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怕黑怪谈录

2015-11-10马会泽

缤纷家居 2015年6期
关键词:草图癌症记忆

马会泽

请简单介绍下你的作品?

我的创作有一个大的主题,是关于死亡和记忆的,每幅作品围绕着这个主题又传达出一些具体的个人想法。因为我个人经历过的一些死亡的事件给我带来了很多对于死亡的记忆。我四岁的时候被拖拉机从肚子上轧过去了,当时没什么问题,也没什么后遗症,我自己却一点印象都没有,都是家里人说小时候被拖拉机压过,说我命大。7岁那年冬天,自己在结了冰的池塘里玩冰,冰面裂了,直接掉到冰窟窿里,不记得是怎么被人捞起来的,但是在冰窟窿里的感觉却一直忘不了——冰冷、恐惧、窒息。前几年在北京学画画,自己一个人在环铁的铁轨上玩,没注意到一列火车从我背后开过来,还有四五十米的距离就要撞到我了,幸好反应快,听到动静就及时跳下了铁轨,现在想想当时再迟钝一下小命就没了,当时心情很复杂,过了好大一会才缓过来,哭得稀里哗啦的。这些都是我的一些危险经历,还有一些是身边亲人的死亡事件。我4岁那年,外公因为癌症去世,爸爸带着我去参加外公的葬礼,印象特别模糊,但这却是我能回忆起来的最早的记忆;后来是我爷爷,也是因为癌症去世,三年后我奶奶又突然去世;我父亲在我小学的时候因车祸成了植物人,在床上躺了4年之后去世了。我的舅舅,前几年因为车祸当场去世;大二的时候姥姥又因癌症去世;我的一个姑姑,还在世,但已经是癌症晚期;身边不断发生死亡事件的记忆始终在我脑中一遍一遍的强迫性重复回忆着,尤其是我父亲的意外,对于一个刚懂事的孩子来说,父亲这个伟岸角色的突然倒下,对家庭和我都造成了极大的创伤,直接造成我情感上的缺失和极重的心灵阴影,也导致我情感中一种死亡情结的生成。

标题中的“怕黑”并不是说我害怕黑暗的环境,而是对这种死亡记忆产生的一种心里阴影。

黑色的背景环境往往给人一种孤独甚至忧郁的感觉,你的选题和创作的过程是怎样的心境?

我的这些经历直接造成了我现在自卑、阴郁、敏感的性格。不喜欢凑热闹,不喜欢喧嚣的环境,这些与人一起相处的时候并不明显,也许是有些刻意的去隐藏这一面,当独处的时候问题会比较严重。在创作的过程中就要提炼和强化出这种心理特点然后再表现出来。

每个作品中的形象都不一样,是如何安排的?

系列四想表达人生是向死而生的,人从生下来到慢慢的长大,每分每秒每步都是在奔向死亡,婴儿一生下来并不知道自己的来历更不知道有死亡的存在,本来是特别可爱、安逸、天真的、充满希望的,随着慢慢长大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慢慢地认识到死亡的存在,又被迫地接受它的存在。到最后自己将面临自己的死亡。一个人的死亡意识大多数都是经由身边人的死亡事件获取的,人一旦产生死亡意识才可称之为人。系列二想表达人总觉得死亡离自己很远,总觉得自己会活到老,然后寿终正寝。其实死亡离我们很近,死亡每天都在发生,就如周国平说的:死亡如太阳,让你不可直视,但又无论如何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你的创作过程顺利吗?

从本科三年级选修课时就开始对学习生活感到非常的焦虑,感觉生活没有什么奔头,毕业创作也没思路,很消极,不想跟人交流,有些抑郁。就这样过了一个夏天,等到4年级开学的时候也没什么作品给老师看。老师每次见面又是批评又是开导,并要求我每天至少画一张画给他看,材料,题材,尺寸都没有限制。这样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画了一些画,后来就选择了一些草图,确定了主题开始进行正式创作,现在这些创作的草图都是那时候画的。之后开始选择版种来表现,一开始就选择了石版,因为草图都是用铅笔在纸上画的,觉得石版这种材料比较能直接地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后来在创作的过程中发现石版比较直接,也比较细腻,一点点地磨铅笔又不能涂改的特点与我需要细心一点点慢慢抒发的情绪很贴切,所以就坚持做了下来。拿给老师看觉得还可以,就这样慢慢的进入毕业创作的状态。

看了你和芦鹏的作品,从画风上看有一些相似之处,可否具体谈一下?

我们俩画面感觉确实有些相似,同样的材料技法,同样的画面氛围,还有尺幅也都差不多。芦鹏的画面表现的更宽阔一些,画面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安静,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可以说是由大见小。而我一直是沉浸在自己的那种小情感里面,也可以说是由小见大吧。

猜你喜欢

草图癌症记忆
草图家具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放疗
中国癌症分布图
画好草图,寻找球心
主动出击:将癌症消灭在萌芽状态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