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效果研究

2015-10-31李小凤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5期
关键词:中枢性饱和度阻塞性

李小凤

(本溪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辽宁 本溪 117000)

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效果研究

李小凤

(本溪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 研究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方法 所选研究对象为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到我院实施诊治的30例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事件患者,全部患者均于全夜多导睡眠图的监测下予以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预防和减少该事件的发生。

持续;混合性呼吸暂停事件;气道正压通气

目前,有关睡眠呼吸暂停方面的研究报道逐步增多,该病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在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诊断中,尽管传统多导睡眠图被认为是金标准,然而在近年来的研究报道中发现睡眠期间胸腹带可能会出现脱落或者移位等现象,导致胸腹运动的信号消失,很容易使诊断结果出错,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误诊是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1-2]。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治疗中,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经上气道正压机械撑开上气道,让其处于开放状态中,然而关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效果还不是很确定,若正压通气的压力过高还容易增加该类型呼吸暂停之间发生概率[3]。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同时具备阻塞性与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的特点,下面笔者就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该事件的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对象为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到我院实施诊治的30例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事件患者,男28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48.3±11.5)岁,体质量指数为(27.4±3.8)kg/m2,纳入标准为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指数每小时超过10次。全部患者均签订相应的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已把合并严重脑血管意外患者以及心力衰竭患者排除。

1.2方法:全部患者均利用多导睡眠仪进行睡眠多导图信号的记录,主要包含有脑电、血氧饱和度、眼电、体位、下颌肌电、胸腹带信号以及口鼻气流。而后实施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正压通气治疗的压力采取人工压力滴定法明确。在调压的时候,鼻罩必须要保持紧密性,起始治疗压力为4 cm H2O,每隔10 min提高大约1 cm H2O,一直到呼吸暂停事件消失,观察30 min内未发生新呼吸暂停时事件,接着再每隔10 min将压力下降1 cm H2O,直至呼吸事件再次发生,接着又对压力进行上调,一直到获得最佳压力为止。在滴定过程中,要求至少30 min平卧位以及快动眼睡眠。基于常规多导图下对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前后患者血样饱和度改变和呼吸暂停低通气情况进行观察。

1.3睡眠呼吸暂停事件评判标准: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评判标准为患者鼻气流、膈肌肌电同时消失,而后又再次出现[4]。观察指标前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指数以及血氧饱和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对研究数据实施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数据表示方式为(),应用t比较检验;非正态数据表示方法为M(Q1,Q2),实施卡方比较检验,如果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前后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混合性睡眠暂停指数以及血氧饱和度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可知,治疗前后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血氧饱和度以及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指数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前后患者各观察指标对比情况

3 讨 论

在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诊断中传统方式为多导睡眠图,经气流和胸腹带的检查鉴别各种呼吸暂停事件。常见呼吸暂停事件有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以及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多采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一般为去除病因。

在本次研究笔者将人工压力所调定的结果当作治疗压力,经治疗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明显下降,可见本次研究所设定的压力比较合理。此外,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以后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基本消失,说明对于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患者予以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所获疗效显著且良好。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兼具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特点,若事件中阻塞部分误判是中枢性,那么影响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混合性睡眠暂停事件效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事件性质的错误评判所引起。在临床中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一般发生于前个睡眠呼吸暂停事件以后,发生该事件以后多合并微觉醒以及过度通气来补偿因呼吸暂停所引发的低通气,其中过度通气容易导致低碳酸血症,继而引起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呼吸暂停事件。在临床中所可以将前一个所出现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得以纠正,防止在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发生后出现微觉醒以及过度通气,且此时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使后期发生的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自动消失。

综上所述,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可获得较为良好的效果。此外,由于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病例比较少,因此关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还需加大病例数进行进一步研究。

[1] 赵晓赟,赵芳,张力,等.PCI对OSAHS患者呼吸调控稳定性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3,41(5):441-444.

[2] 陈列,王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时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及诊治进展[J].山东医药,2011,51(48):105-107.

[3] 于逢春.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卒中关系的研究现状[J].中国卒中杂志,2013,8(9):693-696.

[4] 李韶今,黎燕群,张敏,等.匹配压力支持伺服通气对伴陈-施氏呼吸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6): 689-691.

R338.63

B

1671-8194(2015)35-0176-01

猜你喜欢

中枢性饱和度阻塞性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糖臬之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国产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治疗中枢性性早熟的临床疗效评价
制作一个泥土饱和度测试仪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警惕未成年人的中枢性性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