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暨治理工程的分析

2015-11-26张文平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建议

张文平

摘要:本文主要是结合瓯海区泽雅镇基田村岩背自然村的工程实例,对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暨治理工程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建议

一、工作概况与质量评述

1勘查范围确定及工作量布置

本次勘查主要对象为林建远等户屋后边坡滑坡,同时兼顾西侧道路边坡,根据合同及场地实际,确定本次勘查工作范围:以分水岭或场地适当外扩为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3′39.0″~120°23′44.5″,北纬28°02′13.7″~28°02′19.1″,勘查区面积约0.0175km2。

本次勘查对勘查区进行了1:500地形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野外调查,开展了1:500地质与工程地质测绘、专项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测绘。

2完成的工作量

我队接受委托任务后,于11月份,测绘人员开始并完成1:500的地形测量工作,在此期间,有关技术人员先后多次进入现场开展野外调查工作,至11月8日,野外工作全部結束,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1-1所示。

3工作质量评述

本次勘察质量检查严格按照三级质量检查制度严格进行,即项目组互检、院专检以及总工办抽检,整套野外和室内作业实行了野外验收、报告初审及成果审查程序。

二、变形破坏迹象及成因分析

受2013年第23号台风“菲特”所带来的强降雨的影响,道路边坡出现滑坡(编号HP1),2012年3月7日受连续降雨的影响,边坡发生滑坡(编号HP2),下面对其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

1 HP1滑坡特征

1.1滑坡形态特征

HP1滑坡属道路边坡浅表滑塌,平面形态呈圆弧状,滑体主要物质组成为残坡积及全风化层,沿斜坡坡表下滑,呈锥形堆积于坡脚,几乎全部堆积于道路上,仅少量冲出路面,长约10m,宽约3m,最高约5m,总体方量约50m3,主滑方向约205°。

1.2结构特征

滑坡后缘:边坡上部的斜坡未见裂缝,滑坡后缘即为现状边坡上部的坡面。

剪出口:位于全强风化交界位置或全风化岩内。

滑体、滑面及滑床:该滑坡为土质滑坡,边坡顶部浅表松散层(残坡积及全风化)沿层内错动带滑动,沿边坡表下滑堆积于坡脚。

1.3成因

边坡存在滑坡成因如下:

(1)人类活动。修路切坡形成高陡边坡,边坡最大高度4~5m,坡度70~80°,自稳能力较差。

(2)岩土体结构。边坡坡体主要为残坡积和全风化层组成,抗剪强度较低。

(3)暴雨作用。在强降雨的条件下,其弱化土体力学性质,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减小,土体抗滑能力降低,易发生失稳。

2 HP2滑坡特征

2.1滑坡形态特征

HP2滑坡属边坡浅层滑塌,平面形态呈“┓”,滑体主要物质组成为全强风化岩,残坡积次之,滑体主要堆积于边坡下方,最远至南侧建筑的前缘,总体长约30m,宽约25m,厚约3~4m,总体方量约2000m3,主滑方向约205°。

2.2结构特征

滑坡后缘:边坡上部的斜坡未见裂缝,滑坡后缘即为现状边坡坡面。

剪出口:位于边坡坡脚附近。

滑体、滑面及滑床:该滑坡为土质滑坡,边坡顶部浅表松散层(残坡积及全风化)沿层内错动带滑动,带动下方性质较差的强风化岩,沿剪出口破坏滑动。

2.3成因

边坡存在滑坡成因如下:

(1)人类活动。据悉,为了翻建建筑,村民对边坡进行了开挖,形成高陡边坡,又因遇到连绵降雨未能及时支护边坡,边坡自稳能力较差,为边坡失稳提供了地形条件。

此外,为从沟道内引水,在边坡顶部开挖一条小土沟,此沟内长期有水,水入渗也会使岩土体力学性质下降,水沟局部已垮塌,两边采用PVC管相连。

(2)岩土体结构。边坡坡体主要为残坡积和全风化层组成,下伏的强风化层也极为破碎,抗剪强度较低。

(3)连绵降雨。在滑坡发生之前发生了较长时间的连绵阴雨,不但使支护工作未能及时完成,雨水的浸润至饱和,弱化土体力学性质,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减小,土体抗滑能力降低,易发生失稳。

3 CD边坡

CD边坡分为三级边坡,从下往上,一级边坡高约3m,二级边坡高约2m,平台宽约1~1.5m,边坡均采用干砌石挡墙支护,坡度近直立,厚度不详,基础不详,从表面分析现状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三级边坡高约4m,未支护,边坡局部可见滑塌现象,边坡顶部边缘1m内,可见岩土体下挫等变形迹象,但现场未见裂缝。

4孤石堆

GS1孤石堆位于DE边坡上方不远处,总体方量约20m3,块石与块石、块石与土体之间咬合胶结较好,GS1孤石堆基本稳定,不易启动失稳,但GS1孤石堆距离DE边坡较近,若DE边坡持续失稳,则GS1孤石堆可能随某次滑坡一同滑移;GS2孤石堆位于斜坡中部,总体方量可达100m3左右,孤石堆由几块大块石组成,相互之间如简单堆砌,看起来稳定性较差,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可能失稳,其失稳后的运动轨迹难以把握,其失稳后堆积于下方梯田或沿斜坡滚动而危害下方建构筑物。

5自然斜坡

本次调查发现,自然斜坡中上部残坡积厚度较薄,全风化层缺失为主,岩体以强~中风化为主,斜坡下部风化加强,风化不均,局部可见全风化层发育。本次调查发现出现滑塌的主要为未支护的高陡边坡,斜坡未见明显变形迹象,斜坡整体基本稳定,沟道内未见泥石流堆积迹象。

三、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防治工程建议

1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1.1根据前面分析,斜坡整体无变形破坏现象,整体稳定。

1.2HP1滑坡在强降雨等不利条件下可能再次失稳,对下方道路及道路下方的村委会可能构成危害。

1.3HP2滑坡、CD边坡在强降雨等不利条件下可能再次失稳,危及下方已遭受其破坏的建筑,最不利可能危及西南侧的建筑,目前此建筑内有一位老人常住。

1.4GS1孤石堆距离DE边坡较近,可能随着DE边坡不断失稳而位移;GS2孤石堆,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可能失稳,其失稳后堆积于下方梯田或沿斜坡滚动而危害下方建构筑物。

2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根据该处边坡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隐患特征,建议采取以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AB道路边坡采取浆砌石挡墙支护;

2.CD边坡原分为三级挡墙,但一级、二级挡墙高度均不是很大,合并修建一道浆砌石挡墙,三级边坡则适当削坡。

3.DE边坡高度较大,支护费用高,可考虑清除滑体后,对DE边坡上方适当削坡,同时沿CD延伸至E点,修建一道DE防冲墙,墙后与边坡之间形成一定库容,当DE边坡发生滑坡时,滑体堆积于其内,及时清理;EF边坡可在坡脚修建一道挡墙,墙顶适当削坡。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勘查区地貌单元属浙东南构造—侵蚀低山地貌,最高点海拔高程约553.1m,勘查区最低点约400m,相对高差约153m,勘查区东侧为一条呈内弧状的山脊,斜坡坡度较陡,一般约32°左右。

勘查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形成多段梯田边坡、道路边坡或房前屋后边坡,并由此引发HP1、HP2滑坡。

通过工程地质测绘、野外调查和地质勘探方法,基本查明了边坡(斜坡)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特性、水文地质条件和构造条件,提出的合理的治理建议。

(2)根據调查及浅井揭露,勘查区岩土体根据成因可分为3个工程地质层分别为①滑坡堆积,②残坡积,③上侏罗统西山头组,其中③上侏罗统西山头组又可分为③-1全风化岩,③-2强风化岩2个亚层。

(3)勘查区斜坡整体基本稳定;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勘查区HP1滑坡、HP2滑坡及其西侧屋后边坡、在不利条件下存在失稳隐患,危及道路、村委办公楼、民宅等,需采取工程治理措施,予以加固。斜坡中部的GS2孤石堆,在自然条件下失稳可能性小,但一旦失稳,将对下方的建筑构成巨大威胁。

2建议

(1)设立警示标志,专人巡查监测,遇有险情发生,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

定期巡查(平时一月一次,汛期一周一次,强降雨或持续降雨期应天天巡查),注意观察收集边坡顶附近的变形破坏情况,做到有灾先预报。

(2)避让。治理前遇台风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时,村委办公楼及HP2滑坡西南侧建筑内人员应采取避让措施。

(3)设计参数建议

各层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取值以及各风化岩层与锚固体间的粘结强度计算采取值如下:

①残坡积土:

重度:18.6kN/m3,抗剪强度:粘聚力C=10.5KPa,内摩擦角Ф=21.8?;

地基承载特征值:150~180KPa。

②全风化:

重度:18.6kN/m3,抗剪强度:粘聚力C=15.2KPa,内摩擦角Ф=19.1?。

猜你喜欢

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开好首次家长会的几点建议
建议答复应该
“有联大家改”第十九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四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二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