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早期康复护理观察

2015-10-31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5期
关键词:溶栓心肌梗死静脉

王 静

(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河南 洛阳 471003)

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早期康复护理观察

王 静

(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河南 洛阳 47100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36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36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6个月,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3%)明显低于对照组(22.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实际情况,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够缩短住院时间,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进而促进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早期康复护理

权威文献认为,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因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动脉内膜下出血,导致管腔闭塞。静脉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是主要治疗方法,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及时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我院在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时,逐渐将早期护理干预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为进一步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本文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作为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9.7±3.5)岁。选择同时期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参照对象,将其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7.8±3.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和治疗标准[1],患者知情同意。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不成立专门护理小组,不安排指定护理人员,无统一护理模式,根据医嘱进行用药和治疗;给予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如下:

1.2.1心理辅导: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患者情绪易出现波动,心理压力较大。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降低患者心理负担和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乐观面对疾病,并主动配合治疗。

1.2.2制定训练方案:静脉溶栓治疗后,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早期康复计划。康复训练方案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并由专科护理人员执行。按照早期康复训练计划、程序开展肢体活动,使患者尽早下床进行相关步行训练。

1.2.3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当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趋于稳定,且胸痛症状有所缓解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合并症状,若未出现合并症,则可在静脉溶栓治疗48 h后实施康复训练,主要训练内容为被动按摩、被动肢体锻炼等,进一步促进患者局部位置血液循环,避免形成肌肉萎缩。若患者训练过程中未产生不良反应,且心率增加<10次/分钟,则于2~3 d后实施坐位训练,初期训练患者进行小范围和小幅度坐姿,角度宜<60°,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15~20 min。患者坐位平衡性训练达到预期效果后,可逐渐将训练重点转向站立训练,训练过程是由被动站立向自主站立过渡。若患者站立稳定,可逐步实施行走训练。注意急性期康复训练要根据患者实际承受能力而定,做到循序渐进,切不可急功近利。

1.2.4出院指导:训练一段时间后,可采取综合性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功能恢复,常规动作训练及高级脑功能训练等,2次/天,训练时间为30 min。所有训练完成后,可在心电监护下对患者实施步行测试,确定患者连续步行200 m后未出现不良症状和心电图异常,可安排患者出院。告知患者出院后应劳逸结合,根据心功能实际恢复情况进行自主康复锻炼。嘱咐患者出院后控制饮食,忌烟酒,遵医嘱进行服药,定期回院复查。患者出院后,随访3~6个月。

1.3指标观察:观察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感染、栓塞、低血压症状),并做详细分析和统计,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录入到SPSS 18.0统计软件中,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治疗效果:通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并发症给比较:随访3~6个月,观察组患者1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2例患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并发症发生率为8.3%。对照组3例肺部感染,2例患者随访期间再次出现栓塞,3例患者产生低血压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22.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死)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致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冠状动脉持续性或急性缺血、缺氧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且剧烈胸骨后疼痛,并且可并发多种疾病,包括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早期治疗时,迅速恢复受损心肌功能,并改善相关血管受阻情况,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体征。针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须对静脉溶栓再灌注时间加以警惕。对于基层医院,较高年龄患者不宜行静脉溶栓治疗。权威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消极悲观心理[2-3]。为患者制定早期康复方案,并采取对症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保持良好情绪,进一步增加治疗信心,为患者预后创造良好条件。

本研究显示,通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相符[4]。说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规范化康复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还能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护理,能够保证患者各项功能恢复,进高患者生活质量,进而促进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根据多年临床护理经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长期卧床,消化功能逐渐减退,且大量镇痛类药物将使患者胃肠道功能受阻。因此,需采取必要措施预防便秘,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1] 王建海,陆建琼,黄海燕.早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1(13):558-559.

[2] 周凡.58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3,4(8):158-159.

[3] 刘丽英.体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机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5(18):173-174.

[4] 李新霞,罗琼,肖亚红,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干预[J].实用预防医学,2012,1(6):256-257.

R473.5

B

1671-8194(2015)35-0263-02

猜你喜欢

溶栓心肌梗死静脉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