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作文审题策略

2015-11-30徐丽琼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10期

徐丽琼

[摘 要]审题定位准确是中考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保障,审题不清就会导致写作偏题、离题,甚至选材立意的偏差,最终导致作文得分偏低。准确审题,要做好审人称、审范围、审文体等方面。

[关键词]中考作文 准确审题 命题意图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21

中考作文的写作“开弓没有回头箭”,每一步都不能大意,而准确审题更是决定作文成功的第一步。写作中审题定位准确,是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保障,审题不清就会导致写作偏题、离题,更会造成文章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偏差,最终造成作文得分偏低。那么审题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一、审人称

1.中考作文命题更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心灵世界,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字,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中有没有要求写“我”,如《我的一次××的决定》《因为你,我懂得了××》《我最想感谢的人是你》,这样的命题对叙述者“我”的口吻就有特别要求,强调倾诉性。

2.若题目里不是“我”,而是“我们”,如《我们这个班》《那一刻,我们××》,这类作文就不能太个人英雄主义,要突出“们”,突出群体。

3.如果题目出现的是第二人称“你”“你们”或第三人称“他”“他们”,则要注意在行文过程中的人称始终要符合题目要求,不能随意地转换人称。如《有你陪伴的日子》,写作时不管题目中的“你”定位为谁,行文中都应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而不能半途转换成“他”或“她”。

二、审范围

有些作文写作范围非常宽泛,但出题者为了防止套作,有些作文题不得不注意出题者明里暗里设置的范围。那么,怎样快速而准确地审查出一道作文题的写作范围呢?主要是从题目的要求或提示语中得到信息。如以下作文题: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美丽就如路边的野花,在淅沥沥的春雨中摇曳,在轰隆隆的夏雷中绽放,在哗啦啦的秋叶中顽强盛开,在白皑皑的冬雪中傲立枝头。用心体味你三年的学习生活,在惊喜中你会发现——美丽就在生活的路上,美丽就在身旁……请以“收藏生活的美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收藏生活的美丽”,乍一看,生活的美丽写作范围似乎很广,但提示语“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一句已暗示了写作选材范围是校园生活。

三、审文体

现在,初中作文命题几乎是“文体不限”了,“文体不限”其实也不是什么文体都可以写,有时题目本身的规定性就把某些文体排除在外了。如2015年贵港市中考作文《想念那段温暖的时光》的要求中也有“文体不限”一项,但最适合写什么文体呢?无疑是深情的回忆性的记叙文、抒情文,而议论文、说明文就不好写了。也有些地区出于突出初中基础文体训练的考虑,不再笼统地说“文体不限”,而是特别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或“写一篇记叙文”。

四、审数量词、副词等关键词

接触到作文题,还要特别注意题目里的关键词、时间词如“一天”“冬天”,地点词如“校园”“窗外”,数量词如“那一刻”“一件事”等。如《美丽的瞬间》,写的内容就得是瞬间发生的,不能用“三年前……一年前……现在”这样的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另外,题目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也不能忽略。例如《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其实”,这个副词隐含了写作时应写出“不是这样”那应该是“怎么样”的事情真相及产生误会的过程。

五、审题目中的比喻义、引申义

近年中考作文比喻入题的现象很普遍,如“心中有盏红绿灯”“收藏阳光”等。这类作文题要注意理解好比喻义,善于由虚到实,把比喻词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来,把题目里的比喻词跟自己成长的具体感悟链接起来。如上述题目中的“草”“开花”应分别指“平凡的个人”和“成长、成功”,“红绿灯”应指“每个人应遵守的规则”,“阳光”应指“别人的帮助或爱或美好的感受等”。

又如《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我看到了红色、绿色、黑色”,那是很肤浅的理解。考生得琢磨其中的比喻义,比如黑色跟灾难往往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可以写汶川地震,表现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六、独词类作文的审题

所谓独词类作文,指文题是一个词语的,在中考作文中也时有出现,如《路》《收获》《风景》。写作水平中下的学生遇到这类作文真是一筹莫展,那怎样审题打开思路呢?其实审独词类作文时常会用到题目拓展法,即在题目中间、前面、后面添字词打开思路,发散思维,这样写作的思路就宽了。如作文《路》,可以这样拓展:是什么路?(成长之路、发展之路等)谁走的路?(自己、别人、民族、国家)怎样走的?或在路上发生了哪些故事?这样拓展题目,学生就能快速打开写作思路,言之有物,写作内容自然就充实了。

总之,审题是写好中考作文关键的第一步,准确理解命题意图,把握文题的限制条件,正确判断文题选材范围,揣摩文题中的深层含义,对作者在文题允许范围内能多角度地拓展、立意、选材、构思、布局谋篇等后续步骤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