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星堆文明时期该地区古环境研究现状

2015-11-26王叶丹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10期

摘要:三星堆遗址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一直吸引着众多科学家的研究。关于三星堆文明消失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而根据三星堆出土文物和沉积物的研究显示,三星堆文明消失的时间与该地区气候变冷时间一致,古环境的变化被认为极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三星堆;文明消失;古环境变化

三星堆遗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间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显示了当时三星堆文明的灿烂辉煌,但是,三星堆文明却在距今大约2800年神秘消失,有学者推测这与当时三星堆地区的环境变化有关[1]。

1、三星堆文明时期古气候环境

(1)根据遗迹动物化石分析

遗迹中出土了大量的象牙和大象臼齿,而《华阳国志·蜀志》对大象的存在也有记载,可见当时三星堆地区是有大象栖息的,当代亚洲象主要为栖息于热带,(2)根据出土青铜器分析

刘诗兴[2]认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拥有的板状根和气根等,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高温高湿环境树木的典型特征;而神树树枝上的戴胜等,也是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

(3)根据孢粉古值被序列分析

在古蜀广汉地区选择的典型的自然剖面上,做出高分辨率的孢粉古植被序列[3],根据三星堆地区孢粉古植被序列,得到该地区气候变化情况,并将其与全国同时期气候变化情况[4]进行对比,发现三星堆地区气温距平普遍高于同时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并且两者在约2.8kaBP左右均出现了低峰,表明在经历了全新世温暖期(8.5-2.8kaBP,期间出现多次气候波动)之后[5],在2.8kaBP出现气候干冷期,环境恶化[6]。

2、三星堆文明消失与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

在2.8kaBP的这个气候干冷期恰好和三星堆文明消失的时间相吻合,在三星堆文明第四期遗址中,发现了富水淤积层,这是三星堆被洪水淹没的有力证据。虽然当时气候虽然以干冷为主,但是极端天气容易出现,突发性洪水出现的几率很大,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个阶段的气候变化引起了洪水泛滥,从而导致三星堆文明消失[7]。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洪水是由气候变化所引发的。

3、三星堆地区古气候环境与同时期全国古气候环境的异同

全国范围内,在约4kaBP和2.8kaBP都出现了气候变冷事件,而且两次气候变冷的程度是几乎一样的,大约比现代平均温度低1℃,但在三星堆地区,两次变冷程度显著不同。4kaBP的这次气候变冷事件在成都平原地区普遍变化较小[8, 9],但是,在其他地区,如相隔不远的三峡地区[10],青藏高原[11]或是较远的江汉平原[12]等,都在4kaBP出现了明显的气候变冷事件。

气候系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13],Bond[14]总结出了1.4、2.8、4.2、5.9、8.1、9.4、10.3和11.1kaBP八次气候突变,并推测起源于大洋环流变化[15]。同时,研究发现在4kaBP,出现了欧亚大陆季风衰退[16],众多影响因素综合,造成了在4kaBP气候变冷到达顶峰,然后气温迅速回升。

三星堆地区所处的这种相对封闭的局部环境对其影响会有延缓作用,使得其气温变化程度没有如我国东部地区般剧烈,同时,来自龙门山的山脉的多条水系提供了相对较充足的水源,而盆地封闭的地形使得水汽不易散失,因此,在4kaBP的气候变化事件中,虽然中国的其他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气候变干冷的现象,但是三星堆地区还能保持比较暖湿的气候条件。不仅如此,在之前气候暖湿的时期,成都平原洪水频繁(成都平原直到秦国李冰修建都江堰后,水患才得到遏制),并不是特别适宜文明的发展,而这次略微的气候干冷,反而有利于成都平原地区文明的发展[17]。

在2.8kaBP的气候变化事件中,三星堆地区气候变化程度并未与全国其他地区气候变化程度有太大的差异,造成两次变化幅度不一致的原因至今尚未有明确答案,仍有待我们研究,但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在这一时期,三星堆文明神秘消失。

4、总结

1、三星堆遗址中的出土化石,青铜器和孢粉等都证明了在三星堆时期,当地气候环境从温暖潮湿变为干旱寒冷,并且在2.8kaBP达到了干冷的巅峰。

2、三星堆文明消失的时间与2.8kaBP气候变化同期,但是到目前为止,二者只有间接联系,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二者有关系。

3、在2.8kaBP和4kaBP两个时期,三星堆地区都出现了气候变冷的现象,但是与全国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相比,4kaBP三星堆的变化没有全国平均变化显著,这有可能是三星堆特殊的地理条件造成的,但是在2.8kaBP三星堆的变化与全国平均变化相差不大。这两次气候变化中三星堆地区的不同表现仍然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傅顺等. 三星堆古文明神秘消失的环境演化研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1-6.

[2]刘兴诗. 四川盆地的第四系[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3]张跃辉, 杨洋,鲜文凯. 三星堆遗址环境地质现状评估及问题防治[J]. 四川文物, 2005(01): 21-28.

[4]侯光良,方修琦. 中国全新世气温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09): 1075-1080.

[5]施雅風等.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J].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2(12): 1300-1308.

[6]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学报, 1972(01): 15-38.

[7]付顺等. 成都平原全新世气侯变迁与古蜀文化演进相关性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417-421.

[8]罗丽萍. 成都地区4ka以来环境—气候变化与其对古蜀文明的影响[D], 成都理工大学,2007.

[9]罗虹等. 成都平原4kaBP以来黏土矿物记录的古气候变化[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7(04): 117-122.

作者简介:王叶丹(1990-)男,四川泸州人,成都理工大学,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第四纪地质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