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在战火纷飞中的三毛

2015-11-16本刊编辑部

人生十六七 2015年19期
关键词:流浪儿流浪记三毛

生活在战火纷飞中的三毛

生日蛋糕、礼物、派对、祝福……这些是不是你的生日里常见的“元素”?而在八十年前的七月“出生”的一个小孩,别说过生日,连日常温饱也得不到保证,因为一切战争和社会性灾难,承受最沉重的,首先是妇女和儿童。在战火纷飞的那个年代,他生活在颠沛流离,苦苦挣扎之中,他的生活只是万万千千中国少年的写照,他就是张乐平笔下栩栩如生的漫画人物“三毛”。

1937年对于张乐平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转折。这一年抗战爆发,青年张乐平与上海一些漫画同仁组成了“抗战漫画宣传队”,任副领队,带队辗转苏、鄂、湘、徽、浙、赣、闽、粤、桂等地,坚持漫画宣传工作直到抗战胜利。在此期间,他用画笔记录了很多生活在战火中的儿童形象。

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前,虽然张乐平出身贫苦,但是他追求的生活用现在的话说比较小资,而抗日战争这八年是对他的洗礼,坚定了他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的想法。而“三毛”这一形象恰恰是最好的体现——而早在1935年,他已经开始了漫画形象三毛的创作。

“三毛”最开始创作时,采用的方式类似于现在的四格漫画形式,短短四幅画,串起了一个小小的故事,而之所以采用画这样的表现形式,是他想在画面能表达的情况下,尽量不用文字。既然选择小孩为主要形象,读者主要还是小孩,小孩认字不多,另外一个中国那时文盲很多,为了让别人都能看懂。

很多人都好奇,三毛到底有没有原型,其实这个瘦小枯干、命运悲苦的男孩是当时生活在抗战时期千千万万中国儿童的生活写照,其中也不乏张乐平自己的影子。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十几岁的张乐平就到上海做工,先是做木工,后来做印刷工,这段经历三毛漫画里有所表现。

待到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1947年,他开始真正的长篇连载漫画,先后创作了《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并分别在上海《申报》《大公报》连载,引起轰动。《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虽然是在抗战之后创作的,但是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他抗战漫画的延续。漫画宣传抗战这八年中,为他的“三毛”创作积累了素材,坚定了他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的想法,而且对他后来一生爱帮助人的品质都有影响。

《三毛流浪记》第一幅是《孤苦伶仃》,一出版,反响就很大。后来《大公报》销量一下子上升,有一阵上海市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买报纸,看看三毛的命运到底怎么样了。《三毛流浪记》的创作,起因于一个令张乐平刻骨铭心的悲剧故事。1947年初的一个晚上,上海风雪交加,天气奇冷。走在回家路上的张乐平,在一个弄堂口发现3个流浪儿正围靠在一个火堆旁烤火,他们紧缩着身子,使劲地鼓着腮帮子吹火,以便把火烧得更旺一点温暖自己。此情此景,使画家黯然神伤。当时张乐平自己的日子也很艰难,可怜这3个孩子,但又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怔怔地在那里呆立了许久。回家后,张乐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好。第二天早上,当他又走过昨天晚上经过的那个弄堂口时,他惊讶地发现3个流浪儿中的两个已被活活冻死了。看着收尸车上垂下的孩子的摇摆的手臂,张乐平禁不住潸然泪下。想到上海以至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流浪儿正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想到正在忍受着内战煎熬的四万万苦难同胞,画家遏制不住内心的激愤,他决定立即创作一个反映流浪儿童和被压迫被剥削者生存状况的系列连环漫画。于是,《三毛流浪记》问世了。

随后创作《三毛从军记》的时候,他在最前线,可以直接去画战士,那时候他所见所闻都是真实的生活。抗日战争对他的世界观是一个大改观,后来他所做的事情,所交的朋友都和这个关系很大。

猜你喜欢

流浪儿流浪记三毛
A Brief Summary of Pygmalion
犟牛“三毛”
我和“三毛”比童年
中国的“流浪儿”你们该何去何从?
蚕宝宝流浪记
蚕宝宝流浪记
老人37年救助511名流浪儿
蚕宝宝流浪记
蚕宝宝流浪记
娓娓道来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