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

2015-10-31贾同生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5期
关键词:心源性尿激酶肝素

贾同生

(河南省商水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周口 466100)

临床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

贾同生

(河南省商水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周口 466100)

目的 分析临床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对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31例患者中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55%,而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87%,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平均为(31.3±10.8)分,治疗后(86.4±16.2)分,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平均为(31.4±11.4)分,而治疗后(41.4±12.7)分,观察组治疗后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出血及凝血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心源性脑梗死;治疗方法;效果

心源性脑梗死是脑梗死最为常见的亚型疾病,其病因复杂,复发率、致死致残率均较高,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是降低疾病病死率的关键,现对我院收治的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心源性脑梗死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心源性脑梗死患者62例,男性33例,女性29例,年龄44~83岁,平均年龄(61.2±2.6)岁,其中因风湿性心瓣膜病引起的脑梗死患者25例,因心房黏液瘤引起的脑梗死患者18例,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脑梗死患者19例。本组患者多数伴有心脏病病史,且在再次入院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现象;发病期间,骤然出现脑动脉闭塞性综合征,表现为失语、肢体偏瘫、感觉障碍及意识障碍等。经影像学等相关的辅助检查后,符合心源性脑梗死病灶表征。随机将我院收治的6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44~83岁,平均年龄(60.4±2.3)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44~83岁,平均年龄(61.3±2.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组织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药物治疗,50 mg/d,急性期可以增加到300 mg/d。然后在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75 mg/d。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4000~6000 U/次,尿激酶4万~6万U/次,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评分项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上厕所、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m和上下楼梯等10个项目,评分范围0~10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按照Barthel指数评分分为良、中、差。良:>60分,轻度功能障碍;中:41~60分,中度功能障碍;差≤40分,重度功能障碍;观察统计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监测患者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比较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1]。

1.4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治愈:自主运动能力完全恢复,可独立生活、意识清醒,深浅感觉未丧失;显效:行动能力较弱,但生活可自理,意识可保持清楚,深浅感觉未丧失;有效:失语、偏瘫等症状有明显好转,意识较为清醒,需在协助下生活,深浅感觉基本存在;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5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和率表示,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治疗后,观察组31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而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87%,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另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平均为(31.3±10.8)分,治疗后(86.4±16.2)分,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平均为(31.4±11.4)分,而治疗后(41.4±12.7)分,观察组治疗后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凝项目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出血及凝血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5),见表2。

3 讨 论

心源性脑梗死目前尚无完善的诊断标准[2],诊断的依据主要是存在明显的心源性栓塞证据同时缺乏其他合理的病因,依靠临床特点结合影像学检查、辅助检查等确诊。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特点主要为:突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且在短时间(5 min)内达到高峰;表现为感觉性失语或混合性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多发生意识障碍;发病后症状体征可较快缓解。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凝项目()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凝项目()

对照组血小板计数(×109/L)  出血时间(min)  凝血时间(min)  血小板计数(×109/L)  出血时间(min)  凝血时间(min)治疗前 168.7±26.3 1.41±0.25 1.38±0.44 167.2±21.4 1.40±0.24 1.37±0.52治疗后 161.5±30.5 1.47±0.31 1.41±0.36 162.5±30.5 1.45±0.27 1.40±0.56时间  观察组

心源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一般与脑梗死相同,在对原发心脏病治疗的基础上,以溶栓为主,根据脑梗死的原因,早期及时给予溶栓治疗能够再通血管,减少血管壁损伤,降低脑梗死再发生率。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有抗凝血、抑制血小板,增加血管通透性等作用,其抗凝血活性高于普通肝素,是目前抗凝治疗中的常用药物[3]。对于心源性脑梗死治疗中是否早期应用抗凝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但多数研究认为在心源性脑梗死治疗中应用抗凝治疗是安全的,从我院本次治疗中来看,治疗前后患者出凝血指标并无明显变化,表明了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但由于高龄(≥80岁)患者凝血功能减退,行抗凝治疗易发生出血。尿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可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激活血管ADP酶活性,预防血栓形成,同时还可改善心脏冠脉血流情况,增加心脏供血,有预防心源性脑梗死发生的作用[4]。从我院本次实践结果来看,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55%,而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87%,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治疗后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疗效较好,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艾尔肯.联合抗凝治疗在心源性脑梗死中的临床疗效探究[J].中外医疗,2013,32(18):79-80.

[2] 麻友兵,高英玲,陈飞.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3,19(9):124-125.

[3] 伍雪艳.应用联合抗凝法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7):56-57.

[4] 孟宏涛,于泳,郭义,等.心源性脑栓塞94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2):79-80.

R743.3

B

1671-8194(2015)35-0172-02

猜你喜欢

心源性尿激酶肝素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急性非心源性胸痛治疗体会
美皮康用于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护理的疗效观察
PCC中不同水平抗凝血酶和肝素对其促凝及抗凝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