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逃学传》现代版之“耄耋老翁来捧场”

2015-11-14吴佩林

明清小说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夏志清刘心武红楼

·吴佩林·

作家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探佚这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巨著中隐含的清朝宫廷政治争斗和闺闱秘事,广受学界特别是红学界关注。经权威媒体、出版社推介和刘心武自我宣传,其系列“揭秘”书籍多年畅销不衰,尤其拥有庞大的年轻读者群。刘心武还到美国讲“红楼揭秘”,并受到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赞扬”。联想到蒲松龄《逃学传》中教书先生评批学生夏才作文的情节,耄耋老翁夏志清“捧场”刘心武,就像《石头记》的缘起一样:细玩深有趣味。

一、蒲松龄的《逃学传》

擅长写文言小说的蒲松龄也是一个善作通俗文学的大家,因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充当乡村学究,其著作除了虚构才人狐鬼的悱恻缠绵外,也有不少作品形象地反映私塾生活。他在俗曲《逃学传》中就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个懒于读书,不学无文,思想虚浮,华而不实,最后逃学的劣子顽童形象。

《逃学传》主角姓夏名才,字乔木,别号幽谷主人。祖上庄农为业,长到八九岁时,爹娘动了个妄想的念头,送他到学里攻字读书,指望着日后登科及第,改换门庭。可是这夏才却不是读书的料,在他的头脑里,“文章相沿几千秋,令人一见皱眉头;世界万般皆上品,惟有读书是下流”,如何能用心?老师讲的作文手段、先辈风范,更是一窍不通,甚至对老师在作文上的批语都看不明白。

一次作文,老师批的批语云:“出乎八大家之外,有高山擂鼓之音。”夏才看了半天,猜想老师“定然是说我这文字句调响亮,似这等批语,轻易也就难得”。又有一次,作文已毕,他父亲忽到学中,问师傅说道:“小儿文章如何?”师傅拿来一看,又批云:“此文已通六窍。”其父也以为是夸奖儿子作文写得好。

一日,恰好是夏才父亲生辰,众客咸集,他父亲便有自谝之意,向众人说道:“小儿文章较前大有进步,列位可曾知道么?我虽不通文理,听的这两次批语,批的甚是妥当。”客中有一位不在行的,姓高名文,字解语,是县里有名的秀才,听说此言,欲求一观。夏才见那批语老到,料他看了,必然在众客面前夸奖他几句,自己也想在客人们面前炫耀一番,便拿了出来。谁想这高解语看着文字,不觉的就笑了;及至看到批语,一发鼓掌大笑起来。夏才父亲遂问道:“批语如何?”高秀才却是个老实头,全不藏行,遂把批语逐字逐句解说了出来:“文章莫过于八大家,若出乎八大家之外,便不成文字;有高山擂鼓之音,此乃是‘不通’‘不通’;圣人心有七窍,已通六窍,岂不是‘一窍不通’乎?”被他这一解说,夏才只落得一场扫兴。

这夏才的行径,读来让人发笑。然而,在当下鱼龙混杂、乱象丛生的红学界,却不乏类似故事。2006年4月中旬,刘心武应美国华美协进社邀请,到纽约去讲一番他的“红楼揭秘”,他称这是一次“弘红”之旅——就是弘扬中国的《红楼梦》。4月15日的演讲分两场,上午讲《秦可卿与贾元春之谜》,下午讲《贾宝玉和情榜之谜》。期间,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先生到场听了他的演讲,并给予了耐人寻味的“评语”。刘心武对夏志清教授的到场和评价喜出望外,回国后,把这次演讲和夏志清如何“捧场”的经历写成文章,通过报刊、书籍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在近年来出版的大量刘心武书籍中,几乎每书都有与此相关的内容。刘心武似乎在告诉人们,连学贯中西的夏志清教授都认可、赞成、支持他的“揭秘”和他探佚出的宫廷斗争、闺闱秘事等。然而,阅读刘心武介绍夏志清“捧场”的文章,分析夏志清的“赞语”,却不难发现夏先生根本没有认可、赞扬或支持刘心武“揭秘”的意思。更为巧合的是,刘心武所谓的夏志清“捧场”及“认可”“赞扬”“坚定的支持”等,与蒲松龄笔下那位教书先生对学生夏才作文的评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发人深思。

二、刘心武说“耄耋老翁来捧场”

夏志清(Chih-Tsing Hsia),著名美籍华裔学者,中国文学评论家,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硕士、博士,曾任教于北京大学西语系、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等。1969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名誉教授。刘心武到美国弘扬《红楼梦》,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夏志清教授亲自“捧场”,若不是刘心武自己写文章和出书宣传,国内可能没有多少人能知道。刘心武介绍说: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弘红次日,几乎美国所有的华文报纸都立即予以报导,《星岛日报》的标题用了初号字《刘心武哥大妙语讲红楼》,提要中说:“刘心武在哥大的‘红楼揭密’,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他的风趣幽默,妙语连珠,连中国当代文学泰斗人物夏志清也特来捧场,更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讲堂内座无虚席,听众们都随着刘心武的‘红楼梦’在荣国府、宁国府中流连忘返。”

看来夏志清教授是真的到场了;是否几乎美国所有的华文报纸都立即予以了报道,并报道得如刘心武所说的那般热闹,我们姑且相信刘先生的话。刘心武还发现,对于他受邀去美国讲他的“红楼揭秘”,美国人的想法很单纯,只不过“就是一群大娃娃,聚在一起度过一个跟刘心武有关的周末,在嘉年华式的活泼气氛里,顺便地了解到一点关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关于一个中国当代作家的相关信息”。但他后来作品中对这次“弘红”之旅,尤其是对夏志清的“捧场”,是相当重视的,多次专文记述“连中国当代文学泰斗人物夏志清也特来捧场,更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那么,夏志清具体是如何“捧场”的呢?我们还得从刘心武近年来的作品中寻找答案。在刘心武发表的多篇报刊文章和不同书籍中,均详细记载着此行及夏志清“捧场”的细节,今节录核心内容如下:

我演讲那天上午,夏先生来听,坐在头排,正对着讲台。讲完后我趋前感谢他的支持,他说下午还要来听,我劝他不必来了,因为所有来听讲的人士,都可以只选一场来听,一般听众是要购票入场的,一场20美元,有的就只选上一场,或只选下一场,两场全听,其实还是很累的。但下午夏先生还是来了,还坐头排,一直是全神贯注。

报导说“夏志清捧场”(用二号字在大标题上方作为导语),我以为并非夸张。这是实际情况。他不但专注地听我这样一个没有教授、研究员、专家、学者身份头衔的行外晚辈演讲,还几次大声地发表感想。一次是我讲到“双悬日月照乾坤”所影射的乾隆和弘皙两派政治力量的对峙,以及“乘槎待帝孙”所表达出的著书人的政治倾向时,他发出“啊,是这样!”的感叹。一次是我讲到太虚幻境四仙姑的命名,隐含着贾宝玉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四位女性,特别是“度恨菩提”是暗指妙玉时,针对我的层层推理,他高声赞扬:“精彩!”我最后强调,曹雪芹超越了政治情怀,没有把《红楼梦》写成一部政治小说,而是通过贾宝玉形象的塑造和对“情榜”的设计,把《红楼梦》的文本提升到了人文情怀的高度,这时夏老更高声地呼出了两个字:“伟大!”我觉得他是认可了我的论点,在赞扬曹雪芹从政治层面升华到人类终极关怀层面的写作高度。

后来不止一位在场的人士跟我说,夏志清先生是从来不乱捧人的,甚至于可以说是一贯吝于赞词,他当众如此高声表态,是罕见的。夏先生并对采访的记者表示,听了我的两讲后,他会读我赠他的两册《揭秘》,并且,我以为那是更加重要的——他说他要“重温旧梦,恶补《红楼梦》”。

到哥大演讲,我本来的目的,只不过是唤起一般美国人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初步兴趣,没想到来听的专家,尤其是夏老这样的硕儒,竟给予我如此坚定的支持,真是喜出望外。

刘心武上面的介绍,段落分明,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尤其强调了夏志清“捧场”的具体细节,值得关注的几个要点归纳如下:

(1)夏志清听讲过程中曾三次大声感叹或高声赞扬,即:“啊,是这样!”“精彩!”“伟大!”

(2)夏志清听讲座后深受启发,表示不但要读刘心武赠送的两册《揭秘》,还要“重温旧梦,恶补《红楼梦》”。

(3)刘心武对夏老“如此坚定的支持”喜出望外。

刘心武回国后,通过发表报刊文章、接受媒体采访、出版书籍等方式,记载和介绍了他的美国“红楼揭秘”之行。例如,2006年6月19日他在《北京晚报》发表《耄耋老翁来捧场》文,8月16日又在《中华读书报》发表《我在美国讲“红楼”》文;上海三联书店(2006)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出版的《用心去游》中,分别载有《夏志清捧场》专文;中国青年出版社《刘心武说·寻美感悟》(2007)、重庆出版社《红楼眼神》(2010)和重庆出版社《刘心武续说红楼:眼神·拾珠·细处》(2012)中,均载有《耄耋老翁来捧场》专文;天津人民出版社《我是刘心武》(2006)和中国海关出版社《健康携梦人》(2007)中,则分别载有《在美国讲“红楼”》和《在美国讲“红楼梦”》章节,等等。这些报刊文章和书籍中的内容,除了彼此标题不同或个别文字小异(如“一场20美元”作“一场20元”)外,与上述引文几乎一模一样;各种媒体报道的刘心武美国“弘红”之旅,核心内容亦与此无大异,即夏志清的“捧场”和对他“红楼揭秘”的“坚定的支持”,这显然是他此行美国的最重要收获。从他自己接二连三的宣传和介绍中,人们很容易体会到:刘心武先生真的是喜出望外。

然而,夏志清教授一生研究中国文学,且有专著论及中国古典小说史,对《红楼梦》早有成熟的理解和结论;仅仅通过听刘心武两场“揭秘”讲座,他就否定了自己一生对《红楼梦》的认识?他对刘心武集阴谋、政变、投机、告密、爱情、淫欲、仇杀、谋杀等于一体的“红楼揭秘”结果,真的给予了“高声赞扬”和“坚定的支持”吗?

三、耄耋老翁“捧场”有深意

夏志清教授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两部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奠定了他在西方汉学界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中国现代小说史》以融贯中西的学识、宽广深邃的批评视野,探讨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发展路向,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著作。《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是一部以独到眼光审视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著作。夏志清教授对《红楼梦》研究亦颇有心得,他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辟有专章,以介绍《红楼梦》和评价《红楼梦》研究。

1986年,纽约市立大学亚洲学系教授、系主任唐德刚先生曾与夏志清有一场引人注目的红学论争,是由唐德刚为参加在哈尔滨召开的国际《红楼梦》研讨会撰写的论文《海外读红楼》引起的。唐德刚认为,我国明清以来白话小说之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之必然结果,非偶然也。由于城市经济之发展,始促使“听的小说”转化为“看的小说”。而《红楼梦》则是这一转变过程的定型之作,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化文学的一部巨著,其格调之高亦不在同时西方乃至现代西方任何小说之下。由于唐德刚对《红楼梦》及其所产生的社会背景给予这样的评价,必然不满意任何对中国白话小说的艺术成就估计不足的倾向,因此行文之中提到了夏志清。

唐文指出:“吾友夏志清教授熟读洋书,以夷变夏,便以中国白话小说艺术成就之‘低劣’为可耻(见夏著一九六七出版英文“中国古典小说史”导论),并遍引周作人、俞平伯、胡适之明言暗喻,以称颂‘西洋小说态度的严肃与技巧的优异’。”并分析认为:“‘红楼梦’为我国近代最伟大之文学巨著,以西洋‘标竿’(Yardstick)作测量之准绳,终不足取。”夏志清对此甚为不满,遂同时在台北《联合报》《传记文学》和美国《世界日报》发文反驳,题目为《谏友篇——驳唐德刚〈海外读红楼〉》,全文分九节,洋洋一万八千字。夏文主旨是对唐文所批评之处一一加以说明和澄清,并用很大篇幅指出唐文在引文和知识方面的疏漏,以证明自己对《红楼梦》的评价并不低,倒是唐德刚一味研究《红楼梦》里的小脚、辫子之类,实在无甚意义。因两位教授都是名重士林的学者,这场论争引起学术界人士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是海外红学论争的一次高潮。这足以说明夏志清教授对《红楼梦》的理解非同一般。

有夏老这样一位学贯中西又精通《红楼梦》的长者坐在头排,且“一直是全神贯注”地听,又连续听完了两场,对于任何演讲者都可以说是莫大的荣幸。然而,夏老这样的硕儒到场,或刘心武认为的“捧场”,并不能说明是对刘心武“红楼揭秘”的“坚定的支持”。刘心武在中央电视台“揭秘红楼梦”,并首创“秦学”,长期研究《红楼梦》的夏志清教授不可能没有耳闻。今刘心武近在咫尺,何不花上一天时间坚持听完他的演讲,以便了解他究竟揭秘出什么奇闻异事?“秦学”到底是什么?这样的心思和行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夏志清身为哥伦比亚大学荣休教授,今从远方的故国来了客人并邀请他去听演讲,出于尽地主之谊的礼节,听听也未尝不可;何况老人家当时已八十五岁高龄,平时也没什么要事缠身。

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夏志清先生一生治文学史,却反对给青少年灌输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他主张:“中小学生读书,最好不碰文学批评、文学史,凭自己的兴趣,把那些公认的中西名著一本本读下去。少年人有少年人自己的想法,而那些权威、专家都是成年人,假如你把自己的想像和判断受缚于那些成年人的意见,反而不能培养自己对文学的真实爱好了。文学固然是艺术,但读文学作品主要是充实自己的生命,充实自己的想像,也增加自己对人世的了解——批评家、文学史家所关注的艺术问题用不到少年人去操心。”刘心武把古典文学经典《红楼梦》“揭秘”为充满阴谋、投机、爱情、淫欲、告密、政变、仇杀、谋杀等内容的宫廷斗争、闺闱秘事,难免误导青少年对《红楼梦》的认知和接受。如此曲解《红楼梦》,竟能在国家级的权威媒体上公开传播,并不顾及对孩子们的不良影响,这一定令老人家大惑不解,他当然想知道揭秘者是如何层层推理的。或许这才是夏老特地来“捧场”,并坚持听完两场演讲的真正原因。

刘心武宣传夏老“捧场”,强调老人家在他演讲过程中“几次大声地发表感想”,即“啊,是这样!”的感叹、高声赞扬“精彩!”和更高声地呼出了两个字“伟大!”,从而认为“他是认可了我的论点”,不仅“赞扬支持”,而且是“坚定的支持”。但让人疑惑的是,夏老的赞扬、支持为何如此吝啬,吝啬得只有短短八个简单音节?刘心武把夏老的话都标点为感叹句;可是,夏老除了感叹之外,难道没有惊讶吗?更准确一些,夏老第一次大声发表的感想似应标点为:“啊!是这样?!”——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今举数例刘心武“揭秘”结果,以解释夏老为何如此惊讶。

(1)《红楼梦》第八回,作者明确交代贾蓉之妻秦氏是营缮郎秦邦业向养生堂抱养的弃婴;但刘心武却探佚出她出身并不寒微,甚至高于贾府,是个公主级的人物,完全否定了《红楼梦》作者本人的叙述。刘心武说:

我的结论就是:曹雪芹所写的秦可卿这个角色是有生活原型的。这个角色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他所生下的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应该是在他第二次被废的关键时刻落生的,所以在那个时候,为了避免这个女儿也跟他一起被圈禁起来,就偷运出宫,托曹家照应。而现实生活当中的曹家,当时就收留了这个女儿,把她隐藏起来,一直养大到可以对外说是家里的一个媳妇。……概而言之,秦可卿的原型就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废太子的长子弘皙的妹妹。如果废太子能摆脱厄运,当上皇帝,她就是一个公主;如果弘皙登上皇位,弘皙就会把已故的父亲尊为先皇,那样算来,秦可卿原型的身份依然可以说是一个公主。

(2)《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领刘姥姥和贾府众太太、小姐们等游大观园,在缀锦阁下等候文官等演习曲子。大家坐定,贾母先笑道:“咱们先吃两杯,今日也行一个令,才有意思。”于是叫鸳鸯来行酒令,鸳鸯说骨牌副儿,将三张牌拆开,次第说出,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鸳鸯说一张,轮到的人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合韵,错了的罚酒一杯。及至史湘云,头一张是“左边‘长幺’两点明”,史湘云对的是“双悬日月照乾坤”。关于“双悬日月照乾坤”,刘心武“揭秘”道:

史湘云引用这句诗就意味着在乾隆朝的时候,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曹家的头上出现了日月双悬的情况,这个情况反映到书里面,曹雪芹就通过“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通过史湘云,把它惊心动魄地宣示出来。书里的贾家别看在那里吃喝玩乐,他们头顶上,有两个司令部呢,他们究竟还能玩多久,取决于那两个司令部到头来谁吞下谁啊。……当时“日”就是乾隆皇帝,他已经继承了王位,当了皇帝了。但是他的一个堂兄,废太子的这个儿子弘皙,却在郑家庄也做着皇帝梦,而且还有很多很实际的谋取皇权的阴谋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对曹家他们这种大家族来说,对这种情况一定都门儿清;……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折射到小说里,就是贾母他们心里都明白,史湘云就说出来了:双悬日月照乾坤。

“双悬日月照乾坤”不过是唐代诗人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诗中的一句,完全符合酒令要求。若按照刘心武的“揭秘”,贾母一家子女人哪里是在游园,竟时时刻刻忧国忧民。

(3)《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史湘云劝贾宝玉“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宰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庶务”,惹得宝玉不高兴。袭人又说起宝钗也这样劝过宝玉,受过气,但宝钗有涵养、心地宽大;若是换了黛玉,不知如何赌气不理,还得宝玉去赔不是等。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生分”一词,意为感情疏远,是个并不难理解的日常用语,刘心武却向全国观众和读者解释说:“生分,就是活着的时候分手,断绝关系。这些文字,很难作别的解释……”不知经何人指正,在后来的重印、再版时才改为“生分,就是疏远,改变了原来的亲密关系。”刘心武赠送夏志清的两册《揭秘》,其中的“生分”解释内容不知是否已经改过。

(4)关于第五回元妃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刘心武“揭秘”道:

那句判词之所以在有的古本上写作“二十年来辨是谁”,它的含义就是贾元春一直在琢磨,他们贾府里面的这个女人究竟是谁呢?她不是到了当今皇帝身边才开始“辨是谁”的,她从四五岁上就开始纳闷了,后来她选秀女选上了,她还在辨,再后来她的生活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她辨到第二十年的时候,她的判断就成熟了,她就说出来了。……“榴花开处”意味着什么?我个人认为,意味着小说里面的那个贾元春实际上她已经为皇帝怀孕了,所以她得到皇帝那么大的宠爱。一般来说,皇帝宠爱一个妇女,在多数情况下,还是因为她为自己有所生育,特别是能给自己生儿子。所以贾元春她后来命运为什么悲惨呢?因为从小说里面我们看不到一点痕迹,说她把怀的这个孩子生下来了。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情况可能也是很悲惨的,她的原型给乾隆怀了孩子,孩子却并没有能顺利地落生。所以“榴花开处照宫闱”,那个石榴树开着花,石榴树开花就意味着要结石榴果,但是结出来没有呢?它不是“石榴结处照宫闱”,它仅仅是“榴花”,并没有完全结成石榴。

贾元春怀孕了,但是没有生下孩子来,这究竟是为什么?石榴树开花了,可怎么没有结果呢?这里,刘心武对全国观众、听众、读者卖了一个天大的关子,这个关子最后在他的《续红楼梦》中揭晓了。在“刘续红楼梦”第九十六回“潢海铁网山虎兕搏,樯林智通寺香魂断”中,他写道:

圣上觉得元妃娘娘既深明大义,又能乞求赦免家族前衍,实在是忠孝两全,故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六宫恩爱,渐集一身。娘娘也真争气,榴花盛开,子粒渐次饱满。不曾想圣上还要跟她亲近,竟把一个成型的男胎,压得流出。

真是千古奇闻!且不说“前愆”作“前衍”类文字讹误。据刘心武的探佚,圣上的原型是乾隆皇帝。元妃早已身怀六甲;拥有三宫六院和众多嫔妃的皇上,却偏偏喜欢跟怀孕已久的孕妇“亲近”,竟完全不顾及“六宫恩爱,渐集一身”的爱妃和自己龙种的安危,把一个成型的男胎、未来的皇子硬生生“压得流出”!究竟是乾隆皇帝变态,毫无人性,还是续书者低级下流,把乾隆皇帝描述得如此丧尽天良?如此骇人听闻的“揭秘”,大凡热爱《红楼梦》或稍有人性和良知者,哪一个听后或读后不惊得目瞪口呆!

所以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来,一辈子研究中国文学、尤其是对《红楼梦》情有独钟的夏志清教授,当听到刘心武从“双悬日月照乾坤”“乘槎待帝孙”等层层推理出乾隆朝宫廷斗争的血雨腥风和闺闱秘事时,他除了大声喊出“啊!是这样?!”外,还能说些什么?

夏老的另两处“赞扬”更耐人寻味。正如刘心武自己介绍的,“夏志清先生是从来不乱捧人的,甚至于可以说是一贯吝于赞词,他当众如此高声表态,是罕见的”。可是,恰恰这一次夏老就“罕见”地乱捧了,不但高声表态,而且用了“精彩”“伟大”这样的极端赞语;须知,这种极端赞语不是什么人都能承当得起的。上文曾提及唐德刚与夏志清震动海内外的《红楼梦》论战风波,夏老在《谏友篇——驳唐德刚〈海外读红楼〉》终篇的一段写道:

唐德刚当年专治史学,根本算不上是文学评论家。对海内外内行来说,《海外读红楼》此文立论如此不通,但见大胆骂人,而无细心求证,我尽可置之不理。但文章既在《传记文学》上发表了,大半读者并非内行,对红学所知亦极浅,可能为德刚所蒙蔽,不得不写篇答辩。这,我想,是唐德刚唯一的胜利:我放下更重要的工作,去对付他无聊的挑战,浪费了不少时间。但文章是为德刚写的,我希望他好好静下心来多读几遍,以求有所觉悟,有所悔改,在做人、治学、写文章各方面自求长进。否则我辛辛苦苦写了一万八千字的谏友篇,仅为海内外读者们制造了一个酒后饭余的笑谈资料,实在太可惜了。

对于同样学贯中西、名重士林的唐德刚教授,当他们对《红楼梦》的认识有分歧时,夏志清教授竟给予如此刻薄的评价和尖锐批驳。刘心武把《红楼梦》揭秘为宫廷政治、派系斗争、闺闱秘事,且充满着阴谋、仇杀、情欲等,可以说完全颠覆了夏老心目中的《红楼梦》形象,也等于否定了这位耄耋老学究一生有关《红楼梦》的著述。面对刘心武的层层推理,夏老会发自内心地高声赞扬“精彩”“伟大”吗?夏老虽然高呼“精彩”“伟大”,虽然八十五岁高龄了还表示要“重温旧梦,恶补《红楼梦》”,但是却丝毫没有对“揭秘”“秦学”及演讲者的赞扬或支持成分,有的只是全盘否定。

四、思考与启示

刘心武在美国讲《红楼》,夏志清“捧场”并给予了“坚定的支持”,这情节俨然是《逃学传》中先生评批夏才作文的现代版。夏志清不是蒲松龄;否则,夏志清的感叹和“赞扬”就不仅仅是简短的“啊,是这样!”“精彩!”和“伟大!”而是“出乎八大家之外,有高山擂鼓之音”或“此文已通六窍”之类言辞了。

刘心武是中国知名作家,曾获茅盾文学奖,担任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做过《人民文学》主编,其文字理解能力一定不差,绝非《逃学传》中夏才夏乔木所能比。而且,夏志清的行为语言与口头语言都比较明确,原是不易误读的,所以刘心武对于夏志清主要属于故意误读。须知,刘先生急需误读,急需误读所产生的误导效应,亦即急需公众的错觉。他似乎要告知公众,连夏志清这样的硕儒都认可了他的论点、要读他的“揭秘”赠书,读者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其“揭秘”?如此名人效应,一般读者怎能不被诱惑并购买他的“揭秘”系列书籍?这或许是刘心武从出版社编辑工作经历中获得的书籍推销术吧。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版政策的宽松和印刷技术的发达,一些人的写书出书热情高涨,红学界亦曾有一年出书八九部的大师,他们仿佛文曲星下凡。“但是泥沙俱下难免鱼龙混杂,沽名钓誉必然经典难觅,于是思想肤浅、内容空泛、缺乏文采、漏洞百出之作屡见不鲜。更有一些文盗混迹其中,东拼西凑、瞒天过海,上演了出版领域的场场闹剧。”此种追名逐利的著述,再经别有用心的炒作,却常常能吸引众多人的注意力,而且异常活跃,影响恶劣而又广泛。更有一些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出版社、媒体,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不顾长远的社会影响,在传播假冒伪劣文化产品中推波助澜,似已沦为市场的奴隶。须知,假冒伪劣文化产品的危害,比之假酒、假烟、施了化肥农药的蔬菜等更甚千倍万倍,因为它糟蹋传统文化遗产、污染人们的精神食粮、败坏学风与文风、误导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接受,后患无穷。学者的灵魂不能被名利和欲望灌醉,文化传播机构更不能忘却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回到蒲松龄《逃学传》中,又到作文日期,师傅出了题目。这夏才欲待不做,又怕究责;欲待做,又想“这驴身上哪有虎毛,猪嘴里哪有象牙?”不免抱怨起先人来。说来也奇,这一抱怨不要紧,一霎时反想起来无数的字眼、许多的熟套。急忙研了研墨,膏了膏笔,刷刷的写了许多言语:

[唱]俺把那然而、抑而重写几遍,今夫、且夫写再三,若而然、苟其然、倘不然写过几番,再写些天地间、宇宙间、古今间,设若、果而、一时间。

[白]呀!贪荒作文,把一些助语词都忘了。

[唱]只得是再写些而已矣、也乎哉、哉而已,再写些之不可、可不知、之乎者也耳哉矣。作讫文,吃午饭,不早不晚,全篇只在俨然间,一霎时,把雪白的纸儿黑了一大片。

夏学生往日作文,不知受了多少督责,多少删抹;但经师傅一看,便云“狗屁而已”。他想这一回作文“定然是满卷上加上些圈圈点点,尾后边批语儿冠冠冕冕,俺也体体面面,喜喜欢欢”,于是满怀期待地呈给了老师。这次先生是如何评批的呢?蒲松龄大笔写道:

谁知道他是老精年,拿来一看,就怒发冲冠,手指劣才骂几番:真狗屁!好大胆!怎敢胡支扯也来哄俺!戒尺儿扑头盖脸,苦哇,险些儿结果了俺!

夏才怨爹娘、恨师傅、叹时运、骂古人,亦无可奈何,遂决定“背着师傅走羊肠,消却学堂帐,再不念文章”。看看天色将明,无人知觉,拿定主意:“走他娘的罢!”——夏学生逃学了。

2013年12月29日(北美时间),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九十二岁。夏志清教授“捧场”刘心武,通过刘心武的个人解读和媒体宣传,有的读者可能误以为夏老真的认可、赞扬、支持刘心武的所谓“揭秘”,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诱惑力。“耄耋老翁来捧场”的价值已被“揭秘”者及出版商等发挥到极致。今夏老已逝,为了让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安息,还是别让他继续“捧场”了吧。

注:

①[清]蒲松龄《逃学传》,见盛伟编校《蒲松龄全集》(第三册),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7-3342页。下引《逃学传》文皆出此书。

②③④刘心武《我在美国讲“红楼”》,《中华读书报》2006年8月16日,第3版。

⑤尹建民主编《比较文学术语汇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73页。又参见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313页。

⑥[美]唐德刚《海外读红楼》,《红楼梦学刊》1986年第4辑。

⑦⑯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378、376-377页。

⑧[美]夏志清《岁除的哀伤》,陈子善编,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⑨⑪⑭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192、123-126、247-249 页。

⑩[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启功、张俊等注释,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78页。下引《红楼梦》例句皆出此书。

⑫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二部),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2005年12月第1次印刷,第125页。

⑬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二部),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2006年1月第5次印刷,第125页。

⑮刘心武《续红楼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4页。“前衍”似是“前愆”之讹误。

⑰沈治钧《红楼七宗案》,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9页。

⑱袁国义《著述出书“三境界”》,《人民日报》2014年3月18日,第24版。

猜你喜欢

夏志清刘心武红楼
刘心武续写《红楼梦》
刘心武母亲的教子之道
红楼菊花会
红楼女排
《国韵红楼》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
月光里,三十年的鱼雁
夏志清的学术贡献及其遗产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藏起烦恼的老顽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