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曲酶治疗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分析

2015-10-27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6期
关键词:巴曲中风血小板

王 斌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大连 116100)

巴曲酶治疗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分析

王 斌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大连 116100)

目的 通过比较常规治疗与加用巴曲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含量和住院时间,论证巴曲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与实验组(常规治疗加巴曲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含量与住院时间,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含量与住院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血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实验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巴曲酶对于急性脑梗死,尤其是高危,进展风险大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巴曲酶;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急症,而临床上进展型中风常见,尤其是中风高危因素多,脑动脉硬化严重而且广泛的患者。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进展型中风发生率,改善预后,是临床医师追求的目标,患者及家属的心愿,也是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现实要求。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了进展性中风发生率,同抗凝及溶栓相比较,出血的风险亦较低。现将2008年初至2013年底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以我院2008初至2012年底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5岁。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CT除外脑出血,部分显示脑梗死早期征象,大部分行头部MRI检查,弥散加权像显示均匀高信号,诊断明确。所有患者至少患有两种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除外出血性梗死。其中脑叶梗死14例,基底节区梗死35例,小脑梗死5例,脑干梗死8例。入院时血纤维蛋白原低于1.0 g/L,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及合并应激性溃疡的患者排除在研究之列。用药前血压控制在200/100 mm Hg以内。

1.2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32例,实验组3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情轻重分布均匀。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抗血小板、补液、改善微循环,调脂,控制血糖血压,对症等治疗。实验组除应用上述治疗措施外,均加用巴曲酶,为日本东菱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开发生产,用法为首次10 Bu,隔日5 Bu静点,以后依据病情而定。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含量及住院时间,进行组间比较。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随机分配,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相似,具有可比性。实验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而对照组则无变化,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注:两组间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对照组 32 8.6±1.5实验组 30 7.5±1.4

表2 实验组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

表2 实验组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血纤维蛋白原含量(g/L)治疗后血纤维蛋白原含量(g/L)对照组 32 3.49±0.81 3.29±0.71*实验组 30 3.51±0.75 2.05±0.42#

3 讨 论

脑血管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近年来由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运动减少、吸烟、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脑血管病有上升的趋势。由于脑血流丰富,垂直分支的解剖特点,使得脑血管在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容易发生动脉硬化。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如果再有血流减慢,血管痉挛等因素的影响,很可能激活血小板,从而引发急性脑梗死。脑梗死形成的最终环节为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网眼聚集血小板,形成血栓,阻塞血流,造成脑组织坏死,引发临床症状。而脑梗死形成后,如果患者脑血管动脉硬化程度轻,范围局限,通过侧支循环的形成,代偿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相反,如果脑血管动脉硬化程度重,范围广泛,脑血管血栓形成后,可能激活更多的血小板,引起血栓范围扩大,临床上表现为进展型中风。针对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治疗脑梗死应着眼于脑梗死形成的使动与最终环节,即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及纤维蛋白的形成,尤其对于可能发展为进展型中风的患者,意义更大。当然对于发病时间短的患者,溶栓治疗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巴曲酶是由蛇毒中提取的蛋白水解酶,具有降低纤维蛋白原,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从多方面发挥控制血栓发展的作用。此外,还具有增强纤溶系统活性,间接起到溶栓的作用[1],在降低血纤维蛋白原的同时,对凝血因子Ⅷ几乎没有影响,在监测纤维蛋白原的情况下应用,很少引起出血并发症,安全有效[2-5]。

[1]吴宏波,常咏梅.降纤酶早期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5):130-131.

[2]陈文超.降纤酶与疏血通联用治疗脑梗死156例疗效分析[J].工企医刊,2007,20(5):30.

[3]啜红斐,吴丹,王倩,等.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与前瞻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4):253-254.

[4]周拾泉.巴曲酶与血栓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4):458-460.

[5]莫俊宁,李又佳,黄燕.尤瑞克林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2):178-180.

R743.3

B

1671-8194(2015)26-0136-01

猜你喜欢

巴曲中风血小板
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及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手工浓缩与单采血小板在急诊患者中输注的疗效比较
巴曲酶在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巴曲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及时间的影响
重症血小板减少时的输血选择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