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甜玉米研究相关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5-11-23岑慧连吕桂华李华雄唐祈林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甜玉米发文论文

岑慧连,吕桂华,李华雄,彭 丽,唐祈林∗

(1.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四川成都 611130;2.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浙江东阳 322110;3.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内江 641000)

我国甜玉米研究相关文献计量学分析

岑慧连1,吕桂华2,李华雄3,彭 丽1,唐祈林1∗

(1.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四川成都 611130;2.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浙江东阳 322110;3.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内江 641000)

为了解我国近30年来甜玉米研究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据源,查阅了1984-2013年甜玉米研究的中文文献;利用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分析工具,从论文年度变化趋势、主要载文期刊分布、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研究人员等5个方面进行了计量分析,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甜玉米;文献;计量学

文献著录格式:岑慧连,吕桂华,李华雄,等.我国甜玉米研究相关文献计量学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37-14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143

甜玉米是玉米的一个亚种,是因胚乳中控制淀粉合成的一系列基因中有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突变,当这些突变基因处于纯合隐性状态时,其基因信息切断了部分还原性糖向淀粉转化的过程,导致胚乳中不只有淀粉,还含有相对较高的水溶性多糖,促成其不同于普通玉米的可口甜味。有文献记载,最早的甜玉米品种是1779年欧洲殖民者从美洲的易洛魁人那里收集到的Papoon玉米[1],据此可以推断,甜玉米的出现时间较之还早,世界上广泛种植和食用的甜玉米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中国开展甜玉米研究和开发利用较晚,在20世纪30年代,曾从美国引种,但由于病害重、产量低、繁殖难和适应性差等原因没有发展起来。甜玉米育种。但近30年来,我国甜玉米栽培、植物保护、遗传育种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有关甜玉米研究的进展[2-3]也有了研究报道,但迄今尚未见利用文献计量学追踪甜玉米研究的报道。

文献计量学是基于文献事实,通过对研究的产出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和比较分类,客观定量地反映学科研究的宏观层面,揭示新理论发展的方向[4],该方法已被广泛用于农业、林业、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诸多领域[5-7]。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在甜玉米方面的研究情况,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1984-2013年收录的甜玉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旨在用文献定量数据和研究领域分类揭示全国甜玉米研究概况、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为从事甜玉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该库收录国内8 200多种重要期刊,其收录的文献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

研究应用北京爱琴海软件公司开发的NoteExpress专业文献管理软件,查询1984-2013年所有期刊以“篇名”和“关键词”为甜玉米检索字段的文献,将检索得到的甜玉米文献加以汇总,删除重复文献,结合人工检查和纠错共得到文献3 877篇(检索时间2013年9月20日)。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甜玉米研究文献的数量和发文的期刊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参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根据玉米研究特点,将甜玉米研究文献分为生物学原理、品种资源、遗传育种、栽培、施肥、植物保护、工业生产、农机工艺、综合利用及其他等10大类,讨论和分析甜玉米研究文献在各领域中的分布和比例。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年度变化趋势

该领域论文的年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研究状况、研究水平及发展速度,并反映出某一时段内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从1984-2013年近30年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全国有关甜玉米研究的论文共计3 877篇,变化规律如图1所示。

图1 1984-2013年中国甜玉米研究文献年度变化趋势

图1 显示,各年度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文献数量年度变化趋势符合指数增长规律,说明全国学者对甜玉米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关注度也在迅速增强。

近30年来全国甜玉米研究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为1984-1997年,年发文量多在100篇以下,为甜玉米研究的起步阶段,整体发展较为缓慢;第2阶段为1998-2003年,6年间共有965篇文献被CNKI收录,年均发文量为160.83篇,为甜玉米研究的加速阶段,甜玉米研究得到了较快发展;第3阶段为2004-2012年,为甜玉米研究的冲刺阶段,全国甜玉米研究得到迅猛发展,论文数量激增,年发文量都在200篇以上,年均发文量以38.22%的速度增长。依此态势预测,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甜玉米仍将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2.2 论文期刊分布情况

通过对所刊载论文出版期刊的统计,可以确定该领域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的核心期刊,有助于研究人员选择重点期刊进行阅读和投稿。本研究检索到有关甜玉米研究文献共计3 877篇,刊登在585种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载文量为6.63篇,统计载文量前10名的期刊列于表1。

表1 甜玉米发文量居前10名的期刊

由表1可知,载文量前10名的期刊共计发文866篇,占全部文献的22%,平均每种期刊载文量为86.6篇,平均影响因子为0.344;其中,广东农业科学期刊发表该领域文献最多,30年间共发表文献136篇,占全部文献的3.51%;而玉米科学是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总被下载频次最高的期刊,30年间共发表文献106篇,2013年影响因子达到1.408,总被引频次758次,总被下载频次7 859次。

2.3 研究机构分析

统计分析表明,全国从事甜玉米研究机构约4 099个,其中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发文量前10的机构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广东省有7个研究机构发文量较多,共发文129篇,占全部文献量的2.25%;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近30年在甜玉米研究领域以发文量63篇,居全国第1位,占全部发文量的0.62%,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在我国甜玉米研究领域中占据主要地位。发文量居第2和3位的分别是吉林农业大学和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

期刊被引频次是评价期刊被关注度和质量的一个指标。从累计被引频次来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论文总被引频次数也最高,接近400次;吉林农业大学的论文总被引频次数居第2位,接近350次;而发文量居于第8位的广西大学农学院,其论文总被引频次列第3位,计230次。

表2 甜玉米发文量居前10位的研究机构

2.4 研究人员分析

通过对研究人员分析,可了解某领域的主要作者和核心作者,有利于了解作者的研究情况,促进该领域学术研究与合作。统计1984-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发表甜玉米研究文献所涉及作者,文献共计3 877篇,作者为5 441人,平均每篇文献作者数为1.40人(表3),说明在甜玉米研究领域呈现出团队研究和多方合作的态势。

表3 全国甜玉米发文量≥10篇的作者

由表3可知,全国甜玉米发文量大于10篇的作者共7位,7位作者发文量占中国全部作者发文量的2.89%,其中4位作者来自省级研究所,3位来自高校;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的史振声发表文献最多,共25篇。

2.5 论文影响力分析

论文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后续研究的影响程度。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4-2013年发表的3 877篇甜玉米研究文献中,被引频次在50次以上的论文有2篇;第1篇为胡建广于2004年发表在玉米科学上的《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概况与发展方向》,被引次数达60次,被下载428次;第2篇为史振声于1994发表在玉米科学上的《钾肥对甜玉米籽粒品质和茎秆含糖量的影响》,被引次数达59次,被下载114次。在3 877篇甜玉米研究文献中,以第1作者论文总被引频次数在100次以上的有胡建广和王玉兰2位作者;其中,总被引频次数最高的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胡建广,总被引频次为138次,总被下载次数为1 641次;王玉兰作者的总被引频次为110次,总被下载次数为607次。总体来看,无论是文章引用或是作者被引频次总体偏低,其原因可能在于论文本身的原创性不高,或与我国对甜玉米研究起步较晚有关。

2.6 研究内容分析

文章的关键词是对论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一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等于附有该关键词的学术论文数,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相关的研究成果数越多,研究内容的集中性就越强[8]。因此,通过对甜玉米研究相关文献关键词的分析,可反映该领域研究发展情况。通过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对1984-2013年甜玉米发文关键词进行统计,剔除甜玉米关键词自身,并对同义词进行了手工清理,统计列出了出现频次前30的关键词见表4。

表4显示,前30个关键词可归类为甜玉米品种资源、遗传育种、制种、栽培、品质、植物保护、综合利用和农机工艺等几大类研究;其中,综合利用方面研究文献出现频次最多,其次依次是栽培、植物保护、遗传育种、施肥和制种等5方面文献相对较多,说明综合利用、栽培、植物保护、遗传育种、施肥和制种方面在甜玉米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甜玉米研究的热点。由于我国研究起步较晚,在甜玉米的品种资源、品质和农机工艺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资源、品质和农机工业这几方面恰恰是美、日等甜玉米现代产业大国最为重视的领域,我国还需要加大这些方面的研究力度。

表4 甜玉米研究出现频次居前30的关键词

3 小结与讨论

3.1 我国甜玉米研究总体发展迅速

通过对1984-2013年国内甜玉米研究中文文献计量学分析发现,尽管我国甜玉米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增速显著,有关甜玉米研究的论文发表量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研究规模不断扩大。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是中国关于甜玉米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总被引频次和总被下载频次最高,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研究单位的甜玉米研究值得同行关注。玉米科学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总被下载频次最高,广东农业科学刊载文量和篇均被引频次最高。在涉及的研究内容方面,有关栽培技术的文献最多,综合利用方面的文献大多数集中于用作鲜食的研究,遗传育种方面的文献以选育及品质鉴定最多,植物保护方面的文献多集中于虫害研究,施肥方面的文献以氮磷钾肥的文献最多。

3.2 我国甜玉米研究以栽培推广应用为主,基础研究缺乏

我国甜玉米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较快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增长于21世纪初。从发表论文的机构、作者和刊物可以看出,甜玉米研究主要还是以栽培推广应用研究为主,即主要集中于栽培技术、综合利用、品种选育和植物保护等方面。而以甜玉米为研究载体的品质、基因资源、分子辅助选育、遗传机理等基础研究缺乏,也可能是导致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均不高,中国农学类代表刊物如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遗传、遗传学报等刊物刊出的有关甜玉米研究的论文是寥寥无几。甜玉米育种在产量上获得突破比较容易,目前国内品种的产量已与国际品种相当,但食用品质提高不显著,主要由于对品质相关的爽脆度、柔嫩度和皮渣率等影响因子的遗传规律、遗传改良基础研究缺乏,从而缺少理论的研究与指导。从本研究文献计量指标,如研究机构、研究队伍和论文发表等方面均可看出,甜玉米研究主要以科研院所为主,在研究机构的前10位中,高校只有吉林农大和广西大学,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甜玉米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不够。

[1] 刘立岩.甜玉米的研究进展[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3):94-96.

[2] 郑洪建,顾卫红,陈龙英,等.甜玉米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及综合利用(综述)[J].上海农业学报,2002,18(2):28-31.

[3] 赵久然,滕海涛,张丽萍,等.国内外甜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玉米科学,2003(专刊):98-100.

[4] 谭宗颖,龚旭.十二国科学产出影响及学科优势的国际比较:基于引文计量的分析[J].中国基础科学,2006(2):32-36.

[5] 李晓,陈春燕,郑家奎,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超级稻研究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2009(12):4197-4208.

[6] 叶充,蔡仕珍,胡庭兴.“退耕还林”工程研究论文计量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2):204-207.

[7] 张波,曲建升,王金平.国际生态学研究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4):786-792.

[8] 程慧荣,张晓阳,孙坦,等.基于Web of Science的本体研究论文定量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11):46-50.

[9] 安秀芬,黄晓鹂,张霞,等.期刊工作文献计量学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6):505-506.

[10] 李文兰,杨祖国.1993-2002年情报学科研究主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7):96-99.

(责任编辑:张瑞麟)

S 513

A

0528⁃9017(2015)01⁃0137⁃04

2014⁃09⁃14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4B18)

岑慧连(1971-),女,助理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图书情报研究工作。E⁃mail:cenhuilian71@163.com。

唐祈林。E⁃mail:tangqilin71@163.com。

猜你喜欢

甜玉米发文论文
甜玉米丰产 种植有技巧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无公害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甜玉米栽培技术与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