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2015-10-27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6期
关键词:髓内螺钉股骨

王 滨

(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100)

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王 滨

(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100)

目的 探讨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情况。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股骨转子间骨折的38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19例(复位闭合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19例(有限切开复位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并发症、病死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可靠,一方面可减少手术时间、缩减切口长度与术中失血量,另一方便还有助于患者预后,适宜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增长,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也与日俱增,约占髋部骨折患者总数的1/2。老年患者通常患有骨质疏松症,故选取恰当的固定方法甚是关键,不然极可能产生继发性骨折、断裂、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本文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股骨转子间骨折的38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效果差异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38例,均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其中,男12例,女26例,年龄52~82岁,平均(64.2±2.1)岁,受伤至治疗间隔时间为3~13 d,平均(7.3±0.4)d,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19例(复位闭合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19例(有限切开复位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术前准备:住院后予以患者皮肤牵引,做好身体全面检查后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帮助解决内科有关疾病,同时开展抗骨质疏松治疗,准确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以及对手术的耐受程度,依据骨折分型并参考老年骨质疏松状况来选取恰当的术式。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抑制在160/100 mm Hg以内,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抑制在10 mmol/L以内,待患者生命体征正常后2~7 d内可进行手术。

1.3方法

1.3.1麻醉方法:15例患者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23例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均取平卧位并固定在牵引床上,内收患肢10°~15°后并固定。由C臂X光机密切观察患者骨折复位状况。

1.3.2手术方法。观察组:在患侧大转子上6 cm处向近端做一约6 cm竖切口,将深筋膜切开,分离出臀中肌,将进针位置(大转子顶端)完全暴露。确定针点位置之后,把直径约2.8 mm的导引针插入髓腔,随后顺着导引针将空心钻和其保护套筒置入。主钉直径需小于髓腔直径,将带有连接器的主钉慢慢地插入,再经C形臂透视主钉插入的位置与深度,在患肢外侧做一个约2.5 cm的横向切口,用来置入瞄准器,并将导引针插入股骨颈中下1/3处,再将防旋钉沿着导引针插入[1]。接着将导引针与防旋钉拧在一起,经由瞄准器在远端钻孔同时置入1~2颗锁钉。然后借助C形臂监测复位与固定情况,固定好后清洗并缝合创口。

对照组:从大转子顶点上端,小切口暴露股骨大转子及股骨干外侧,由C形臂透视确定骨折闭合复位,置入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以大转子顶端为解剖中心来调节解剖板位置,确保髓腔与股骨颈锁钉一样,用一颗皮质骨钉固定,一颗空心螺钉通过钢板循股骨颈方向锁紧做断端加压,外瞄装置指引下依次钻孔、旋入锁定螺钉固定,用锁定螺钉替换掉初始稳定螺钉与空心钉。C形臂透视确定骨折复位成功,内置物位置满意,缝合切口。

1.3.3术后处理:术后1~2 d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用抗菌药物来止疼、预防感染等。物理措施联合药物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麻醉苏醒之后,患者内环境平稳后方可实行康复训练,遵循“早离床、晚负重”的原则开展功能锻炼,骨折痊愈情况要根据患者的完全负重时间来决定。

1.4评价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出院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来计算优良率:评分>90分为优,80~90分为良,70~79分为可,评分<70分为差。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并发症以及病死率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2.2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上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n(%)]

3  讨 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征:多为低能量损伤,且合并骨质疏松症,通常还附带有各式样的内科疾病进而导致患者身体状况极差。非手术治疗要求患者长期卧床歇息,容易产生深静脉栓塞、坠积性肺炎、褥疮等并发症,如果没有绝对手术禁忌,则鼓励患者通过手术来治疗,治疗可围绕“简便高效、微创技术”的原则。结合骨折的类别及稳定性状况,选取恰当的手术方法,从而获得最为理想的疗效。

股骨转子间骨折属老年人多见的损伤,从当前的治疗来看,由固定来减缩患者卧床歇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其治疗目的。因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且多伴有慢性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这就需要医师在术前给患者做全面的身体检查,看是否有手术禁忌证,术中、术后应密切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心肺功能等,术后2 d内要鼓励患者尽可能早的坐起来,以免出现深静脉血栓、褥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日前,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方式不计其数,其中多以解剖钢板固定、关节置换、空心钉为主,疗效显著。可是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症,故在固定时一定要挑选最为恰当的方法,否则后期极易出现松动或继发性的骨折。而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是依靠在骨折碎块、钢板和固定螺钉间成为一个整体,承担起骨折部位的重力和对抗旋转力[2]。此外,其还具有操作简单、复位精准的优势,但由于治疗周期较长、失血量大,同时为了更好地确保骨折复位,切口往往会做的大一些,对人体的损害也会随之增加,极易导致老年患者伤口不合。内固定方法还包括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其优势为钉力臂短、弯矩小、滑动加压,可有效预防旋转和螺钉向股骨头内侧滑移,增强抗旋转功能,稳固性能,并且其独特的凹槽设计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

临床表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应用便捷、操控方便,力学性能靠得住,容许早期负重且并发症极少,特别适合伴有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虽然如此,临床应用上还是会有缺陷,精准的进针深度与适宜的前倾角和术后内固定的有关并发症密不可分。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并发症、病死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

综上所述,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可靠,一方面可减少手术时间、缩减切口长度与术中失血量,另一方便还有助于患者预后,适宜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1]秦之威.不同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4):397-399.

[2]高泓一.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后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0):1536-1537.

R683.42

B

1671-8194(2015)26-0081-02

猜你喜欢

髓内螺钉股骨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术后跟骨螺钉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形态与颈椎后路手术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