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新疆兵团金融事业一起走过的日子

2015-10-26林丽萍

西部金融 2015年9期
关键词:石河子团场垦区

林丽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

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当60多年前屯垦戍边的军垦战士铸剑为犁开始打造石河子这颗“戈壁明珠”的时候,石河子人民银行也随之成立,加入到军垦新城的开发建设行列,成为石河子垦区成立最早的金融机构。为了建设边疆,发展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当时兵团吸引和征调了大量的国内其他省份的青壮年男女来调整兵团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性别比例。薛龙祥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薛龙祥同志祖籍河南省,1952年毕业于兰州师范学校师资班,先在铁路系统工作九年,1962年4月调入当时的石河子农行工作,从事金融专业32年。他先后担任过石河子农行分理处主任、支行营业部负责人、监察员等职,85年7月调入人民银行筹建组,后任金管科长、调研室主任等职,最后在总稽核的岗位上光荣离休。

一、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农行与人行的历史渊源

采访薛龙祥同志,不由自主地开启起了薛老对当年农行与人行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久远记忆。记忆中的中国农业银行有四次成立与撤销,石河子农行与人行先后有四次职能交叉和分离。

薛龙祥是1962年4月调入石河子农行工作的。薛老回忆,据当时比他更早工作的同事介绍,早在1951年时,中国农业银行的前身是农业合作银行,当时农业合作银行未设基层分支机构,基层的农村金融工作由人民银行办理。随着我国进入“组织制度建设”阶段,按照中共中央1951年12月发出的《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精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精简机构,于1952年7月撤销农业合作银行,农村金融工作归中国人民银行统一领导和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55年3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农业银行第二次建立后,积极开拓贫户贷款、国营农业贷款、农田水利贷款、贫农合作基金贷款等农村金融业务,为稳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当时人民银行同时履行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农业银行与人民银行在业务运行中存在职能交叉、关系不顺等问题,而且两行分别设立,需大量增加机构和干部,增加基本建设和费用开支。因此,1957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农业银行的各级机构同人民银行合并,农业银行的名义即予撤销。“大跃进”之后,国家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为加强农业资金的统一管理和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1963年1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设立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当时的农业银行建立了贫下中农无息专项贷款,对农贷资金管理实行基金制,接办投资拨款监督工作,并对信用社的相关工作进行部署整顿和打击高利贷。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基层机构设置上存在矛盾,1965年11月,农业银行再次和人民银行合并。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大力发展农村信贷事业。1979年3月13日,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恢复建立,其职能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

二、与石河子人民银行同成长

人活着,就要有所追求,有所奉献,绝不能平淡一生虚度光阴。薛龙祥同志就是这样要求自己,他出生在旧社会,少年时代的人生磨难使他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忘党的恩情,明白“怎样做人,为谁活着”,思想上追求上进。1962年薛龙祥同志被调往石河子农行工作,至1994年退休,他为新疆金融事业默默奉献了32年。在这漫长的30多年里,为提高自身经济金融理论水平,丰富专业技能,他刻苦学习,极力求知,开始由浅入深地学习银行业务和基础理论,较为系统的掌握了银行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多年在实践中的锻炼,他成为了石河子金融业的专家。

薛龙祥同志除了奋战在石河子金融一线上,还与同时期的银行干部一道,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参加大炼钢铁、筑路、支农、社教等一系列工作。1985年,薛龙祥被调往正在筹建的石河子市人民银行,与当时筹建组的其他十几个人一道,齐心协力,将位于当时石河子市原百货大楼以西200米处、原先大炼钢铁时的废弃停车场变魔术般改头换面,他们团结一致,利用工作之余,手持铁锹铲钢渣,亲自动手拆危房,打土块,盖新楼、砌花坛、栽树苗,石河子人民银行的砖砖瓦瓦一块块摞起,人才储备一点点累积,制度规章一天天完善,一家新生的金融机构—石河子市人民银行屹立在了西北边陲。如今已经年近80的薛老回忆起当年亲历的那段经历,仍然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回忆,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清晰可现。

三、见证支付服务环境的变迁

据薛龙祥同志介绍,石河子人民银行成立初期,仅仅是算盘+账簿,办公设施简陋,能够办理的业务也仅仅局限在个人储蓄、单位存取款等传统的常规业务范围之内,垦区团场职工若要办理存款业务,需搭乘牛车或马车行走四、五个小时到城区的银行营业所办理。随着银行业务慢慢发展起来后,便出现了“自行车上的流动银行”,银行的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走团串连,为垦区团场职工办理存取款业务。1962—1984年,薛龙祥同志先后担任过石河子农行分理处主任、支行营业部负责人、监察员等职。那个时期的银行业务经营范围中,支付结算业务的概念还非常模糊,当地只有一家银行即农业银行,单位或个人只能在这一家银行办理相关业务,同城范围内根本不存在跨行支付等支付清算行为,办理异地资金汇划,则通过手工联行来完成。垦区团场职工对于银行工作性质的理解,认为银行就是印钱和管钱的单位,老百姓平时花的钱都是从银行取出来的,家里要有点积蓄就存到银行,既安全又可以有点利息收入。如果需要给内地老家亲人朋友汇款,只能到城区的邮政所办理汇款。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普照之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盘活了各行各业,石河子垦区各农牧团场经济多元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金融机构进驻石河子垦区的力度不断增强,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先后成立,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等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也相继组建,垦区金融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为了不断拓展业务,各金融机构纷纷在石河子垦区各农牧团场设立分支机构,为团场农工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垦区团场职工无需跑几十公里路程到城区办理存取款,在家门口的银行机构营业网点即可办理。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支付清算体系高速发展,石河子垦区各农牧团场广大军垦人深刻体验了金融支付的“中国速度”,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建成的电子联行系统,实现了“地上三天,天上三秒”并实时清算的资金汇划速度。团场军垦人上午到银行办理了汇款业务,下午就会收到收款人反馈回来的收款消息。屯垦戍边的军垦人无不感叹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支付服务体系建设给农牧团场各项事业发展所带来的累累硕果。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尤其是“十一五”时期,多元化的支付工具已遍布石河子垦区各团场、连队,惠农卡、ATM机、转账电话、POS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支付工具在团场、连队被广泛推广运用。军垦人用自己纯朴的双眼,见证了我国目前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历程,见证了一段翻天覆地的变迁历程。

四、生命之树常青

1949-1978年,新疆金融业发展历程中重要的30年,薛龙祥同志以及所有千里迢迢驰援边疆的内地干部,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了累累硕果。在3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他能认真学习和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金融规章制度,在长期的金融业务一线工作中,从未发生过损失性差错,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在担任金管科长、调研室主任等职期间,由薛龙祥撰写的文章分别在《中国金融》、《金融时报》、《兰州金融》及《新疆农垦经济》等系列报刊杂志上发表,而他本人也被《金融时报》社聘为特约通讯员,由他撰写的“城市信用社稳定发展调研报告”在1988年全疆人行系统专业工作会上被评为三等奖;他领导的科室获得过“自治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分行级调研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他本人也被多次各级人行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1994年,薛龙祥同志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人退思想不退,岗位不退,永远保持央行人的蓬勃朝气。他积极参加行里老干组织的合唱团,并积极争取成立了老干活动室。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薛龙祥同志作为一名老党员心系灾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向灾区捐款捐物活动,表达对灾区群众的关切之情。

“奠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已经78岁高龄的薛龙祥依然时时关心着石河子人民银行各项事业的发展,积极参加退休党支部的各项活动,为基层央行的发展献计献策,默默奉献。他的晚年就像夕阳余晖,红透了一片天,照亮了美好人间。

责任编辑、校对:张德进

猜你喜欢

石河子团场垦区
加快团场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石河子市汉维双语公示语翻译及其特点的窥探
新疆石河子市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完善团场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探讨
黑龙江垦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研究
对垦区道路运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初探
浅析石河子公司首次使用聚羧酸生产混凝土质量控制及配合比优化
新疆阿拉尔垦区棉花播种接近尾声
戈壁明珠石河子
新型团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