的评定方法,并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来评价学生生理机能状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健身理念等方面的文化知识评价,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创新,组织他们讨论和评比,评比采用自评、互评、教师给分的过程考核方式。课后教师进行总结,对每个小组完成的情况都作以评价。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等文化活动的情况。

3 结语

在高校走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校日趋淡化的今天,高校民族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民族传统体育既要在教学中树立增强体质、健康第一的理念,又要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坚守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弘扬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不断努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谋求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良好发展。

[1]刘军,邱丕相.我国武术文化教育现状及其教育功能的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2):126-128.

[2]郭玉成.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6):69-71.

猜你喜欢

国际化民族技能
聚焦港口国际化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