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听话”的背后

2015-11-25广东广州徐秀玲

幼儿教育 2015年32期
关键词:敏感期调皮成人

广东广州/徐秀玲

孩子“听话”的背后

广东广州/徐秀玲

在幼儿园里,老师对孩子们说:“圆圆小朋友真听话,老师喜欢她,奖励她一个贴贴纸。”在家里,妈妈也会很习惯地对正在哭闹的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理你了!”哪怕是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家长也会交代孩子:“去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

听话的孩子更容易管理,不会妨碍家长的工作,更有助于教师活动的开展等。所以,“听话的孩子”也成为“好孩子”的代名词。殊不知,过分听话的孩子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问题,例如没有主见、心理脆弱、缺乏自信心等。

“听话”背后隐藏的问题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对2~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平常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作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看到这个数据,不由引人深思:过分地要求孩子听话是否有利于身心发展?

3岁左右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开始形成“自我”概念,他们开始喜欢说“不”,向往独立。在大人眼里,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变得不那么听话了。你看,他们拒绝“喂饭”,强烈要求“自己走”,拒绝成人的帮助。其实,面对孩子的这些不“听话”的表现,我们应当感到欣喜,因为这正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发展,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但是,现在很多家庭基本是“家长包办制”,怕孩子弄伤自己,怕孩子弄脏衣物,怕孩子打扰大人的工作……当孩子想要自己完成想做的事情时,家长就会百般阻挠:“别动,这里很危险!”“听话,别弄脏了衣服!”久而久之,孩子们越来越听话了,他们“乖乖坐着”,对大人的要求言听计从,不再反驳家长和教师,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习惯与能力。这样的孩子是有潜在缺点的,长此以往,他们会变得没有自我,不会自己作抉择,思维方式单一,没有主见。

对爸爸妈妈说

正确看待“调皮的孩子”

著名作家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调皮”是一个孩子智慧的表现,证明其内在潜力正在得到发展。有研究者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很多小时候特别调皮、不那么听话的孩子,长大后都有所作为,因为他们思维活跃,喜欢奇思妙想。而很多乖孩子,总是按规矩办事,思维刻板,长大成人后,依然是那种按规矩办事的思维模式,缺乏创新能力。可见,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非但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阻碍他们的身心发展。

由此可见,成人应当正确看待调皮的孩子,适时引导,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给孩子争辩的机会

心理学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争辩的孩子,长大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事实表明,争辩有利于思想沟通,通过争辩可以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对孩子来说,与父母争辩是一种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表现,是一种心理的宣泄。

事实表明,争辩有助于孩子形成意志力,明白父母并不都是对的,有助于帮助孩子学到争辩的艺术,得到应付冲突的训练;有助于其明白是非曲直,与父母的观点进行碰撞,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学会估量自己,了解他人。在往后的学习中,才能不尽信“书”,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不盲目听从“权威”。这样勤思、善思的孩子,正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适当地在孩子面前“犯错”

幼儿期的孩子是好探索的。他会迷醉于观察路上一排排爬行的蚂蚁;他会用玩具塞满小桶看看桶究竟有多深;他会注意到各种成人注意不到的小东西,例如遗落在墙角的硬币、妈妈掉落在地上的发卡……我们往往惊叹孩子发现事物的能力,小家伙太有意思了!在德国,父母就很好地运用了孩子“善于发现”的特性。他们会故意犯一些明显的错误,让孩子来指正。比如,会故意说错简单的单词,故意把清洁用具放在茶几上。孩子发现了父母的错误,便会向父母指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断,明白并非父母做的就是对的;另一方面,父母故意在孩子面前犯错,提醒孩子犯错人皆有之,让孩子大胆尝试,不要怕犯错。因此,适当地在孩子面前犯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使其不迷信成人的“权威”,还能很好地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更好地成长。

了解孩子的敏感期

我们常常听人们说:“他还只是个孩子。”“只是个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幼儿期的特殊性。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的认知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很多情况下的“不听话”行为并非故意与成人作对。因此,对于孩子的“不听话”行为,家长应当客观判断,正确对待。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提出“敏感期”理论,她认为儿童的学习有一个敏感期,在儿童内在生命力的推动下,这个时期,儿童学习某项技能是最快和最自然的。前段时间,有家长向我吐苦水,说孩子不听话:家长觉得孩子不能把完整的一个苹果吃完,就把苹果分成两半,只给孩子一半。结果孩子在看到一半苹果的时候大声哭闹,家长不解,认为孩子不可理喻,不听话。实际上,这位家长曲解了孩子。因为,儿童3岁初就会到达一个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当家长把完整的苹果分开,孩子内心的完美被破坏了,唯有用哭闹表示内心的难过。不了解孩子的敏感期,无形中我们会伤害孩子,错过许多教育契机。因此,要正确看待孩子的“不听话”行为,还需建立在了解孩子的各种敏感期的基础上。

制定“我们的规则”

孩子的不听话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孩子的心理。许多情况下,孩子为了吸引教师及家长的注意,会借助于各种捣蛋行为。因此,作为家长、教育者,我们常常需要反思自身是否充分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对待孩子的调皮行为,也应当巧妙解决。我们可以运用制定“我们的规则”或“累积奖励”等方式。例如,和孩子约定饭前洗手,睡前上厕所,每天看动画片的具体时间,这就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规则”;对于孩子好的表现,及时奖励,从正面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引导孩子以“主人翁”的方式,遵守与同伴、教师、家长之间制定的规则。

好动、好问、好玩、好奇心强……这是孩子的天性,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天性,以保护孩子天性为前提,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促进其情感、技能、知识等各方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敏感期调皮成人
淡定面对儿童敏感期
少儿冰球运动员“敏感期”技能与体能训练的研究
浅谈教师如何正确应对幼儿敏感期教育
成人不自在
敏感期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探究(下)
调皮的多多拉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调皮的汉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