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高校师范生的教学口语技能

2015-11-17

电影评介 2015年7期
关键词:普通话师范生口语

王 莉

小学教学口语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于课堂教学的工作用语。“小学语文教学口语通常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任务、教学场地、教学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同时还受到教师思想、学识、审美情趣以及语言能力的影响。”[1]而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来要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都需要很强的口语表达技能,因此对高校师范生进行专门的口语训练并且提出较高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普通话语音训练,提高教学口语的准确性

教师教学口语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规范、准确。而要达到准确就必须重视普通话语音基本功的训练。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能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因此,高校师范生必须讲普通话,并按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要求通过测试。当前,师范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普通话基础较差, 甚至有个别的学生几乎没有说过普通话,再加上受方言的影响严重,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在公共场合因为说不好普通话所以不敢发言, 有的甚至将坚持说普通话的同学看作爱出风头, 以致他们的普通话水平难以提高。鉴于这种情况,应该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每个学生从自身做起,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成功心理, 使自己自觉成为普通话的使用者和传播者。

有一部分人认为普通话语音基本功训练只是从事有声语言传播的专业人士才需要,教师没必要太专业,差不多就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因为如果教师吐字不清晰、声调不准确,就无法保证表达内容的准确清晰,没有通畅的气息就无法保证重音停连的恰当、语气分寸的到位。所以要让学生们懂得,口才是练出来的,基本功是练出来的。这是所有语言实践的基础, 是与不断的练习和体会分不开的, 是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要坚持说普通话,并且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久而久之就会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战胜自我,提高口语表达。

二、掌握朗读技能,增强教学口语的感情色彩

首先,要增加教学口语的魅力就必须坚持用气发声。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渠道。人们都希望自己的语音准确、清晰、响亮、圆润,并具有一定的魅力,作为一个教师,动听的语音、悦耳的语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书面语言没有或无法表达的,有声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由于声音具有丰富的感染力、表现力,优秀教师总是很讲究吐字清晰,讲求语调抑扬顿挫,变化有致。”[2]目前,有许多教师不会用气发声,声音沙哑,甚至连上两节课后嘴都张不开了,更谈不上声音的圆润和优美。所以,每天上教法课前要让学生进行用气发声训练,发声前要吸气,吸气时两肋展开,气沉丹田,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生声音。将正确的发声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语言情感和内容。同时,要恰当地用气息来支持,气用多了,声音就会大,气不足,声音就会断,所以一定要在基础阶段练好呼吸。最重要的是恰当运用共鸣腔体,使声音传得远且圆润、优美动听,这就必须进行专门训练才能做到。通过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增大音量,美化音色,从而获得圆润、丰满的声音。

其次、语调是语气的外在声音形式,是使教学口语声情并茂的技巧,有很强的表意功能。语调是音量的轻重强弱、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起伏快慢、语速的停顿连续构成的一种调式。它直接作用于口语表达效果,制约着口语表达的行为。教师的教学语调是一种有别于其他任何语言的独特的符号系统,它表现细腻的感情,负载丰富的信息。在教学中,教师的声音要优美、悦耳、动听能吸引学生,就必须作到抑扬顿挫,语速适中,生动鲜明。

三、以情感人,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传递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同时还伴随着师生心灵的接触和情感的交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就可以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用心感受、用心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掌握知识。因为文学作品都是表情达意的,而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有非常明确的情感指向,而教师就是通过语言来传递情感、传达信息的,“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4]丹纳说过:“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5]因此,只有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不断探求。没有感情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更谈不上感染学生,不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人永远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教学口语的规范性

教师口语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适应教育对象心理特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口语。同其他行业和职业所使用的口语相比,教师口语具有规范性、科学性、针对性、鼓励性、教育性和审美性等特点。教师口语常见的不规范的现象有:话语罗嗦、话语干瘪、语义混乱等。而用词规范不但能够正确地表达信息内容,而且能为学生做出典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语病百出,就会影响教学效果。能正确地使用专业词汇是用词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词准确是对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表达教师的意图。例如有个教师说:“现在,打架骂人的现象比过去进步了。”学生听后不知所以然。教师无论是讲新课,还是复习旧课,无论是讲解基本概念,还是对课文进行分析、归纳,都应用精确的词语进行表述。所以,要胜任教师工作,还应当教育师范生注意书面语言的表达,进行有关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水平。给学生提供有关常用文体写作技能的练习资料(包括范文和误例);各科教师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要齐抓共管,对学生作业、论文、实习教案等都严格要求,发现问题要给予指正,要讲评。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艺术性,就必须不断地追求,这就要求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每一位教师不但要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准确,还必须具有审美性,富有情感性。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用自己的心同化学生的心、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步入一个感情相容的教学境界。

[1]张悦红.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78.

[2]杨莉.简论教师语言的美学特征及其实现途径[J].商洛学院学报,2009(2).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12-113.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68.

[5]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教师口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62.

猜你喜欢

普通话师范生口语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口语对对碰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17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
BUM-A-RIDE GUIDE 自助游必备搭车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