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

2015-11-03王凯越

艺术评鉴 2015年20期
关键词:创作特点音乐分析创作背景

王凯越

摘要: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和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在世界音乐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被称为"乐圣"。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不朽之作,作品涉及各种体裁、器乐,在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中,最能突出贝多芬创作个性的体裁就是他的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下面我们从创作背景、音乐分析、创作特点等方面来研究,使人们对它有更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贝多芬 奏鸣曲 创作背景 创作特点 音乐分析

一、贝多芬生平及《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生于1770年12月16日,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年家庭贫困,父亲用暴力逼迫他练琴,梦想让他成为和莫扎特一样的钢琴家。30岁起便被手耳疾折磨,1802年企图自杀,晚年彻底失聪,但他对音乐的热爱使他战胜了病痛。这个在西方音乐史上是一位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几乎贯穿了他创作的各个时期,是钢琴艺术中的精品,并成为贝多芬全部作品的重心所在。

作品 31之2《暴风雨》,d小调奏鸣曲,创作于1802年。这部作品是贝多芬直接表现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之一。《暴风雨》的标题来自辛德勒当年请教贝多芬阐释此曲,贝多芬回答是可以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这部作品与之前的创作有不同的气质,这部作品是他耳疾加重、个人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创作的,更能代表贝多芬的创作成就,充满了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也最能体现出贝多芬与坎坷命运相斗争的精神。

二、《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特点和乐章分析

《暴风雨》奏鸣曲的三个乐章都是以奏鸣曲式写成的,总的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这首作品充满了奇异、灰暗的紧迫感,每个乐章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异,但都严守着奏鸣曲的原则,音乐赋予幻想性,这是该曲的最大特点。该作品在速度上,节奏上也采用了独特的音乐手法,内容与形式也达到了高度的平衡。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4/4拍,d小调。这个乐章具有丰富的感情斗争和强烈的戏剧性风格。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调性的变化、速度的突变,赋予了全曲幻想的色彩,使音乐形象在主题上达到完美的统一,充分展现了贝多芬奏鸣曲的特点。

全曲开头的引奏,具有庄重、徐缓、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使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把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激动心情逐渐展开。到了第21小节才进入乐曲的主调d小调,呈示部的主要主题是全曲的核心,贝多芬把三种不同的速度放在了同一乐句中,成为音乐发展的对比原则。第一主题的中低音与高音的相互应答,以及三连音的伴奏织体使得音乐的戏剧性更加强烈。第二主题的出现,情绪越来越急切,在这些音调的基础上,精心地展开,使音乐富有强烈的戏剧性。最后的10小节,在激烈的冲突后,突然安静下来声音充满了孤独。乐章的结尾在小三和弦上逐渐消失,仿佛是一场剧烈斗争后突然静下来,一切景象和人物都消失了,给人留下了悲伤、孤独的印象。

第二乐章:慢板(Adagio),3/4拍,降B大调。这个乐章充满了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有的理论家把它称为“贝多芬式的夜曲”。贝多芬省略了展开部,或许是认为展开部徘徊不定的调性会给这个安静的乐章造成紧张感。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联想起暴风雨过后的平静。主要主题以琶音的形式出现,像是从远方传来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歌唱。副部主题是个接近民歌音调的主题,显得十分的朴素,是永恒的憧憬之歌。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停顿、以及装饰音使音乐听起来更具有节奏感。乐章的结尾部戏剧性被扩大, 最后在庄严的和弦上结束。

第三乐章:小快板(Allegretto),3∕8拍,d小调。1803年的夏天,贝多芬住在维也纳附近的海利根施塔特,一天他见到一个骑手从他的窗下飞驰而过,均匀的节奏和“dada”的马蹄声给了他创作灵感,于是产生了“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主题。末乐章是一个非常优美的曲子,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温柔的性质。第三乐章无论是在伴奏音型还是主旋律都是由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组成,旋律流动性强,时而热烈,时而细腻。第三乐章的呈示部,是一个带有补充的乐段,在低声部里出现了第一个主题,第95小节进入展开部,庞大的展开部巧妙地运用明暗色彩层次,这些色彩的丰富是通过变换调性来达到的。第215小节是再现部的开始,在这里贝多芬也运用了离调等复杂方法,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三、《暴风雨》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第一乐章:引子部分,第一个琶音形式的和弦要弹得缓慢,字字珠玑,仔细倾听每一个音,特别是最高音。第2小节的第一个音要延长,踏板要一直保持到快板开始。快板部分的右手,演奏时要求轻快,与慢板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呈示部主题旋律以强音出现在低音部分,随后在高声部的伴奏音型为持续的三连音,弹奏要均匀、流畅,不要太强,且保持平稳。展开部开头的琶音与引子部分处理相同,之后的快板相当激烈,旋律有特别形象的对比性,它加强了主题的戏剧性, 因此成为全乐章的高潮部分。从147小节开始的再现部是展开部的发展,最后十小节进入尾声,这里需要运用踏板营造雷声滚滚的气氛,渐行渐远。整个乐章的戏剧性很强,气氛激烈,加上精心营造的浪漫风景图,赋予音乐极为伟大的感染力。

第二乐章:这个乐章具有纯净的气质,因此演奏起来要按照严格的节拍,不能拖拉。在演奏时可把每小节的三拍按每小节六拍来数,这样对控制速度有很好的帮助。第17小节左手的三连音像是定音鼓的效果,极端的弱巧,异常清晰,同时严格遵守节奏来演奏,踏板使用时应严谨,三连音不可踩踏板,应在八分音符处使用一次踏板,与此同时右手的三声部旋律要极富感情,并且要严格遵守渐强的记号。从31小节开始,这是个极其优美的部分,要弹奏的柔和、平静,这部分的旋律接近民间音调,它显得十分的朴素。51小节开始的左手跑动段落,若巧而柔和,要突出连奏的旋律。58小节以后的渐强渐弱,同时为了使和弦的音响更具效果,应很好地使用踏板。结尾处笔者认为速度可以不按照拍子来弹,稍微渐慢更能表现安静的气氛,最后停留在降B大调的主音上,第二乐章结束。

第三乐章:在第三乐章中,不要赋予这个乐章以技巧性,也不能把它弹的太快,正确的演奏应该是清澈的流动旋律。乐章的主题由一个弱起小节开始, 所以大拇指上的音不可太重,这一句要弹得温柔。右手每句结尾的八分音符要求演奏时弱巧的断开,每小节的六连音尽管由分两手演奏,但听起来应该天衣无缝,好像奔跑中的骏马。第24小节半音的速度要十分准确,不可任意增加速度。第55小节的八度,手臂需保持松弛和自然状态,尽量用手腕弹奏。第83小节分解的八度,这一乐句需要演奏的清晰连贯,是全曲中的几处难点之一。从第91小节开始慢慢进入展开部,第118小节主导的声部转移到了右手上,因此要清楚地听见这个变化。第215小节是再现部,与呈示部的演奏基本相同。结尾处,每一个“sf”都要渐强,突出紧迫感,最后弱奏结束全曲。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钢琴艺术中的精品,是每个钢琴学子必须学习的重要内容。贝多芬用他独有的创作风格,将奏鸣曲发展成为更具有表现力、突出戏剧性效果的音乐作品。因此,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钢琴音乐创作的高度总结,也是钢琴艺术史上里程碑。本文通过对《暴风雨》奏鸣曲的乐章和演奏分析,希望可以对更专业、更系统地学习钢琴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奥]卡尔·车尔尼.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绎[M].张奕明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新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4][法]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序[M].傅雷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创作特点音乐分析创作背景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高校民乐合奏课教学改革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