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产儿医院-家庭综合模式早期干预的探讨

2015-10-31妍*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5期
关键词:早产儿康复训练显著性

申 量 赵 妍*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重庆 400013)

早产儿医院-家庭综合模式早期干预的探讨

申 量 赵 妍*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重庆 400013)

目的 探讨医院-家庭早期干预模式对早产儿运动及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2年至2013年出生存活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婴幼儿保健。干预组的早产儿从首次门诊保健开始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给予抚触,脾胃按摩,追视听训练,感知和运动训练等早期干预。并用20项婴儿神经运动检测量表和Gesell量表监测其发育情况。结果 ①纠正年龄1岁时,干预组早产儿发育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干预组早产儿在适应性、大运动、语言和个人-社会能区分数分布在边缘水平和发育落后的例数和比例均较对照组早产儿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医院-家庭综合模式干预,对其智力和运动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

医院-家庭干预模式;早产儿;发育

随着围生期医学技术的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在各级医院的建立及各种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使早产儿抢救成功率与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早产儿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发育未成熟导致各种后遗症的发生,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风险,影响其生存质量。为了降低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我科室将2012年至2013年出生的早产儿进行了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以家庭为核心以医院为依托的早期干预,现将干预结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2年至2013年在本科做儿童保健的胎龄28~36+6周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排除重度窒息、颅内出血和颅内水肿等疾病。根据家长自愿原则分为两组,干预组96例,对照组105例(其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到12个月龄时,干预组96例无1例失访,失访率为0。对照组105例,2例失访,失访率为1.9%。

表1 两组早产儿性别和孕周比较

1.2方法

1.2.1医院-家庭模式干预:医院-家庭模式干预主要指依靠医院专业的医疗队伍,以家庭为中心,为早产儿提供有目的有计划的家庭护理指导和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医院和家庭共同协作计划的实施,其目的促进早产儿各个能区的发展并规避其发育风险,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1.2.2干预方案和具体措施:由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给家长讲解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家庭护理的基础知识和定期儿童保健的必要性。取得家长同意后,为早产儿建立早产儿门诊随访病例进行专案管理。按纠正月龄6个月前每月1次,6~12个月每2个月1次来本科进行小儿体质量、身高、头围的测量、评估、营养喂养指导和常见病的预防;由专业评估师采用20项婴儿神经运动检测量表和婴儿神经国际量表Infanib在前6个月逐月进行肌张力,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的检查,8个月龄和1岁时进行发育行为测试诊断量表Gesell进行发育评估。各种评估结果正常者参与本科每月一次的早期教育,结果可疑或异常者(如姿势、肌张力异常、运动落后等)按照《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早产儿早期干预康复规范》(根据脑损伤康复指南、脑瘫康复技术如上田法或BOBATH法以及鲍秀兰教授婴儿科学健身法综合制定而成)进行个体化的康复训练,如肌张力矫治、姿势调整、大运动训练等。康复训练分为门诊短期训练(轻者:每周1次由康复师亲自训练,同时把干预方法教会给家长,指导家长完成一周其余6次的家庭训练,2周后复评,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或长期训练(中重者:每周5次在门诊由康复师训练,其余2次由家长在家训练)。每月专人电话随访督促家庭干预的实施。

1.2.3质量保证:体格发育测量和评估均有3名专业保健人员实施,发育测评均由获得资质的4名测评师进行测评,早教和康复训练均由有多年经验的6名早教老师和3名康复技师执行。喂养营养由副高级以上儿童保健医师指导。相关人员均接受了项目的前期统一培训。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干预组与对照组发育商的均值结果: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人际交往能区,干预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干预组和对照组早产儿的各能区发育商比较()

表2 干预组和对照组早产儿的各能区发育商比较()

能区  组别  例数  统计数据 t P适应性分数  干预组 96 100.3±9.5 8.3 <0.01对照组 103 88.7±10.3大运动分数  干预组 96 101.2±11.1 6.4 <0.01对照组 103 90.6±12.2精细分数  干预组 96 99.7±10.6 7.3 <0.01对照组 103 88.5±10.9语言分数  干预组 96 99.6±12.6 6.9 <0.01对照组 103 88.1±10.9个人-社会分数  干预组 96 103.3±12.1 7.8 <0.01对照组 103 91.0±9.9

2.2干预组与对照组各能区发育商的分布情况:干预组早产儿在适应性、大运动、语言和个人-社会能区分数分布趋势在边缘水平和发育落后的例数和比例均较对照组早产儿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精细动作发育能区,干预组早产儿发育落后的比例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早产儿Gesell量表得分数分布情况[n(%)]

3 讨 论

婴幼儿时期特别是0~1岁是生长发育最快,中枢神经细胞可塑性与代偿能力最强的脑发育关键期。由于早产儿特有的神经生理状况及围生期疾病,脑损伤发生的概率、严重程度远高于正常足月儿,后遗症更显突出[1-3]。因此,早期发现早产儿异常神经发育征象,对早产儿全方位的早期干预、促进健康、减轻后遗症显得尤为重要[4]。在早产儿出生后即采取医院和家庭相结合方式的综合干预,使得大脑可能发挥最强代偿能力,减少或减轻脑损伤的发生。

本研究显示干预组早产儿经过1年的干预,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人际交往能区的发育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早产儿,且干预组早产儿在适应性、大运动、语言和个人-社会能区的正常儿童的人数和百分比均比对照组早产儿高,提示接受了医院-家庭早期综合干预训练的早产儿脑发育水平得到较大促进,处于边缘和发育落后的早产儿显著减少,证明了本科开展的医院-家庭早期综合干预模式的有效性,支持早产儿大脑有较强的可塑性,智能发育存在较大潜力,早期干预确实可以促进其智能发育的观点和其他研究一致[5-8]。本科从2011起建立早产儿诊治专业团队,按照国内外脑损伤康复指南、鲍秀兰婴儿健身法、国外早产儿诊治指南和早产儿专家共识,制定了本科的《早产儿早期干预康复规范》,形成了适宜早产儿的医院-家庭早期综合干预模式。该模式的特色:医院、家庭共同参与,极大发挥家长能动性,强调门诊康复训练指导和家庭康复训练的有力配合;注重早产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育儿信心和育儿技巧,尤其是训练技巧,保障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康复和早教训练;强调营养喂养指导、发育指导和康复训练的有机结合,以提高早产儿的体格和神经心理发育的全面健康;有专业的固定团队,定期的电话家庭指导和随访,保障了方案的可持续开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发现干预组早产儿的精细运动水平虽高于对照组,但处于正常水平的人数和比例和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一方面说明本科采用的医院-家庭模式在精细运动促进方面还存在不足,需做好婴儿期精细运动比如主动伸手抓物、换手、撕纸、拇食指捏小东西等的强化训练。另一方面也提示早期干预并不是只纠正到年龄1岁,尤其精细运动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干预。

综上所述,通过一年的医院-家庭模式的早期综合干预,早产儿的脑发育得到了有效促进。因此,采用这种模式开展早产儿专案管理,对提高早产儿的智能和运动发育,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具要重要的临床意义。

[1] 鲍秀兰.脑性瘫痪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3,18(3):160-162.

[2] 欧阳兰芳,黄晓凤.298例早产儿并发症分析及治疗[J].实用预防医学,2010,1(1):94-95.

[3] 王洪雷.早产儿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29):73.

[4] 鲍秀兰.婴儿科学健身法简介[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00.

[5] 谭钊安,童梅玲,黄萍.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期行为发育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2):100-102.

[6] 金岩,徐海清,熊忠贵.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体格发育和早期发展影响的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8):739-741.

[7] 马立新,张毅,俞红,等.早期干预对高危儿智能发育的随访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4):560-562.

[8] 陈光福,张蕴芳,陈美清,等.早产儿脑损伤早期干预模式与临床路径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6(1):35-39.

To Explore the Hospital Family Comprehensive Mode of Early Intervention

SHEN Liang, ZHAO Y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Chongqing 400013,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arly intervention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preterm children on the effect of the hospital-family affect patterns. Methods Children born in 2012-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amely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infant care. Preterm childre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given to targeted massage, stomach massage, chasing audiovisual training, sports training, awareness and early intervention from their first outpatient care. And 20 infant neural motion detection and Gesell scales monitor their development situation. Results ①At the age of 1 year, developmental quotient preterm childre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②Preterm childre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daptability, large motor, language and personal-social energy region at the edge of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scores and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retardation cases of preterm children were low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early intervention of hospital-family affect patterns has its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mental and sports development of preterm infants.

Hospital- family affect pattern; Preterm infants; Development

R473

B

1671-8194(2015)35-0004-02

E-mail: 1294428871@qq.com

猜你喜欢

早产儿康复训练显著性
对统计结果解释和表达的要求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