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媒体关于昆明3.01事件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2015-11-12王琨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14期
关键词:恐怖事件

王琨

[摘要]新闻报道从来就不是绝对客观公正的,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它受各种政治集团和权力集团的利益驱动,含而不露地表达各种意识形态意义,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中关媒体关于昆明“3.01”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进行对比研究,从分类、情态和转换三方面揭示美国媒体是如何使用语言为自己的意识形态服务。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中关媒体;恐怖事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145-02

一、引言

以英语为媒介的大众传媒日益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英语和语言文化霸权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突出。英语新闻主导着世界舆论,影响、操纵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新闻报道由于受到各种政治和权力集团的利益驱动,不可能是绝对客观公正的。许多英语新闻媒体打着客观公正的旗帜,含而不露地表达着各种意识形态意义,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对事情真相的理解。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即可揭示语言表达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

二、关于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于英国的有关语篇分析方法的学科。它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及其相关社会历史背景来研究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一步揭示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它的方法论主要建立在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上。通过对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可以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人们对于语言运用的鉴赏力和批评力。

批评性话语分析特别注意语篇生成者在分类、及物性和情态等方面做出的选择及不同句子结构之间的相互转换所产生的不同意义。语篇的分类系统是指语篇对事件和人物的命名和描述,主要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新闻媒体对词的选择取决于媒体的立场和观点,因此,对同一事物总会存在带有不同立场或倾向性的不同描述或表达方式。情态系统表达人际功能。人际功能是一种能表达作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以及某人对事物的推断的功能。它能充分展示意识形态意义。英语中情态动词、人称代词、时态和直接/间接引语等都可表达情态意义。语篇转换中对语态的选择也能体现一定的意识形态。

三、语料

2014年3月1日晚9时20分,云南昆明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8名统一着装的暴徒蒙面持刀在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导致29人遇难,143人受伤,伤者中包括多名民警、外出打工者和返校大学生。这一事件引起全球关注,但却出现了两种不同声音。对于事件的定性上,外媒不愿承认这是一起恐怖事件。

本研究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3月1日发表的新闻Knife-wielding attackers kill 29,injure 130 at China train sta-tion和人民网英文版于2日发表的新闻At least 29 dead,130injured in Kunming railway station violence为语料,从分类、情态和转换三方面揭示美国媒体在新闻话语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

四、对语料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一)分类

分类是指通过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它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手段。语篇的分类体系最能反映说话人的世界观,所以最具意识形态意义。中美媒体在关于昆明3.01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中对恐怖分子、恐怖事件和受害者的描述显然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分类原则上,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

人民网用civilians形容受害者,明确指明恐怖分子的袭击对象不是武装部队或警察,而是手无寸铁的平民老百姓。而CNN在形容受害者时用的people一词,people泛指所有人,模糊淡化了恐怖分子的残忍血腥。实质上是对恐怖行为的默许和纵容,是在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

另外,CNN在形容恐怖事件时主要用的是attack。Attack是个常用词,泛指所有伤害人或毁坏某地方的暴力行为。而人民网在描述事件时主要用了terrorist attack。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Terrorist是指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使用轰炸、枪杀等暴力手段的人。Terrorist attack的破坏程度明显要比attack大得多。国际社会较为公认的对恐怖主义的定义是:以胁迫一定人口、某个政府或国际组织为目的,造成平民死亡或对其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杀戮现场的证据已清楚表明,昆明袭击事件由分裂势力策划制造,完全符合这一定义,是彻头彻尾的恐怖主义行径。现场发现的东突旗帜就是物证。但是,美国政府和媒体轻描淡写、态度暧昧,在新闻报道中只字未提恐怖主义、恐怖分子,他们根本不愿承认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暴力袭击是一起恐怖主义事件。他们判断恐怖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暴力行为是否发生在美国或其盟国境内或是否有利于美国的政治利益。

(二)情态

本文重点研究时态和转述引语形式的选择。首先是时态。人民网的新闻报道共46句话,使用现在时12次,且现在时分别被用于描述事件的严重性、习主席的布置工作情况、昆明火车站的恢复情况以及这次恐怖袭击对大众心理的影响等,可以看出,人民网中现在时的使用基本上表达的是时间概念或连续性的行为。而CNN的新闻报道共29句话,使用现在时2次,一次是CNN在报道中强调这种大规模的持刀袭击在中国并非第一次,2010和2012年也在校园发生过,但并无“政治联系”。另一次用于歪曲事实,把暴力事件的产生平白无故的归于汉族人身上,挑拨中国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矛盾。这里现在时的运用流露出作者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对新疆恐怖分子的同情。在报道者看来,昆明恐怖袭击事件绝非只是一次偶然事件,而是由汉族人与维吾尔族人长期的民族矛盾引起。

追求真实性是大众传媒的宗旨之一。由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一般出自当事人、知情人或权威人士之口,对受话人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新闻中引语的使用能有效增强报道的真实感,显示报道的客观性,使读者确信报道者并未掺杂个人的观点。endprint

人民网的引语来源广泛,多来自经历恐怖袭击的当事人、中国领导人及官方机构,信息来源明确可靠。引语既展现了恐怖事件发生时的情景,又描述了事件发生后中国领导、政府对此事的高度重视以及昆明各地医院对受伤者的救治情况。而CNN的引语来源除了有7处来自于新华社外,其他4处均未直接点明引语的出发者,但为了显示其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它使用不具体的词语间接加以暗示。如The report referred tothem as“terrorists.”。该句引语来源为report,但CNN在语篇中并未提及有关report的内容,因此容易使读者无法判断其信息的重要性和可信度。那么,自然会使读者对后面提到的“昆明暴力事件是恐怖分子所为的事实”不以为然。另外,这句话恐怖分子一词加了引号,这也显示出CNN及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对这一用词的怀疑态度。

一般而言,直接引语比间接引语更具可信性和说服力。CNN的新闻报道以直接引语的形式选择性引用了3位昆明恐怖袭击事件目击者的话,且标注这些直接引语的来源是新华网。但这些引语极具倾向性,报道者选取的话语都是关于恐怖事件的描述。

任何一种转述形式都可能为转述者提供介入他人话语的机会,直接引语也不例外。在新闻报道中报道者可以选择引用谁的话语和什么内容的话语。我们注意到,CNN的新闻报道作为直接引语引用的话语具有倾向性,力图给读者展现昆明袭击事件的残忍、血腥以及给民众带来的恐惧感。新闻中没有提及恐怖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对受伤者的救治情况及对遇难者家属的慰问。这种选择性引用的方式,即便是直接引语,也容易给读者制造一种假象:受伤民众满街都是,并且得不到医治,中国人民正生活在恐惧之中。

(三)转换

考察英语语篇中的转换需注意被动化的运用。语篇中的被动结构为掩饰因果关系和行为者提供了方便,被动化能有效地减弱行为或过程的动作感。被动化是“主题化”的一种手段。它把表示受事的宾语成分移到句首,充当有标记主语以突出该成分所表达的信息。选择被动语态的动机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为了隐瞒动作的发出者,即“施事”。

以对恐怖分子袭击群众的描述为例,人民网:More than 10terrorist suspects attacked people at the square and ticket hall 0fKunming Railway Station at 9:20 p.m.Saturday,killing at least28 civilians and injuring 113 others.CNN:Twenty-nine peoplewere killed and 130 were injured Saturday night when 10 menarmed with long knives stormed the station in the southwest Chinesecity of Kunming。人民网选用主动结构,突出恐怖分子的凶残;而CNN选择被动结构,整句话突出了受害者,而将责任者用一个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引出来,有效地削弱了施暴者的动作感,模糊了该事件中的因果关系。

报道者往往选择代表自己意识形态、对自身观点有利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描述。如“Police said they killed at least four at-tackers and shot and wounded a female suspect.”CNN在描述警方击毙袭击者时使用的是主动态,行为者police出现在句首充当主语,整句话突出了行为者,而将attackers放到了不显著的位子,句中还特别强调警方击中一名女性嫌疑犯,暗示中国警察在昆明暴力恐怖事件中对袭击者的暴力镇压,把中国政府刻画成对其民众行为粗暴、滥用人权、压迫少数民族的独裁者形象。

五、结语

本研究从分类、情态和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中美媒体在报道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时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同时揭示了美国媒体新闻话语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研究发现美国媒体在报道国际重大新闻事件时,趋向选择与自身意识形态和利益相符的暴力事件;而对于与西方政治制度不同国度的恐怖事件,他们则施以低调应对,即使有报道,也是朝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肆意炒作,歪曲解读。

参考文献:

[1]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纪玉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责任编辑:封丽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恐怖事件
友谊前的恐怖事件
电视报道中暴恐事件的叙事范式探析
基于“碎片化”的地方暴力恐怖事件防控体系构建
恐怖主义灾害风险管理与保险应对机制
例谈新闻媒体在恐怖事件中的定位与管制
机场“恐怖事件”背后,一个农民和空姐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