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线条空间观之初探

2015-10-28匡赞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湖南株洲412009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力量感立体感行笔

匡赞(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湖南株洲412009)

书法线条空间观之初探

匡赞
(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湖南株洲412009)

与其他艺术不同,书法的表现手段只有线条,而书法线条的千变万化不是几个简单的词语可以形容。通过对线条空间观的解析,从力量感、节奏感、立体感三个方面对书法的线条进行分析,不仅有着实践上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有着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线条;力量感;节奏感;立体感

邱振中先生在其《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一书中说:“书法空间性质真正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第二类空间——由用笔的复杂运动而带来的三维空间。这里,时间和空间已经不是一种引带关系,一种先后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它们互为表里、互相依存。拿掉时间特征,空间立即消失;拿掉空间特征(边廓的变化消失),时间不留下任何痕迹,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共同制约着边廓的变化。”这种因时间运动而产生的三维空间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而且这些对于具有经验的观者才有意义,也正是书法难以欣赏的原因之所在。由线条组成的二维空间均由力量和节奏所表现,继而通过对笔法纯熟地运用,使得受众在欣赏二维空间的同时又能体会到三维空间,此为书法艺术最为核心的观念所在,是中国古代书家毕生之追求。可见,古人之所重者,尤在从线条的三维空间。通过对力量感、节奏感、立体感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线条空间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一、力量感

力是表现线条质地的重要因素。东汉蔡邕在《九势》中对于线条之力的形成做出了明确的阐释,他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很显然,“力”的呈现与“藏头”、“护尾”有着重要的关系。从中可看出,线条的力度主要表现在三个位置,即起笔处、中段处和收笔处。(1)起笔处。在笔法中讲求逆锋起笔,逆对于力的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作用力越强,则笔与纸的摩擦系数越高,犹如逆水行舟,须以全力相对,这样写出来的线条力量感十足,不可模仿;(2)中段处。蔡邕在《九势》中提到的“令笔心常在画中行”即是在笔法上对中段处的要求,这就是作书时常讲求的中锋行笔。从力学角度上说,面积越大则压强越小,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刀,锋利的刀在使用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力度较之于粗钝的刀要大得多。中锋行笔时要求运笔过程中须使笔心在点画的中间运行,就是为了力注笔尖,犹如锋利的刀刃,使其发挥最大程度的力作用于纸上,呈现出一种入木三分的力度感;(3)收笔处。笔者以为,蔡邕的“画点势尽,力收之”所指的是线条力量感的产生还在于蓄的过程。“蓄”则是构成力感的技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力度积聚起来,保证其不外露,使线条体现出一种内在的筋力。所以,对于线条空间而言,力量感是最基本的要求,笔法中所提倡的“锥画沙”、“中锋行笔”、“力透纸背”等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上文中所提出的第二类三维空间的形成。

二、节奏感

节奏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音乐,用来表示声音有规律地重复或者是有秩序的变化。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到:“由生动线条的节奏趋势以引起的空间感觉。如中国书法引起的空间感,我名之为力线律动所构的空间境。”也就是说在书法线条具有力量感的同时还需具有节奏感。首先,线条的节奏感体现在线条内部的用笔变化。笔法中要求任何笔画在书写时要“处处逆,处处蓄”。这种一逆一蓄的动作要求就使线条呈现出头尾重中间轻、头尾慢中间快和头尾紧中间松的效果。书写一横时,起处须逆锋起笔,此时的动作较慢,然后中段处行笔时稍快,当线条结尾时须回锋收笔,此时动作速度与起处的逆锋起笔相仿。运笔与收处的速度较慢,中间较快。一根线条有了缓急、紧松,这种一缓一急、一紧一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线条呈现出活泼的姿态。

三、立体感

书法线条需追求立体感,此立体感即是指厚度。具体而言,如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篆法总论》中说到“小篆,自李斯之后,惟阳冰独擅其妙,常见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书法家以中锋行笔,在二维空间的纸面上,简单的一画中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墨色,线条的边缘变淡而中间则渐浓,中锋行笔在这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锥画沙”是古代书论中论及笔法时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术语,从字面上了解便是使线条能够深入到纸张里面,让观者能够得到一个立体的感官,且历代书家把这一笔法作为中锋行笔的重要标准。褚遂良在《论书》中云:“用笔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使其藏锋,书乃沉着,当其用锋,常欲力透纸背。”此一言即是说书法家用笔时,力量需沉着,而且力量能够透过纸背,“力透纸背”则为“锥画沙”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笔法要求。用一形象的比喻:锥画沙便似一根铁锥在沙面上画出一根线条,其产生的线条必定是向中心深处凹进,透过明暗关系,便能看出一种立体感。由此也证明了中锋行笔与立体感形成的因果关系。

四、结语

上文提到的诸多关于书法线条空间观的理论,是中国书法在创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和原则,无论是从观众亦或是从书者角度都有着实践上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有着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1]陈振濂.书法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J292.1

A

1005-5312(2015)23-0037-01

猜你喜欢

力量感立体感行笔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中)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下)
难得的透明感与立体感 0.66英寸UHD 4K芯片与高亮度激光的结合 Optoma(奥图码)EL500K
军装散漫
树寇之美
撞击金属
王羲之《兰亭序》与赵佶《千字文》笔法之比较
空间立体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培养方法浅析
王忠义教你写书法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